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榮標 徐偉 吳智量
【摘要】本文針對在培養創新人才中的一些缺失,以項目研究為培養模式,在開放實驗室條件下,依托重點實驗室、整合學科、科研和教學的資源,結合專業社團,構建一個培養創新人才的平臺。
【關鍵詞】缺失 開放實驗室 項目研究 平臺 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54-01
強化創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創新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使命,在實施理工科創新人才的培養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在培養創新人才工作中的一些缺失
我們在思考如何培養專業過硬的學生時,發現在教學上有許多薄弱環節:1.實際能力與培養目標之間專業能力的差距;2.學生的專業學習缺少氛圍,學生熱衷于參加各種活動,各種類型的社團,將時間與精力放在非專業的方面,專業學習的氛圍不濃,如何引導學生走進專業的學習?3.教學與實踐的脫節,實踐的環節停留在對理論教學的驗證、加強為主要目的,不能加深學生知識的廣度、深度,與業界知識更新脫節;4.作為一個理工科的學院,擁有較多的實驗室與實驗設備,如何讓學生能充分的使用這些資源,為培養優秀學生服務,需要建立相應的開放機制;5.教師們有著自己的科研,讓學生走進教師的科研,是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一種有效模式,如何將學生科研與教師科研的聯系結合起來?6.學生在參加各種專業競賽,不能形成一種培養機制,一種參賽模式。
二、培養機制與平臺資源的構建
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依托電子創新基地和實驗室,形成人才的遞進梯度式的培養
課程上打通教學與學生科研的壁壘,通過金工實習、程序訓練、課程設計、創新實踐、畢業論文、第二課堂這些實踐類的課程,建立以項目的方式進行研究,遞進梯度式的培養模式:一年級的基礎訓練→二年級的項目訓練→三年級的項目研究及學科競賽→四年級的專業設計。一年級重在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專業興趣的培養,二年級開始分組進行創新項目的訓練,三四年級以賽促學、專業設計,由興趣過渡到具有一定專業能力的專業人才的培養。
2.開放實驗室,將學生引進實驗室進行項目的研究
實驗室的建設以“加強基礎、重視應用、開拓思維、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指導思想,以培養與逐步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素質和創新能力為目標,構建了面向各專業多層次、模塊化、點面結合、全面開放的物理實驗教學體系。開設了一些帶研究性的小課題實驗和綜合性的實驗,鼓勵學生申報學生科研課題;同時也從實驗教材、教學內容和實驗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研究和探索的內容,提倡和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和創新。建立適合本校特點的開放的實驗室管理體系,實現實驗室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學生自選實驗項目或課題,也可以將自己的科研課題帶入實驗室,實驗室的開放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實驗室的各種資源。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基地之一。
3.依托重點實驗室、科研機構,打通學生科研與教師科研的環節
依托材料物理實驗室、天體中心、電力電子研究所的資源,建立了以類星體、材料物理為主題的學生科研群體,形成了學生科研“部落”,這里也成為了各大賽優秀選手的孵化基地。例如類星體的研究,大約20位同學參與該領域的研究,這些科研“部落”有固定的科研場所,將優秀本科生引入了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4.建立以賽促學的項目研究方式
在學生入學以基礎培訓為主,二年級開始以賽為導,成立了相應的項目研究小組,建立了基地內競賽,學院級、校級、省賽以及國賽的多層面的培訓機制,形成從低年級培養,培育出優秀學生參加電子大賽、挑戰杯、光電大賽、數學建模等大賽。
5.營造以高帶低,以社團引領專業的專業學習氛圍
以創新基地、電子協會、光電協會、物理協會等專業社團為學生專業學習基地,建立完善的內訓機制,讓高年級的同學帶低年級,引導學生走進社團,開展項目的研究,營造濃厚良好的專業學習氛圍。以電子121班例,參加電子協會共有22人,將學生引入專業學習。
三、基于項目研究為模式的平臺構建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1.項目研究的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
面向問題的學習方式對學生創新能力是行之有效,使學生圍繞具體項目,充分學習、選擇和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在項目構思設計、實際體驗、探索創新、內化吸收的過程中,以團隊為組織形式自主地獲得較為完整而具體的知識,形成技能并獲得發展,能夠提高學生提出并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及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技能,使其形成自主合作的學習精神和工作態度
2.整合實驗室資源,促進實驗教學與科研、工程等實際應用結合。
建立適合本校特點的開放的實驗室管理體系,實現實驗室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學生自選實驗項目或課題,也可以將自己的科研課題帶入實驗室,實驗室的開放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實驗室的各種資源。實驗室應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基地之一。通過綜合性、設計型和科研型實驗項目與教師的教學、科研項目,以及工程中的課題相結合。通過“挑戰杯”、“廣東省物理實驗大賽”等科技活動實現實驗教學與教師的教學、科研項目,以及工程中的課題相結合。許多“挑戰杯”科技作品源于教師的教學、科研項目和工程中的實際應用項目,近五年來實驗中心培養的學生,在省級以上大賽中獲獎60項,其中獲得“挑戰杯”大學生科技競賽全國三等獎二項、二等獎一項。一大批優秀學生脫穎而出,實現了對優秀人才的精英教育。通過學生參加實驗室建設實現實驗教學與教師的教學、科研項目,以及工程中的課題相結合。鼓勵學生參加實驗室建設,自行研發調試實驗設備,將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實驗儀器設備。近5年來我們研制和更新改造的物理實驗項目共27項。
3.學生的項目研究的沉淀,促進了專業的發展。
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許多學生的項目研究的興趣點逐漸過渡到互聯網的終端應用領域,以結合網絡為特征的應用項目層出不窮,例如基于安卓系統、智能家居、GPS的應用等等,學生以物聯網為主題的項目研究占了各種立項的較大份額。由于學生在物聯網的應用的研究的不斷積累和沉淀,條件逐漸成熟,2012年我院的物聯網專業方向開始開設,現正準備申請成為新開專業,學生的科研推動了專業的發展。
4.建立以多個以教師科研為中心的學生群體部落,師生科研相長的良好態勢。
例如以天體研究為中心,類星體的研究的學生共有22人,以材料物理,從事傳感、材料研究的共有15人,學生的參與同時促進了教師的科研,形成了師生科研相長的良好態勢。
參考文獻:
[1]劉景福.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PBL)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02-04-01
[2]林靜,沈曙虹.以項目研究推動學校高位特色發展.中小學管理.201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