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懲戒是對小學生的不符合規范行為做出的否定性制裁,通過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強制性糾正自身行為準則的過程中,達到教育和改正學生的目的,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是一種促進學生進步的有益的教育方式。教師行使正當的教育懲戒,保證了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維護了學校正常的秩序,促進了學生個體的社會化,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在我國當前的歷史條件下,小學教師正當教育懲戒的行使具有極大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懲戒;小學教育;積極作用
一、教育者自身對懲戒的需要
(一)教育懲戒是教師的職責
教育的職責賦予了教師教書育人的任務,同時教師充當著“傳道授業解惑者角色”、“指導者角色”、“集體管理者角色”,決定了教師如果沒有教育懲戒權,教育活動過程就無法順利進行。同時我們可以從一些法規、條例中找到教師行使懲戒并不是沒有依據的。《教師法》第八條規定:教師應當履行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害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現象的義務。《教育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行使下列權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招收學生或其他受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處分。”可見,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是基于教師職業定位和工作特點而擁有的權力。
(二)懲戒有利于健全師生關系
隨著教育中師生關系由原來的“師道尊嚴”漸漸的變為提倡民主和平等,提倡維護學生的尊嚴和權利,提倡以兒童為中心,這本是一種積極的現象和趨勢,但在實踐中往往出現矯枉過正的現象。教師和學生不僅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地位,而且在教育中也變成了平等的地位,一切要以學生的意愿為主,即使學生犯了錯誤也不應批評和指正,否則就是體罰,其實這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不負責任。筆者認為,這種畸形的、不健康的師生關系是非常危險非常可怕的。在這種不正常的師生關系中,在教師面對學生犯錯誤都不能管教的情況下,不僅教師無尊嚴無權威,還可能導致教師對本職工作的冷漠和失望,怕傷害到自己的利益,由原來的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心變成了只對自己權益和利益的維護。所以給予教師正當的懲戒權利,是對教師行使教育權的一種保障,也是對學生健康成長的保障。
二、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看
(一)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培養責任感。
小學生往往因為年齡小,意志薄弱,容易犯錯,也容易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而感到害怕甚至逃避責任。教育中使用懲戒,不是為了懲而“懲”,而是使違規得小學生為自己過錯行為承擔責任。教育中的懲戒不是為了懲戒而懲戒,而是為了教育,讓小學生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應承擔的責任是不可回避的。
有一種懲戒觀叫自然懲戒觀,也可以稱作“自然后果法”。盧梭和斯賓塞是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這種觀點認為,懲戒是行動的不可避免的后果。自然懲戒比人為懲戒更有效,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和老師不應該進行指責和懲罰,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承受由于自己的錯誤行為而導致的后果。比如,孩子打碎了窗戶,就讓其承受沒有窗戶的寒冷;孩子不自己收拾玩具,他下次就找不到自己的玩具。這體現了懲戒對于孩子形成責任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培養小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是受到百般呵護,千般寵愛,逐漸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聽到的多是“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聰明的”這樣的稱贊,不能接受任何人提出的意見或批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是一味使用賞識教育,那么,賞識就會變成縱容。正如馬卡連柯所說,教育的任務是要激勵兒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這方面,懲戒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合理的懲戒能促進小學生的社會化。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是小社會。正如杜威所說,“學校即社會,學生的學校生活不是與世隔絕的,學校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意義。學校不能脫離生活。”
學校教育特別是我們的小學教育,“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簡言之,學校教育是促成學生轉變的特定情境。涂爾干在《道德教育》中指出:“為紀律賦予權威的,并不是懲戒,而防止紀律喪失權威的,卻是懲戒,如果允許違規行為不受懲戒,那么紀律的權威就會為違規行為所侵蝕。”此外,為了讓學生在未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我們就必須指導學生學會如何面對失敗和懲戒,在未來以更加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挫折,學校有責任幫助學生學習如何面對社會基本規范和執行原則。
在社會上,凡是觸犯國家法律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在學校中,學生的犯錯行為也應當受到教師的懲戒。讓學生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相應后果。如果學校能夠形成“當懲必懲”的良好風氣。那么社會上的違法犯罪的行為就會相應地減少。而且.當學生真正邁向社會時,他們也就更加順利地適應社會生活.為社會的進步作出更多的貢獻。從這一點來說,教師行使合理的懲戒,對促進社會進步同樣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斯賓塞.斯賓塞教育論著選[M].胡毅,土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38.
[2]馬卡連柯.蘇維埃學校里的教育問題[M].李子卓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93.
[3]杜威.民主意義與教育「M}.土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
[4]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1.
[5]涂爾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62.
[作者簡介]
張強,男,山東棗莊人,棗莊市立新小學教師,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管理專業2011級研究生。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立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