蔡崧
摘要:企業調研可知地區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情況。結合五年制高職生的職業面向和職業活動現狀,可進一步明確專業定位,探索實踐與之相適應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五年制高職模具制造專業“項目為載體、崗位相匹配‘雙核相融”人才培養模式能以培養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為核心,搭建課內外職業素養培養框架,構建以職業能力課程為核心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實現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相對接。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模具制造專業;“項目為載體、崗位相匹配‘雙核相融”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6-0027-04
培養符合行業企業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建立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提高教育質量、保證專業建設健康持續發展的核心。筆者所在學院五年制(“4.5+0.5”)高職模具制造專業實施了“項目為載體、崗位相匹配‘雙核相融”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地區行業企業對
模具制造專業人才需求現狀
模具正向大型、精密、復雜、高效、長壽命和多功能的方向發展,引發了模具產業的升級和技術變革,同時,也給模具產業的技術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所在學院組織專業教師對蘇州地區模具行業中典型企業以及筆者所在學院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較為集中的企業進行了全面調研,先后走訪了蘇州匯眾模塑公司、蘇州斯萊克精密設備有限公司、中航雷達與電子設備研究院、艾默生環境優化技術(蘇州)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業,結論如下:(1)學歷和職業技能需求。具有大專學歷并獲得高級工職業資格的高職生最受企業歡迎,需求量占本專業企業招聘人數的65.3%。(2)企業對學生職業素養要求。企業都十分看重學生素養,要求學生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規范的職業行為、積極的職業態度和向上的職業精神。(3)職業面向、職業活動和職業能力情況。高職生面向的職業崗位群、代表性工作任務及所需的職業能力見表1。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要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專業課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實踐教學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徑。[1]通過調研,筆者所在學院對接企業需求,進一步明確了高職模具制造專業定位,人才培養必須堅持以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為核心。在培養人才過程中須校、企共育,探索高職模具制造專業“項目為載體、崗位相匹配‘雙核相融”人才培養模式。
二、“項目為載體、崗位相匹配的‘雙核
相融”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與構建
學院以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三維度”作為培養目標,堅持“四結合”原則,即素養教育與技能培養相結合、學習任務與崗位工作任務相結合、學習過程與崗位工作過程相結合、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相結合,把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貫徹于人才培養過程的始終。
(一)職業素養培養框架設計
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課堂效果不言而喻。由于它又具有養成性教育特點,只有切實有效地落實課外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筆者所在學院從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兩方面進行框架設計。
課堂教育舉措有:(1)開設職業道德、思想品德、法律法規等德育課程。(2)開設文化基礎課程。要求學生文化基礎課在第二學年達到職業高中水平,第四學年達到高職水平,開設名著欣賞、音樂欣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歷史概論選修課,使學生具有較好的人文素養。新生入學,組織2周軍訓,每周開設2節體育課,組織學生開展體鍛達標訓練和測試,定期舉行田徑運動會和球類比賽,強身健體,使學生具有良好身體素質。(3)開發校本教材。學院開發了13個模塊的職業素養系列校本教材,并把職業生涯規劃訓練、心理訓練、創業能力訓練和就業指導訓練四個模塊列入教學計劃,進行專門化課堂教育。把6S品質訓練模塊融入日常實習教學中,進行長期養成性訓練,促進學生職業習慣養成。
課外教育的做法:一是禮儀訓練、團隊合作訓練、模擬員工訓練等7個模塊職業素養課程由學生工作處在班會、晨會和課外活動中有計劃安排實施。二是定期聘請企業技術、管理專家開設專題講座,宣講企業文化、技術規范、崗位角色、質量意識、職業規范等內容,把企業文化融入校園。三是全面開展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四自教育”活動,提高學生自治、自理和自律能力。四是開展社團活動。學工處和團委積極發展和扶持學生社團,提供勤工儉學崗位,開展學院大講堂、校園文化藝術節及文體才藝比賽,通過活動讓學生陶冶情操、鍛煉能力、培養素養。
(二)職業能力培養體系設計
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關鍵環節。專業教學突出解決的問題是把以縱向為主的學科型課程體系轉變成以橫向為主的技術技能型課程體系,構建專業知識、技能操作和技術應用為一體的職業能力課程體系。
筆者所在學院聘請模具企業技術骨干、能工巧匠、校外模具專業教學專家等與校內骨干教師成立了專業建設項目組,以“工作過程”課程觀為指導[2],通過調研、崗位分析、職業能力分析等,對學科體系課程進行解構和重構,整合出CAD/CAM模具應用技術、鉗加工、數控加工模具典型零件、典型冷沖模具設計與制造、典型塑料模具設計與制造和模具設備運行維護與檢修等9門一體化課程,形成了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詳見表2。
學院以召開實踐專家訪談會形式,從職業崗位代表性工作任務中選取典型工作任務,轉化成學生的學習項目,把相關的理論課程知識、技術應用與職業技能訓練有機融合,充分體現“以項目為載體、崗位相匹配”特色。如典型冷沖模具設計與制造課程,選擇了對刀樣板落料模、鎖片倒裝復合模、托架彎曲模、油箱拉深模和翻孔成形模5副企業生產中典型模具為學習項目,按照企業生產邏輯過程組織教學內容。理實一體化的項目訓練實現了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需求的對接。
筆者所在學院遵循職業能力成長規律,職業能力課程按照四階段順序遞進:(1)基本技能訓練階段。從單項工作任務實施入手,并安排四周時間讓學生進企業進行認知性實習。(2)專項技能訓練階段。圍繞模具設計與制造、檢測和拆裝等項目展開,訓練專項技能。(3)綜合技能訓練階段。依據高級模具制作工職業技能鑒定要求,針對性進行應知、應會綜合訓練。(4)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與答辯階段。最后一學期安排學生進企業實習,以企業為主導,學生在參與實際生產項目過程中實現由學生向員工的角色轉變。學期結束前,學生完成畢業設計與論文答辯。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院確立了教學評價的職業導向性理念,把職業能力及其相關知識作為評價核心。堅持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專業教師評價與企業等多元評價相結合。采取了多樣化評價方式,除傳統閉卷考試外,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還采取開卷考試、現場操作、理論+操作綜合、項目設計+答辯等多種形式,形成整體性、過程性和情境性評價模式。
當然,為了確保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學院還采取了師資隊伍階梯培養、教學工作化、教學資源立體化建設、實訓基地校企共建等保障措施,此處不再贅述。
筆者所在學院近2年來,五年制高職模具制造專業高級工職業資格證書取證率100%,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專業對口率90%以上,畢業生受到企業歡迎。2012年,學院模具實訓基地成為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江蘇選拔賽決賽CAD機械設計和模具制造2個競賽項目以及首屆江蘇技能狀元大賽CAD機械設計競賽項目的賽場,筆者所在學院高職學生獲得2個第一名和1個第三名優異成績。調查顯示,95%以上的企業及用人單位十分滿意筆者所在學院五年制高職模具制造專業畢業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EB/OL].[2000-01-23].http://baike.baidu.com/view/3452792.htm.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