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勤
【關鍵詞】《走一步,再走一步》 語文教學 語文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48-02
2013年12月,筆者所在的學校開展了一場教學技能比賽,指定賽課課文為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授課時間為1個課時。
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記敘了“我”童年時的一次“脫險”經歷。作者通過這個經歷得出人生感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認真地解決每一個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作者的感悟給人以啟發和教益。教學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按照教學常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授課時間為2個課時。第一課時是整體感知:用記敘文六要素的方法復述課文,并請學生說一說從文章中悟到的生活哲理。第二課時是讓學生掌握用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烘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七年級新生經過前面3個單元的學習,大致掌握了初中語文學習的方法。那么,在賽課時,教師如何做到既把2個課時的教學內容壓縮為1個課時進行教學,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又能在授課中體現語文教學具有情感、美感、語感的“語文味”呢?在分析了七年級學生的學情和特點后,筆者將整體把握故事并領悟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深入探究人物特點,進行創造性閱讀作為教學重點,將尋找關鍵詞和關鍵句,掌握運用景物描寫、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相結合的寫法體現人物心理變化作為教學難點,訓練重點是提高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以及朗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體會“語文味”
要讓學生喜歡語文,激發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是關鍵。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的親身經歷導入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因此,筆者以作者的一個小故事導入教學。內容是:“在二戰期間,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到了一項任務,那就是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飛機深入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霭l前,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的畫面一直浮現在這位上尉飛行員的腦海里。但是,當他駕駛飛機滑行在跑道上時,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飛行20分鐘,到達荷蘭,這個,不難做到。到達荷蘭后,他又告訴自己:接下來只是飛越荷蘭,這并不難。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飛行員終于飛到了德國,完成了偵察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能夠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的一段經歷的啟示。請同學們猜一猜,這個上尉飛行員是誰?”學生回答:“莫頓·亨特?!薄澳敲?,他小時候的那一段經歷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小時候的故事中去獲取豐富的教益吧?!贝藭r,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出來了。
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不但語言淺顯易懂、生動細膩,而且思路清晰,即通過一件往事,感悟一個人生哲理。由于七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閱讀能力,因此他們完全可以通過自由閱讀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筆者認為,教師要做的只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做好教學引導。學習此文,可以讓學生在掌握記敘文六要素的基礎上,用找關鍵語句的方法掌握課文內容,在復述課文的基礎上領會文章蘊含的哲理。于是,筆者提問學生:“同學們還記得小學時我們學過的記敘文六要素嗎?”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回答出記敘文的六要素。接下來筆者給學生提示在課文中還有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并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比如,表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句子,在寫人、敘事、狀物方面富于表現力的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句子,表現作者情意的句子。同時向學生提出要求:按照每分鐘500字的速度默讀課文,然后在文中畫出表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關鍵性語句,限時4分鐘。由于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學生很快完成了任務。然后,筆者讓學生根據已經找到的關鍵性語句,復述故事,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把握得更加牢靠了,并對課文蘊含的哲理也有了初步的體會,此時,教學可以進入合作探究環節。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引導下品味“語文味”
對一個進入初中才2個月的學生而言,學習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很有意義。剛邁入初中校園大門,學生心中充滿了對初中生活的設計與規劃,但是學生畢竟年幼,缺乏生活經驗,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有時遇到困難不知道該怎么辦。因此,對學生進行正視困難并積極克服困難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這篇課文寫的是作者童年時候的經歷,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按照初一學生心理認知發展的規律,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走進文本,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教師在教學時,不可能在一節課里將課文從頭到尾都講完,應當有所側重。因此,在設計教學時,筆者的思路是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自主研讀課文,在合作探究學習教師指定的文段時體會文本蘊含的哲理,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習慣,體會語文的情感、美感、語感。
在這篇課文里,最扣人心弦的情節,如父親引導“我”下懸崖,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描寫,反映了當時“我”的心理活動。據此,筆者以“我”的心理變化為主線設計教學活動,教給學生運用找關鍵句的方法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做到設計的問題簡潔合理,指向性明確,這樣既能夠抓住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又能夠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達到多角度閱讀課文的目的。在教學時,筆者對學生說:“通過默讀和復述故事,同學們已經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內容,課文寫的是‘我童年時的一次‘脫險經歷。”然后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問題:按順序在課文1—15自然段中找出關于“我”的心理活動的關鍵語句,想一想為什么小伙伴們都能順利地上下懸崖,只有“我”被困在懸崖上。
七年級學生在學習時還需要教師做出具體明確地引導,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筆者先做了一次示范:在課文第4自然段找出關鍵句“我一時拿不定主意,雖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那樣勇敢活潑,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來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記著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從中可以看出“我”渴望自己勇敢活潑,但是因為從小媽媽就叫我不要冒險,所以我的膽子一直不大。然后引導學生按照這樣的學習方法,按順序接著往下找文中的關鍵句。很快,學生按照老師的示范,找出了他們認為的有關心理描寫的句子和詞語。學生每找到一處,我都要求他們仔細揣摩,領會文中蘊含的情感,然后以自己的理解朗讀文中的語句,以此來品味蘊藏在字里行間的人物情感和語言美感。
在品析人物形象時,筆者是這么設計教學的:先以一個問句——那么膽小的我,后來成功脫險,得益于誰的幫助”完成轉折。學生回答:“父親?!庇谑俏医又枚嗝襟w課件展示問題:從課文16—23自然段中找出關鍵語句:1.父親是如何引導“我”脫險的?你認為這是一位怎樣的父親?2.父親引導我脫險時,“我”的心理有什么變化?3.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什么道理?你從中得到什么感悟?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討論以上問題。上述問題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生大膽思維,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促進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整個課堂學習氣氛熱烈,課堂教學環節緊湊。有的學生找到關鍵句:“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巖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惫P者就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個關鍵句,品味“似乎”一詞體現了“我”邁出第一步是信心不足,“小心翼翼”和“探”是向前伸的意思,寫出了“我”的膽怯和小心翼翼,“踩”到石頭后,第一步走好了,“我”有了信心,得出課文采用了動作描寫與心理描寫相結合這一結論。
除了領會課文蘊含的情感,還要培養學生的語感。為了讓學生將領悟到的情感正確地表達出來,我讓全班學生朗讀課文第21、22自然段,要求學生讀出“我”從害怕到有信心再到信心大增的感覺,體會“我”是如何從極度恐懼變為心里“充滿巨大的成就感”。待學生對“我”的心理活動有所體會后,筆者又回到導入教學時給學生說的“我”成為孤膽英雄的故事,讓學生回答多媒體課件展示的第3個問題,學生就能夠深刻地領會課文蘊含的哲理。
三、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培養學生學會語文的“語文味”
語文教材里的文章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典范,教師在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靈活地處理。針對七年級學生在寫作文時存在敘事簡單,不會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描寫方法等現象,這篇課文正好是學生學習寫作文的范文。筆者設計的拓展延伸環節,就是讓學生把學到的心理活動和細節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運用到寫作中。在教學這節課時,正值段考剛結束,筆者將教學活動設計為讓學生就“段考試卷改完了,語文老師把試卷發下來,拿到試卷前后,你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寫3—5句話,學生對語文考試成績的期待以及看到成績之后的心理活動記憶猶新,這個環節讓學生及時地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他們寫出來的句子體現出了期待、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寫很到位。這樣的做法,使學生對于運用描寫反映人物內心活動的寫作方法印象深刻,達到了“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目標。
原本需要用2個課時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筆者將其濃縮成了1個課時,聽課老師對本節課教學中體現出來的“情感、美感、語感”的“語文味”給予了良好的評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