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題闡述了中學古箏教學技藝結合的重要性,并結合工作經驗提出有助于提升中學學生古箏技藝能力的教學方法,以供業內人士交流探討之用。
【關鍵詞】中學;古箏教學;技藝;審美
古箏為我國最為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以其醇厚的文化涵韻和優美婉轉的音色而廣受學生歡迎。于中學教育系統中開展古箏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協調能力,開拓思維,還可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培養氣質。但是,現階段大多數中學古箏教學模式上多模仿高等院校教學模式,以培養表演型人才為主,忽視了古箏樂曲中展現的藝術情境和思想表達,這無疑是與古箏教學目的相背離的。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和個人感悟,筆者認為,于中學古箏教學過程中,應當強化審美教育,同時提升學生古箏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能力。
一、中學古箏教學技藝結合的重要性概述
中學古箏教學的目的在于加強學生的身心修養,深化其審美觀念。故而,中學古箏教學實質上是演奏技巧教育及審美藝術教育的結合。古箏教學過程中,演奏方法及技巧均可依靠長久練習來提升,但是學生對于所學曲目意境的領會,對音樂魅力的感知則需要教師適當引導。故而,通過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則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古箏學習的領悟能力,實現技藝結合教學目標。
既往以來,素質教育便是教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現今中學在選定教學方法時往往突出對古箏演奏能力的培養,但是實質上這種教學方式并不適用于中學生群體。埃里克森發展心理發展學認為,中學生這一階段的心理任務主要是形成角色統一性,防止角色混亂。因此,中學教學過程中,任何教學內容的教學都不應當忽視對學生獨立思想的培養及健全人格的塑造。由此可見,中學古箏教學不應當以訓練學生演奏能力為教學最終目的,還需以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和鑒賞能力,幫助學生領悟樂曲內涵,促使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二、中學古箏技藝教學教學方法淺析
由上文可知,對于當前中學古箏教學而言,學生缺乏的主要是審美能力的培養及藝術氣息的熏陶。中學生因為年齡及閱歷的因素對于大部分事物的評價和判斷僅限于表象,儼然不夠成熟和理性。針對此,筆者認為作為中學古箏教師應當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對學生進行適當地引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古箏技藝能力。
(一)以賞析古箏曲目幫助學生樹立審美觀念
傳統古箏教學多為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抑或教師語言指導而學生依照指示演奏,這種教學模式與其他教學模式基本一致,均為“填鴨式”教學或“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學生往往因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而導致課堂氣氛沉悶,而學習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古箏教學需靈活化和多樣化,以靈活的授課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審美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審美觀念。故而,于古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學生學習古箏演奏技巧之前,通過曲目賞析幫助學生了解曲目所創作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生活狀態,并鼓勵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和樂曲曲調自由聯想,深度感知作曲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例:課堂教授經典古箏曲目《漁舟唱晚》之時,教師可先行說明本曲名取自王勃著名文章《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并向講解文中所描述的情境。而后向學生介紹本曲目乃由古曲《歸去來辭》改變而成。最后給予學生時間欣賞曲目以結合曲目創作的時代背景和素材來源來想象曲調意境,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為后續古箏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以教師人格魅力和藝術修養影響學生
于古箏教學過程中,宜采用一對一與一對多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但是不論是哪種教學模式,無疑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都不可替代。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在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因此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應當在古箏教學中言傳身教,努力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方可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三)演奏展示情景以激發學生審美激情
在古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演繹古箏曲目是學生對該曲目最為原始的聽覺體驗,故而想要學生在曲目中感知到文化意蘊和意境,教師飽含感情及思想的示范演奏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教師充分理解曲目所表達的含義及內在精神,方可將這些元素融入古箏樂曲中,并將情景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更為直接地體會到樂曲中所透露的情感和藝術氣息。例:古箏教學《鬧元宵》這一經典曲目,教師于演奏過程中則可以情景來表現曲目中輕快明亮的情緒,由此展現出河南人們爽朗的性格特征,同時也向學生們呈現出了一幅歡快熱鬧的元宵佳節畫面。由此以演奏展示情景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古箏的魅力,不僅有助于學生對于樂曲曲目的理解,還利于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領悟例力。
(四)針對個性創設多元化情景開展樂曲教學
古箏技巧多樣且多元化,故而其中多展示的藝術涵韻均有著顯著區別。由上文可知,古箏教學可以通過設置情景或展示情景在提升學生古箏演奏技能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故而,為了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古箏的多元氣質,教師則需根據每種曲目所展示出來的特點進行個性化設計,創設多元化情景開展樂曲教學,以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曲目內涵,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音樂創造能力。例:于教授《高山流水》這一古箏曲目時,教師可針對其展現出來的磅礴氣勢和細膩情感在播放曲目音頻的時候,向學生展示自制的一些關于高山流水的PPT,以此讓學生視覺及聽覺受到雙重沖擊,而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所見到的一些類似情形,由此將學生引入至高山流水的情景之中,提升其感悟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學古箏教學想要在提升學生演奏技巧的同時提升其藝術修養,強化其審美觀念和感悟力,不僅僅需要教師提升自身道德素養和藝術修為,還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以情景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阿優扎娜.古箏教學策略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8).
[2]范謝梅.古箏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建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3,(6).
[3]方芳.古箏教學中情景教學方法研究[J].音樂大觀,2014,(2).
[4]劉芮男.淺析少兒古箏入門的注意事項[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4,(9).
作者簡介:鄭一卓,本科,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綜合藝術(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