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從有效性課堂教學的角度梳理文言傳記的教學方法。本著“一課一得”的教學理念,著力打造“教學內容少而精,師生精力集中度高,教學活動從容有序,教學立意高,教學挖掘深”的文言傳記有效性課堂教學。
關鍵詞:文言傳記;有效性;教學探究
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學史上,古代散文是最為重要的文學體裁之一,文言傳記又是古代散文中的一顆明珠。文言傳記以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展示人物活動,再現豐富復雜的歷史畫面,弘揚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追求。單單一部《史記》就創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市井細民,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無所不有,所涉人物四千多個,重要人物數百名。
文言傳記常常通過具體歷史事件和細節描寫,采取多維透視和旁見側出的寫法,使人物形象鮮明地凸顯出來。在結構上,這些人物傳記也極具匠心,有的是一條主線,貫穿許多事件,形成單線發展、峰巒起伏之態;有的則是用并列結構和網式結構。在語言上,這些人物傳記也形象精確,文氣流暢疏朗、曲折自如。
文言傳記因以上的特點得到了教材選編者和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必修和選修模塊中共選入了9篇人物傳記,在高考中,文言傳記也是占據大半河山,足見傳記之重。近日,筆者在四川省高中語文教學名師班學習時,參加了微課比賽,代表第8組進行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澠池會”的教學,賽后,反思本堂課的教學策略,整理成文,以探索文言傳記文的有效性教學方法,因才疏學淺,謬誤難免,待方家指正。
一、明確學習目標
教學有效與否,不在于教者的精彩講授,而在于學者的收獲。要學者有收獲,必須讓學生首先明白這節課自己需要學什么,掌握什么,才能衡量自己學到了什么,掌握得怎么樣,才能衡量教學是否有效。
教師在備課時,要通過研讀文本,確定文本的教學價值,從而精選教學內容,預設學習目標。在高中語文文言教學中,有“文”有“言”已經是核心認同,以此為據,“澠池會”片段的學習目標可以預設為:
1.掌握課文中文言現象,積累重要的文言詞匯和句式,能夠翻譯全文
2.把握文本的文脈
3.解讀文本的內容:(1)人物;(2)事件;(3)品格
4.鑒賞文本的藝術:(1)語言;(2)技巧。
二、三步解讀文言傳記法
有效性課堂教學的課堂特征是教學內容少而精,師生精力集中度高,教學活動從容有序,教學立意高,教學挖掘深。為了提高文言傳記文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在教學中探索出了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三步解讀文言傳記法”。具體操作介紹如下:
1.素讀窮形
素讀文本是當前語文備課的重要方式,就是在不看任何參考資料,通過鉆研文本確立教學價值,確定教學內容,預設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策略的備課方式。
在文言傳記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教給學生素讀窮形的讀書方法,要求學生不閱讀參考資料、不依靠注解,靜心閱讀文本,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素養初步把握文本內容。素讀窮形中的“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文段中特殊重要的文言知識,一是傳主的人生遭際、品格等。
比如,在“澠池會”的教學中,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們可以預設兩個方面的學習任務:(1)素讀“澠池會”(要求學生將疑難困惑、重點實詞、虛詞、特殊句式之處標出);(2)弄清敘事脈絡,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結果怎樣,有何后果或影響,這些事能表現主人公怎樣的品質或才能。
待學生完成素讀文本的任務后,提出思考探究:(1)寫了哪些人?主要寫的是誰?(2)做了幾件事?(從主人公的角度)用對聯概括傳主的人生事跡。
2.研讀釋疑
(1)文言教學
學生參看注解,借助相關資料,自行解決“素讀”所留下來的問題,歷練文言閱讀的能力;教師最后根據學生在研讀中歸納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疑難問題,集中釋疑。
(2)內容梳理
用對聯教學概括“澠池會”中“藺相如”所做的兩件事。
示例:逼秦王擊缶,索咸陽為壽
在文言傳記的內容梳理中采用對聯的形式,既能訓練學生的對文本內容的概括能力,又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此種訓練方式將貫穿文言傳記教學的始終。
3.品讀究理
(1)品讀情節
思考:通過對內容的梳理,我們知道“澠池會”中,藺相如做了兩件事——“逼秦王擊缶,索咸陽為壽”,請思考,藺相如是如何逼秦王的?他逼秦王擊缶的目的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在與秦國大臣的斗爭中取得勝利的?請用對聯回答這些問題。
示例:舍命相逼爭尊嚴,針鋒相對索壽禮
思考:這些事表現出人物什么樣的品格?
示例:舍命相逼爭尊嚴:愛國,擔當,勇敢,堅毅
針鋒相對索壽禮:機智,自信,據理力爭
(2)品讀語言、技巧
思考:本段作者是怎樣刻畫傳主的呢?
示例:兩件事矛盾雙方集中于一“爭”——語言之爭,行動之爭。
語言:機敏,智慧,自信,沉著,詞鋒銳利。
動作:前進,跪,張目,叱,顧,曰。
反襯:秦王及大臣、趙王。
(3)品讀文脈
思考:上文“完璧歸趙”已經把“藺相如”的智慧勇敢表現得很突出了,為什么司馬遷還要寫一個“澠池會”的故事呢?
示例:從情節結構上看,因為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維護了國家的尊嚴,“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為下文的“將相不和”埋伏筆,做鋪墊;“澠池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秦王沒有得到和氏璧,很不甘心,就又設計借機侮辱趙王和趙國。
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來看,“完璧歸趙”突出“藺相如”的“勇”,“澠池會”突出“藺相如”的“智”;另外,“完璧歸趙”中的藺相如是由自己的主人舉薦而為國效力,“澠池會”是藺相如挺身而出,突出了他“敢于擔當,自信無畏”的“勇士、智士”品格。
4.對聯總結
學習任務:用對聯概括本段內容(情節、人物、品格)。
參考示例:示例一:澠池之會顯神勇,針鋒相對斗秦王。
示例二:護尊嚴,以命相逼秦王無奈一擊缶;惜國土,針鋒相對相如機智再出招。
文言傳記記載的大都是忠臣名將、直官名宦,在他們身上閃耀著中華民族的道德之光,研討文言傳記的有效性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文言鑒賞能力,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學素養、寫作能力有著重要意義;探索文言傳記文的有效性教學,有利于總結文言教學經驗,反思文言教學中的問題,促進文言教學改革,在教學中通過“素讀窮形”“研讀釋疑”“品讀究理”三步教學由淺入深地對文本進行解讀,既能把握文本內容,又能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并且因鉆研深入,常常能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華平,劉敏.語文名師精彩教學片段品析[M].成都:四川師范大學電子出版社,2011.
[2]袁行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余衛東,任教于四川省資中縣第一中學,中共黨員,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教科室主任,四川省高中語文教學名師,四川省高中語文骨干教師。
(作者單位 四川省資中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