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曉蕓
摘 要:班級物質環境洋溢語文學科特色,盡顯德育功效;班級精神文化在語文課堂中凝結,實現德育功效;班級文化活動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充實,延伸德育功效。從這三方面不難看出班級文化建設和語文教學是相輔相成的。
關鍵詞:班級文化;隱性德育課程;德育功效
德育可謂教育之基,育人之本?!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因此,進行語文教學活動,不僅要考慮“工具性”,而且要考慮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產生的深廣影響。語文教師就要擔負起這個德育重任。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在長期學習、生活以及日?;顒又兴Y起來的一種班級氛圍、班級精神、班級理念,并體現在班級所有學生身上所共有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班級文化建設既是一種文化氛圍的創建,又是對被教育者心靈的塑造,可以讓班級成員在無意識、非特定的心理反應中獲得良好的品德經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其影響,是一門隱性的德育課程。注重優化班級文化建設,充分發揮隱性德育課程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正面影響是對學生德育的又一手段。同時,也不難看出,班級文化建設和語文教學的相通之處。
如何將班級文化和語文融為一體,達到“教書”和“育人”的雙重效果呢?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整合語文課程資源,創設富有語文學科特色的班級文化,使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互相補充、互相增效,實現有效德育。
一、班級物質環境洋溢語文學科特色,盡顯德育功效
別林斯基說:“美和道德是親姊妹?!蔽镔|環境是隱性德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優良品德的形成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優化班級環境首先要求是美化和凈化。同時,班級環境布置也要突出人文性、藝術性。在布置教室時與語文課程資源相結合,讓教室充滿語文的學科味,在環境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的氛圍。在班級懸掛學生自己書寫的書法條幅,這對學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審美的熏陶。在黑板上開辟“名言角”,每天有一位學生書寫一條自己喜歡的名人名言與全班同學分享,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或暗示,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力。在黑板報中開辟“展示臺”這一專欄,展示學生的文學作品。從而在美的環境中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樹立崇高的道德美,而且在美化教室的過程中拉近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裝扮我們教室的同時讓學生對自己的班級更加熱愛,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二、班級精神文化在語文課堂中凝結,實現德育功效
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精神文化主要體現在班級的人際關系、集體共識上,應該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熱的情感體現。恰恰我們的語文教材就是蘊含著這些思想情感的寶庫。語文教材把所蘊涵的思想道德內容蘊藏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中,溶化于一篇篇優美形象的文章里,既易于學生理解接受,又能給其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一特點是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教師,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準德育切入點,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叩擊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的感情共鳴,激發學生愛憎分明的感情,形成積極向上的班級精神文化。例如,《草船借箭》講讀結束后,我提出:題目中的“借”字,可否換成“騙”?學生積極思維,通過辯論明白“借”本身暗含“還”的意思,體味到作者用詞的精妙,而且知道了戰爭有正義、非正義之分,人物有美、丑不同。
三、班級文化活動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充實,延伸德育功效
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他不僅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渠道。教師要很好地利用語文實踐活動,充實班級文化活動,進行德育,使德育進一步延伸。
1.早、晚誦讀
語文教材中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利用每天早上、中午的時間,讓學生在教室里大聲誦讀自己喜歡的篇章,其義自見。
2.每月一次語文競賽活動
每月根據語文學科教學的實際情況,結合班級文化建設的需要,開展諸如知識競賽、美文欣賞、朗讀比賽等語文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豐富班級文化生活,學生更是交流了思想、鍛煉了口才、提高了辨析能力,集體價值取向得以引領,其樂融融。
3.每學期一張小報或賀卡設計
每學期適時安排學生進行小報設計:主題、形式、內容、中心、版面設計、小報美化等都由學生自己定。每到什么節日,又可以讓學生自制賀卡,大家剪造型、貼圖畫,還要求他們寫上一段情真意切的話或一首詩。
4.召開“文學主題班會”,與學生共勉共進
主題班會,顧名思義,首先要有主題,主題應當體現社會、學校和班級思想教育工作的主旋律。一般來說,主題應當是學生共同關心的、感興趣的問題,學生之間出現分歧的問題。主題班會活動能為班級的班風、班容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新城中心學校)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