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慶 劉哲緯
【摘要】分析當前社會對人才實際需求的情況和PLC自動化技術課程的特點,從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教學方式、課程實踐基地、課程師資等方面進行課程建設與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
【關鍵詞】高職教育 PLC技術 課程建設
【基金項目】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jg2013289)。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53-01
1.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等第一線所需要的高技能、應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該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工作的技能和應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當前正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模式轉變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要順勢改變,加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以培養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人才。課程建設是進行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加強課程建設,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
PLC自動化技術課程是自動化類專業的主干課程和核心課程,其所涉及的知識和技能應用面廣、實踐性強。教學上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調整課程知識體系結構,增強知識的實用性和先進性。注重培養學生掌握新設備、新技術的能力,加強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但實際上該課程的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實訓教學相對滯后,沒有和理論教學緊密結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和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要加強整合和優化該課程的內容,及時更新新技術,不斷豐富教學形式,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2.課程建設實施方案
2.1優化課程內容
根據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合理設計該課程的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將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貫穿于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要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2.2改革課程教學方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指導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由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改變為教學練一體化模式,變成開放、互動的教學形式。將課程教學與學習在實訓室進行,將原來該門課程學習安排在教室授課變為在實驗室邊學邊做,老師邊講解、邊演示,學生邊學習、邊實踐、邊提問,使學生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環境下,較快理解自動化知識,加強了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一體化,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體現了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
教學內容采用典型案例進行教學,案例來自企業,這使學習的內容更加貼近生產實際。通過采用案例教學法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任務和目標更加明確;針對性更強,提高了學生對實際問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采用案例項目式教學,使用啟發式、討論式和任務驅動、模擬演練、親手操作等教學方法,以完成工作任務為目標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
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可以讓教學達到預期效果,充分運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使課程的重點、難點問題化解為學生易于接受形式。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創設情境,展示教學信息,可以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的興趣,啟發引導學生思考,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圖1 教學案例內容
2.3加強建設“雙師型”的師資
教師是課程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課程實施中的關鍵環節,擁有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授課教師是取得課程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新課程的實施效果。高職教育培養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要求教師既能承擔理論課程教學任務,又能承擔實踐技能課程教學任務,這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可以從培養和企業引進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為加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定期讓授課教師外出培訓或進入企業一線掛職鍛煉與學習,教師進入企業后可以了解社會對學生的能力需求,這樣才能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積極聘請企業中有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到校來任教,改善學校師資結構。另外,也要聘請企業專家參與課程建設與改革,根據企業實際需求提出課程建設意見。
2.4校企合作促進建立高標準的實踐基地
實踐基地建設是實施實踐教學的重要條件,直接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加強校內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建設,加強校企合作,不斷完善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校企聯合,使校內實踐基地和校外實踐基地有機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企業得到需要的人才。學校與企業、行業密切聯系,可以及時準確地了解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
3.結論
課程建設是教學改革中一項重要內容,要不斷深化改革教學內容,將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貫徹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課程教學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使課程學習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2006.
[2]束長寶. “電氣控制及可編程控制器”教學改革初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5,(12).
[3]曹冬梅. 可編程控制器技術(PLC)課程改革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
[4]熊鳳. “可編程控制技術”教學改革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2,(7).
作者簡介:
胡維慶,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劉哲緯,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