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東
【關鍵詞】自學能力 提升 《雞兔同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52-01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探尋一種促進學生獲得自我學習、自我提升能力的有效方法,進而促進學生快速、全面、綜合發展自身的素質。本文以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雞兔同籠》問a題為例,詳細分析創新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提出小學數學教學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一、實行分層自學,因材施教
分層自學是對因材施教原則的落實,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已有知識水平不同,所以,他們對于新事物和新知識的掌握速度也不同。在進行自學引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分層自學的方式來進行。教師應先掌握學生的理解能力水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和措施。對于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獨立分析和思考,完整地解答出題目,并促進他們進行自我反思;對于能力稍弱一些的學生,注重對他們的引導和激勵,提升他們的自信心。例如,蘇教版六年級數學第92頁的“練一練”:雞和兔共有8只,腿有22條,問雞和兔各有多少只?對于這樣的練習題目,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分層自學的方式展開教學。
1.畫8個橢圓代表8只動物,在每只動物下畫2條腿。
2.分析:一共有16條腿,比題目中給出的腿少幾條?
3.每增加一只兔子,就會增加兩條腿,一共有22條腿,那么應該增加多少只兔子?
4.在圖中畫出來,兔子有( )只,雞有( )只。
這樣分層引導,學生可以一步一步地根據教師的引導,獲得相關類型題目的分析方法。之后,教師再給學生布置一些相關習題,促進學生舉一反三,提升學生自學能力。
對于學習能力較強、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學生自行分析和解決,教師從中給予適當的點撥:雞兔數量一定,如果兔子是x只,那么雞的數目就是(8-x)只,再根據雞兔的腿的關系,列出方程2(8-x)+4x=22,解出x=3,也就是兔子有3只,雞有5只。雞兔同籠問題都可以通過這樣簡單的方程思想解答出來。
二、實行團隊合作,相互促進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合理分配合作學習小組,最好能按照異質分組,即每個小組成員中組織能力、學習能力、思維水平和性別等都要均衡,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理分配任務,讓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參與題目的分析和探討,找出題目中的重難點內容,集思廣益,得出問題的分析過程和解答過程。
例如,蘇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第93頁“雞兔同籠”的思考題: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有多少只?
團隊合作教學過程:四個同學為一組制作表格,表格分為雞的數量、兔的數量、腿的數量。甲同學從雞有35只,兔子有0只,腿的數量為70條出發;乙同學從雞有0只,兔子有35只,腿的數量為140條出發;丙同學從雞有17只,兔子有18只,腿的數量為106條出發,分別填入表格,丁同學進行分析。第一步甲同學和丙同學相互靠近,雞的數量增加,兔子數量減少,從而甲乙丙這三位同學又從前后中三個位置進行計算,并將結果填入表格,最后得出列表結果:雞有23只,兔有12只。這樣的合作學習過程,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并掌握了雞兔同籠問題的分析過程。
三、實行自我總結,綜合提升
不管是之前的分層自學,還是團隊合作式自學,最終的自學能力的培養都需要歸結到自我總結這一步驟上來,這也是學生自學能力得到提升的具體體現。在解答“雞兔同籠”的相關問題時,我們還可以運用差量和補足的數學思想,將腿的差量進行補足,從而得到解答問題的數學思想。
例如,雞兔共有20只,有54條腿在地上走,問雞兔各有多少只?
方法總結:(1)對于方程思想運用得比較熟練的學生,可以設雞有x只,那么兔子就有(20-x)只,4(20-x)+2x=54,得出雞有13只,兔子有7只。
(2)差量和補足方法1:如果20只全是雞,那么有40條腿,還差14條腿,每多一只兔子,就多2條腿,所以還應該多出14÷2=7只兔子。
差量和補足方法2:如果雞兔各有一半,那么有腿10×2+10×4=60條,多出6條腿,說明兔子多了。每多一只兔子就多2條腿,所以兔子數量為10-6÷2=7(只),那么雞有20-7=13(只)。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