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素霞
摘 要:新課改以來,隨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已經走向常態化實施,但是如何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有效成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一步推進的瓶頸,要想使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實施由常態走向真正有效,對于指導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闡述了在提高活動質量方面教師的嘗試和思考。
關鍵詞:有效指導;學校教學;教學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154-01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年輕的課程,從最初的陌生、惶恐到現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逐漸走向規范成熟。十年來,自己一直從事著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也結合著自己的教學實踐研究,我認為做一名優秀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必須做到:
一、要樹立正確課程觀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必須要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與其他學科的區別點;課程培養目標是什么?我認為教師只有充分認識了這三點,教師才能會認真的對待這門課,而不是單純“手工課”、“活動課”,正確課程觀的培養需要課程理論的支撐。為了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我除了及時購買一些最新有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面的理論書外,還不斷從網上搜集一些全國課程發展較快地區的教學案例、視頻來學習。
二、要具有課程資源意識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固定的教材,課程內容都來自于學生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等。這就要求每一位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有一定發現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能力、興趣愛好通過不同的渠道來開發課程資源:如:學校傳統文化節日、環境布置、師生生活習慣、學生在學科課堂中或學生實踐活動過程中的一些生成問題資源等。好的課程資源是學生不斷探索發現的保障,也是教師進行有效指導、學生活動不斷開展的有力保障。
三、要做到“真正以生為本”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自主性、開放性、生成性很強的綜合實踐活動類課程,學生做為一個個活動中的主體,都應該體現自主性,教師無論哪個階段的都只能是學生活動的指導者、幫助者、參與者。無論是選題指導還是方案制定,無論是探究活動的方法指導還是一個個探究活動的展開,都應該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進行。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不能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學生。放手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活動中體驗與人合作交往、體驗成功與失敗,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更多的收獲和成長。
四、要教學方法靈活多變。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別于其他學科的課程,主要的教學活動就是圍繞學生的研究主題來開展的一個個活動來進行的。所以學生的學習探究方式主要是:實踐、體驗。綜合實踐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而不是單純的把孩子們關在教室里“講或教”實踐課。也不是讓孩子們在電腦房里單純“查查資料”來上電腦課。更不是一些老師那樣單純“手工勞技課”。否則綜合實踐活動課就失去了本課程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教師的教學指導方法,應該根據學生的研究主題或小課題的需要來定:如選題、方案制定與交流、外出采訪、調查、查閱資料、參觀考察、動手制作等。實踐證明,靈活多樣的探究學習活動孩子們喜歡參與、學習效果也較好。
而針對枯燥的方法指導課的課堂教學,如調查前方法指導課、采訪前的方法指導課等。應該盡量根據小學生特點,應盡量采取直觀教學法、有思考有小組活動的“動靜結合”, “先動后靜”教學方法效果較理想。
五、要教學評價靈活多樣適用
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生探究活動往往跨時較長,同時小學生年齡較小,在活動中為了保證每個活動安全有效開展,靈活多樣適用的評價是至關重要的。
在教學中,我除了在學期末的小組研究成果評比這個組間競爭的終結性評價外,我還采取了各種各樣的過程性評價策略。如組內的同學個人的研究記錄評價;組內同學的每次活動表現評價;教師針對各小組活動中的團結合作及活動質量的加星評價;其次還有一些活動時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等。評價內容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活動內容靈活多變,以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效果。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更能體現教無定法的一門課,與其他學科相比,對于指導老師的要求更高,指導教師只有做到,心中有資源、心中有課程、心中有學生等才能可能使活動指導做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