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樂華
摘 要:作為綜合性文科的歷史與社會教學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設定開放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方案引導大家體驗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進而遷移知識,生成能力。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自主學習;鄉土文化;課題探究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能拘泥于照本宣科的理論說教,而是要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出發,設定對應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回歸社會,體驗生活,在感悟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生成能力。鑒于此,筆者優選兩點教學實踐進行討論:
一、結合鄉土文化,引導自主探究
樂清市是一座古老而新興的山城,不但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還有迅猛的現代經濟發展,更有雁蕩山這樣的5A級自然風景區,這樣一說讓學生感受到身邊就充滿歷史與社會課程資源,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自主探究。
例如,我們在教學七年級綜合探究三《游歷華夏》的探究中,完全可以結合樂清市的旅游業發展,以讓學生當導游的形式,為
游客設計最佳旅行路線,同時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相關材料,以備與顧客詳細講解。
再如,教學七年級三單元第二課《復雜多樣的地形》時,筆者就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呈現“魅力樂清”的視頻材料,讓大家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認識我們周邊的地形,及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生產的特點,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二、實踐課題活動
常言道:學以致用。實踐活動是遷移知識、生成能力的手段,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鼓勵大家動手實踐去體驗知識生成、發展的過程。
學生在探索課題活動時,要及時客觀地做好記錄,然后嘗試整理材料,再通過歸納總結生成結論。整個探究過程注重實效,注重方法,為學生實踐創新提供了各種機會,鍛煉了心理承受和社會應變能力,提高了處理即時問題的技巧,培養了綜合分析的習慣。
筆者曾經讓學生著手開展《樂清市民營經濟發展現狀調查》。學生表現得很積極,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中抽出時間,討論決定了調查的內容,制訂了切實可行的計劃,并利用雙休日、節假日走出校門,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了一些民營企業家,走訪了新昌勞動局、財稅局,了解民營企業解決就業、納稅等情況,最后寫成調查報告表。
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學生體驗了整個“提出問題—分析問
題—解決問題”的知識生成過程,不僅學到了理論知識,還在查閱資料中拓寬了視野,在探索學習中掌握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直接上升到實踐能力的高度。
本文是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優選了切近學生周邊提高歷史與社會課效率的方法。總之,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形式展開歷史教學活動,如此方能幫學生拓寬視野,遷移知識,生成能力。
參考文獻:
劉瑛.淺談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優質、高效課堂的打造[J].新課程學習,2011(6).
(作者單位 浙江省樂清市虹橋鎮七中)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