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強
摘 要:初中生歷史基礎較為薄弱,對許多抽象的歷史知識難以有效把握,鄉土歷史資源的運用能夠有效改善這一問題。然而,鄉土歷史資源運用于初中教學也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問題。只有將鄉土歷史資源科學、合理而又高效地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才能有效促進初中歷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鄉土歷史資源;鄉土史;初中歷史
初中歷史課程是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初中歷史教育的作用在于對剛剛正式接觸歷史課程的學生進行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使他們“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然而,當今快節奏的初中教育和巨大的升學壓力,使許多中學忽視了在歷史教育中有效地結合當地的鄉土歷史資源進行歷史教學,這使得初中生對于自己家鄉的歷史知之甚少,在情感上難以與家鄉文化產生共鳴,也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山東省德州市自古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有著豐富的歷史鄉土資源,可以讓初中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其學習中國歷史的熱情和熱愛祖國與家鄉的情懷,同時提高歷史課堂效率。
一、德州市開展鄉土歷史教學的特殊意義
1.德州鄉土歷史資源是初中歷史教材的補充
著名歷史學家葛兆光先生在談及當代歷史教科書的諸多缺點時指出:“歷史教科書中沒有故事,也就沒有歷史,歷史仿佛是按照寫作者的概念發展的,內容無趣、枯燥。”誠然,中國悠久的歷史僅靠簡單的幾本初中歷史教材難以囊括,這使得教材對于歷史知識的描述只能做到點到為止。如果能夠將德州鄉土歷史資源有效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補充歷史教材在內容方面上的不足。例如,在學習明清書畫藝術時,人教版歷史課本僅提到了一位沿襲顏趙書法風格的書法家——董其昌,且沒有配任何書法作品插圖。許多學生本身是書法愛好者,但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該時期書法特點往往只能憑空想象。實際上,明代諸帝皆為書法愛好者,在此影響下,該時期成為我國書法藝術的又一個繁榮時期,書法家輩出。其中,祖籍德州的邢侗就是其中一位。邢侗(1551~1612),字子愿,號知吾,明代大書法家、書法作品收藏家,與董其昌、米萬鐘、張瑞圖并稱“晚明四大家”,與董其昌并稱“北邢南董”。不同于時人盛行學趙孟頫,邢侗尤善臨二王書法,特點鮮明。位于德州市臨邑縣的邢侗紀念館珍藏了部分邢侗的真跡和其生前藏品。例如,《二十二字行書刻石》是臨邑現存邢侗唯一的大字真跡,《西園雅集圖記》是邢侗臨米芾小楷作品,此二真跡皆為明代書法存世珍品。在邢侗生前的書法藏品中,《唐人雙鉤十七帖》碑刻是唐朝王羲之草書摹本,清代王澍在閱過百余本《十七帖》后評道:“來禽館為天下《十七帖》第一”“來禽館有明《十七帖》之冠”。此外,還有《澄清堂帖》《蘭亭序》定武蘭亭、褚遂良臨本、趙子昂臨本三個版本的法帖,《黃庭經》貼等。由于近些年來命題趨勢的悄然改變,加之上述資源保存完好且極具代表性,筆者在初中中國歷史的學習即將結束的時候,將書法鑒賞作為七年級下學期的一節歷史活動課,這堂課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明清書法藝術的印象,還讓學生對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發展歷程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使其對中國書法的認識更加系統化。
2.以小見大,培養學生科學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初中生在學習歷史(尤其是中國古代史)的時候,受民間野史和演義的影響較大,很難以科學的視角看待歷史問題。例如,關于中國上古時期的領袖及其故事,初中歷史教科書基于嚴謹的教學要求,僅作了非常簡要的描述。然而正是由于此種原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該時期中華民族發展的認識可能變得更加模糊。誠然,上古時期的中國歷史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實歷史的反映。因此,學生正確認識神話傳說和史實的聯系與區別,對于自身建立正確的史觀很有必要。如,作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的禹城禹王亭歷史久遠。雖關于大禹是否確有其人,史學界尚存爭議,然而禹城當地一直流傳著許多關于大禹的故事,既有《禹王鎖蛟龍》等神話,也有《后稷借壤興農耕》等描述大禹務實治水的傳說,還有《曾九皋重修禹王亭》等后人效仿大禹為民謀利的故事。實際上,大禹作為上古時期黃河流域的傳說人物,雖然不一定確有其人,然而民間有關他的傳說卻是上古時期生活的部分寫照。關于此,著名楊寬先生在《中國上古史導論·自序》中提出:“吾人證夏以上古史傳說之出于神話,非謂古帝王盡為神而非人也。蓋古史傳說固有多出于神話,而神話之來源有純出幻想者,亦有真實歷史之背景者。”
二、運用德州鄉土歷史資源進行教學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1.認清教材和鄉土歷史資源的區別和聯系
盡管德州鄉土資源豐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作用巨大,但它僅可作歷史教材的補充,不能取代教材。因此,在運用德州鄉土資源時,必須仔細斟酌挑選的資源是否有必要,所選資源的各個方面在授課時應如何用言簡意賅的語言講解等問題。雖然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濃厚,然而如果教師不假思索地將鄉土資源全盤照搬,不但會擠占講解重點知識的時間,還容易模糊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反而會阻礙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
2.認清“國”與“家”的區別和聯系
如上文所述,鄉土歷史資源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國家的情懷。然而,如果過分夸大家鄉歷史資源的作用,就有可能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國”和“家”聯系,容易對之后進一步學習高中歷史知識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歷史教師在運用德州鄉土歷史資源時,既要褒揚鄉土資源的積極作用,對其消極影響也不能避而不談。另一方面,由于利益的驅使,部分德州名勝古跡在宣傳時過分夸大有關古代人和事物的歷史作用,違背了歷史學習客觀嚴謹的要求。我們在引用相關鄉土史資源時,對不加考證就大肆宣傳的“史實”一定要加以仔細甄別,做到歷史教學的科學性。
總之,德州鄉土資源是本地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幫手,若運用恰當,這些鄉土資源不但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正確思考和學習歷史的能力,更能更好地實現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目標,同時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懷。德州市各中學運用鄉土資源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問題仍有待于探索,筆者仍希望本文能對本地初中鄉土史教學研究起到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梁炳南.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廣東科技,2012(04).
(作者單位 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德州市第十中學)
?誗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