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足嫻
摘 要:新課程改革進入到實質化階段,綜合分析當前的課堂教學,我們發現,教師們積極地將新的思想和方法應用到工作實踐當中,不斷地改變著課堂學習的格局和面貌。同時也發現,師生之間互動頻繁,但學生實質性獲知渠道仍沒有擺脫教師的課前預設,認知性任務依然是課堂的中心任務,探究活動也具有很大局限性。生成性課堂的構建,或許是解決這樣的瓶頸問題的一個有效探索。
關鍵詞:課堂生成;課堂設計;發散思維
首先要明確,生成不能理解為“偶發的意外”。筆者一直思索生成的具體概念到底是什么。生成就像化學反應中多種物質在相應的條件下發生反應,然后變化成另外一種化學物質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它需要適宜的條件,有了足夠良好的氛圍和足夠良好的導引,那么生成就是必然的。同時要明確,生成具有主觀局限性。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是有效的,生成性課堂需要更多有效的生成。作為教師,我們要思考的就是這樣兩個問題,生成不是嘩眾取寵的兒戲,是我們精心預設和精彩導引的產兒。明確地說,一方面,生成性課堂尊重學生思維的個性化,勢必會產生多元性的方法和見解,教師要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讓學生盡可能地有效生成;另一方面,生成性課堂是動態化的,不光思維動,學生可能也會動,那么如何驅動課堂有序進行,也是教師教育智慧需要拓展的范圍和方向。據此,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積極鉆研和求證,取得了一定的收獲。
一、精心設計,巧妙啟發,培生成沃土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和前提,生成是建立在預設基礎上的實現和超越。當前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課堂當中,生成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說沒有生成的課堂是存在問題的。精心設計課堂,就像是在為課堂中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學習場面而做導演。具體而言,我們要通過通透理解教材,明確教材重難點,然后重點在這里下功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抓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設計他們樂于參與的話題。啟發是引發學生探索和思考的導火索,在設計課堂時,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在哪里下功夫引導學生做重點思考。
例如《探索與表達規律》的教學設計中的導入片段:課堂導入環節:①以數青蛙的童謠填空,一方面調動學生興趣,另一方面激發潛藏的探尋規律的意識。②出示日歷圖,選中一豎行中的三個數,讓學生看一看前一個數和后一個數與中間數的關系,并填空。③生成性預設:讓學生換個方向,再找三個數,看一看日歷圖,說一說還發現了什么?
顯然,第一、二個導入活動是為調動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做的熱身,第三個內容,一方面是要打開學生的思路,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意識,為后面的規律探索做準備。另一方面,是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從課堂一開始就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參與度越大思維越是發散課堂有效生成的幾率就越大,生成性課堂彰顯學生生命活力的機會也就越多。由此可見,預設就像是生成型課堂構建的土壤,教師必須有意識地進行生成性預設才能更好地催生課堂生成。
二、任務驅動,多元建構,育生成根本
構建生成性課堂,必須大幅度地開拓學生的活動范圍,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動”起來。那么,無論是思想層面還是行為表現方面,只要學生動就會出現一定的混亂。把教學目標任務化,有助于教師調控課堂,并催生更加實質性的學生探究和有效生成。為了克服活動過程中的困難,學生會主動尋求各種幫助資源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網絡,在此時有效的生成才有助于學生順利完成任務。因此,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是促使學生主動思維并有效生成的根本。
比如,在《你能證明它們嗎》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顧了上學期學生在數學課上所學過的六條公理。然后,布置給學生一個小小的任務,即證明推論“兩角及其中一角的對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AAS)”。由于有上學期的積淀,學生很快便畫出圖形,分析三角形中對應邊和對應角的關系,然后用ASA公理便得到了證實。在完成這項熱身之后,教師對學生進行了激勵和肯定,同時又告知學生“接下來,大家要挑戰一個稍微難一點的定理證明,你想試一試嗎?”用這樣激勵的話語讓學生情緒活躍的同時,融入課堂自主探究任務“證明: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教師引導學生寫出了已知、求證,然后讓學生結合已學過的公理以及推論自主證明。在學生個性化的思考驅動下,他們呈現出各自的證明思路?!斑^點A作底邊BC的垂線,垂足為D?!薄白鲰斀荁AC的角平分線交BC于點D?!薄叭C中點D,連接AD。”每一種想法都對應著一條公理或者定理推論,證明有條不紊。時間推移著,然后,好幾名學生在一起開始了討論。“咦,奇怪。我們畫的不是同一種輔助線,可為什么看起來是重合的?”“對呀,我用了三種方法來證明,我發現三條輔助線重合了。”隨即,老師帶領學生認識了等腰三角形底邊中線、頂角平分線、底邊垂線三線合一的推論。在這堂課中,如果沒有多元化的思考,就不會有課堂最后的有效生成。
三、主動探究,發展能力,抓課堂實質
生成性課堂的指導思想是促進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我們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和機會,只有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才能得到實質性發展。
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一課的教學,最能證實探究中學生的能力和思維的發展有多大。首先,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復習了什么是相似三角形,同時也讓學生回顧了判斷三角形全等的思路和方法,隨即便開門見山地提出本堂課的探究任務:“判斷三角形相似需要哪些條件呢?”學生按照“做一做”的要求指導,開始了探索。很快,他們便得出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是“有兩個角對應相等”。本來老師想要帶領學生去應用這一條定理,誰知學生卻“玩興正濃”,“老師,我覺得不只可以用角來判斷,能給我們點時間,讓我們試試邊的關系,或者邊與角的關系能不能也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為什么不呢?我們這節課就是要“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啊……
課堂生成了學生探究的興趣,生成了學生鉆研的精神。我們不斷地呼喊改革,不斷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這樣的生成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學生的思想是自由的,在沒有拘束和心理暗示的環境之中自由探索,才是新理念所倡導的生成性課堂。
參考文獻:
[1]黃娟.混沌理論對傳統教學設計的沖擊和啟示[J].電化教育研
究,2005(5).
[2]金亦挺.課堂教學中的美麗生成策略[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5).
(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內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