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
摘 要:小學生成績的好壞,關鍵是看能力素質的高低。小學數學是小學教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是小學數學學科的一個重要任務。本文筆者主要闡述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生的動手操作動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習慣;解答應用題;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285-01
一、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能力培養的前提,必須從小培養,特別是從一年級起就必須開始培養。一年級新生宛如一塊塊玉璞,如果教師能精心去雕琢,就可以塑造出一顆顆閃閃發光的寶石。一年級的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更不知道該如何學習。一年級的老師就必須告訴學生該怎樣做,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好習慣,學生才能好好學習,完成學習任務,所以說,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素質教育的前提。
一年級的新生一般要進行以下行為習慣的培養:按時上學;課前做好準備(準備好課本、文具、本子等);上課坐端正,眼看老師,眼看黑板,專心聽講,舉手發言,聲音響亮,說話流利;寫字姿勢正確,做到“三個一”,書寫工整,本子整潔,愛護書本文具;學習自覺,按時完成、繳交作業;善于動手操作,與人交流……老師提出這些學習習慣的要求,并督促學生完成,教師的工作有章可依。
學生的能力培養,不能光靠空洞的說教來完成,只能靠教師想辦法,動腦筋去創設有利條件,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首先是創設寧靜的學習環境,環境因素看起來是客觀因素,但只要學校跟老師共同努力,一定能使環境變得寧靜,因為這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條件。其次是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設備要齊全,上課要用的電器、教具必須應有盡有。比喻說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一定要有可操作的設備,否則就是空談。最后是教師必須精心組織教學,上課語言要生動風趣,做到氣氛活躍。
有了上面創設的種種條件,學生學起來自然津津有味,能力的培養則水到渠成了。
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我認為老師對學生應注重進行以下能力的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口算能力、應用題解答能力等。
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進行素質教育時,動手操作能力培養是關鍵的一個環節,一年級數學教學中要學生要掌握“數的組成”、“數的分成”,“比多比少”等知識,教學時,我就是讓學生通過擺學具,在操作過程中,學生自己獲得了知識。這樣的教學,學生學起來有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1、創設平等、合作的教學氛圍,形成學具操作的條件。
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感于設疑,敢于借助學具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 學習成為其內在的心理需求。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應將單一的操作演示、學生簡單的模仿操作轉化為探索性、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擺一擺、拼一拼、搭一搭等學具操作活動中去發現事物的奧秘,逐步形成實踐求知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減法”時,43-7怎么算?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拿出43根小棒(4捆各10根,加上3根散開的),試著從里面拿走7根,想一想該怎么拿?學生自已會發現從散開的3根中減7根不夠,通過動手操作學具找到三種不同的擺法。隨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再讓學生分別將自已拿的過程和結論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來,然后請全班評議哪種方法比較好。教學時,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交流了多種觀點,收到了多向的反饋信息。最后由教師將評議認為比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推導出兩位數減一位數的具體算法。
2、注意引導學生從學具操作中抽象出數學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具體的動手操作之后,教師應該以語言為中介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抽象為數學知識,再應用于實際,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動手操作階段,學生只難做到“理解”,談不上掌握和應用,也無從談動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師經常讓學生說說動手操作的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是一種思維向另一種思維轉化的過程。教學“9+3=12”盒子里有9個球,盒子外有3個球,求共有多少個球?教師引導學生擺開小球:從3個球中拿出1個球放到盒子里,湊成10個。通過實踐,學生一看就知道共有12個,但這還是直觀感知階段,教師再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圖式表象并使其外化。教師提出:通過擺弄小球,知道9加3等于12,那么在算式上如何計算?讓學生概括出“湊十法”口算方法。
3、根據不同學具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促使學生動手能力的形成。
在利用學具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時,教師應根據學具的不同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充分發揮學具的作用。例如在 教學“三角形的認識”。讓學生利用學具品成一個三角形模型,一個四邊形模型,然后輕輕拉動這兩個模型,通過感知體驗,學生便 認識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樣學生能過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對實物進行感知體驗,直接獲取概念的表象認識。又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師則要求學生兩人為一小組,用學具制作一個長方體模型和一個正方體模型。學生在制作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不少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由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觀察自制模型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時,學生借助形象思維很容易找出結論。而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認識后,教師又按排學生利用這些圖形的學具進行拼圖游戲。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非常認真地拼,最后拼成了各種不同的圖案,如房子、小魚、機器人、小動物等。在游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價值,更促進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小學各個學科的重要任務,學生能力提高了,學習中就會覺得輕松,就能夠更加專注于學習,更加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作為教師就需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線,圍繞提高學生能力開展小學數學教育教學。
參考文獻:
[1] 謝桂林.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做數學”[J].青海教育,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