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艷
摘 要:中國的古詩詞源遠流長,經常出現在教科書中,也有不少歌曲采用古代詩詞作為歌詞。但在現在的音樂課教材中卻很少出現這些古詩詞。通過音樂讓學生更加生動、更加輕松地學習中國的古詩詞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關鍵詞:古詩詞;古詩新唱;校本課程
一、研究背景
中華古詩詞博大精深,語言精練、意境優美,是一顆璀璨瑰麗的明珠,更是不可多得的歌詞資料。
2007年起,學校開始進行“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給學生帶來了無盡的樂趣,也讓校園充滿了濃濃的書香氣息。在校園環境建設上,利用文化櫥窗,讓“四書五經”“論語”等一系列經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于廣大師生面前。在此基礎上,我們開始著手開發《古詩新唱》校本課程,讓學生“唱著歌兒學古詩”。經過四年的實踐,達到了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學生情感、陶冶師生情操、提升表達能力、活躍文化生活的目的。
二、課題界定
本課題研究旨在通過廣泛收集專家們譜寫的古詩詞歌曲和積極引導學生為古詩詞譜曲的創作活動,逐漸開發形成一套適合我校一、二年級學生使用的“古詩新唱”作品集。與語文課程中的古詩教學同步,與節日節氣相結合。在古詩新唱校本課程的實踐過程中,注重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表現能力以及創造能力,提高學生音樂水平,為我校的“書香校園”增光添彩。
三、實施策略
1.“古詩新唱“校本課程的開發
校本課程內容的選編,直接影響著課題是否成功。所以,教材的選編一定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相投。同時,又要和語文課程中的古詩教學同步,還要與當時的季節、節日相關聯,不但要讓學生感興趣,還要難易適度。
(1)廣泛搜集古詩歌曲
我們根據選材的要求,收集了許多古詩歌曲,還有相關網站。校園廣播利用課間循環播放古詩新唱歌曲,下課鈴聲也是古詩朗誦,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提高素養。
(2)編寫古詩新唱教材
經過多次篩選與修改教材,現在主要以谷建芬老師所編寫的《新學堂歌》為主,再補充一些學生原創作品及教師改編內容。當然,我們的教材也在不斷的探索中改進、成熟。
(3)課程設置
為了使“古詩新唱”校本課程能有計劃、系統地開展,在校領導的安排下,先從一、二年級開始設置課程。每周一、二年級各一個課時古詩新唱課。為了保證質量,我們學期初就制訂教學計劃,再通過演出等活動不斷豐富和完善校本課程。
2.“古詩新唱”教學模式的探索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所以,音樂課對學生來說是最快樂、最輕松的。為了讓學生在學唱古詩的同時,又不失去對音樂課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使學生真正愛上“古詩新唱”課。經過不斷地探索與研究,我們探索出了“古詩新唱”的教學模式。
(1)唱詩課
唱詩課是“古詩新唱”課最基本的教學模式之一。唱詩課如同音樂課中的歌曲教學,主要采用適合低年級學生的歌舞表演形式(先學歌,后表演)。
(2)賞詩課
賞詩課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進行:①賞詩,就是欣賞一些佳作名詩,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②通過聆聽欣賞一些經典的古詩歌曲,讓學生通過聆聽、討論繼而學會表現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
(3)綜合課
綜合課是在學生對古詩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詩詞的意境和主旨等更深一層的東西。如,繪畫、書法、舞蹈、演唱、制作、朗誦、編創等。
這種綜合課中,著重說一下“編創”。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讓學生成為“創造型”的學生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嗎?編創主要由以下幾種:編創節奏、編創動作、歌曲創作。低年級學生不會編曲,但他們很會翻唱。例如,學生將學過的古詩《草》套入了人音版第四冊《郊游》中,唱出來別有一番情致。這種創作,讓學生有了成就感,從而更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學生有了自信,有了成就感,一定會更加喜歡“古詩新唱”課。
四、構建“評價”體系
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著眼于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推動“古詩新唱”課的建設與發展。
評價內容、指標共10分:(1)朗誦水平與表演技巧5分。要求節奏得當、語調語速與內容相互協調。(2)普通話水平3分。要求語音標準、吐字清晰。(3)形式與儀表要求2分。要求格調高雅、舉止得體、端莊大方。
1.課堂評價
每學完一首古詩歌曲,在每節課堂上進行簡短的測評,表現優異的學生發一朵小紅花,集夠三朵即可上“古詩新唱歌星榜”,讓他們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
2.演出評價
每學期通過“六一”“元旦”兩個文藝演出,將所學古詩新唱以多種文藝形式呈現,讓整個校園充滿藝術氣息和書香氣息。
五、成果與反思
經過幾年的探索與研究,“古詩新唱”課程已日趨成熟和完善,編寫了兩套共四冊“古詩新唱”教材。同時,也使“古詩新唱”課成為校園的一個特色課程。
開展經典誦讀古詩新唱,用音樂豐富古詩內涵,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進入詩歌意境,展開想象的翅膀,陶冶高尚的情操。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市興化學校)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