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嬌 劉曉紅
提 要 旅游景點的名稱及其背后的故事,往往涉及宗教、歷史、建筑、風俗、地理、典故等多種文化因素,單憑直譯、意譯等傳統的英語翻譯方法往往難以傳達旅游景點所隱含的文化內涵和意味。以零翻譯的方法可以彌補傳統翻譯方法的不足,并將游客導入到獨特的歷史文化意境中,從而更好地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但在旅游景點英語零翻譯的過程中,也應遵循譯名統一、避免歧義等翻譯原則。
關鍵詞 旅游景點英語;零翻譯;文化意識;翻譯原則
作者簡介李海嬌(1975—),女,江西上饒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翻譯、中西文化比較研究;劉曉紅1970—,女,江西上饒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學法、外國文學研究。(江西上饒 334109)
本文為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上饒紅色旅游資源融入高職旅游專業英語教學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JXJG-11-49-5)的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根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新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國、第四大旅游客源國。越來越發達的國際性旅游無疑對旅游景點的英語翻譯帶來巨大挑戰。如何更準確、傳神地將中國旅游景點的名稱及景點所蘊含的文化介紹給國際性游人,已經成為旅游英語工作者繞不開的課題。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活動。它是跨語言、跨社會的特殊文化活動。但翻譯是如此之難,以至于它一直以來都深陷于可譯與不可譯的辯論之中。有學者甚至悲觀地認為:“真正的翻譯是不可能的,人們之所以稱之為翻譯的,只是一種近似物,是一種粗糙的復制品,如果涉及的兩種語言或者兩種文化有共同的淵源,譯作可以勉強接受,但是如果涉及的是兩種相去甚遠的語言或者情感,譯作就完全不可靠了”。1對于旅游景點的英語翻譯來說,這種翻譯的難度就更為直接和顯著。這是因為旅游景點的名稱和景點文化往往涉及自然、地理、建筑、風俗、詩詞、典故、掌故等各種極具個性的語言文化這種個性化的語言文化在其他國家和民族中難以找到對應的語言文字。這種旅游景點的語言文化個性包括:
1.旅游景點名稱的文化個性。旅游景點名稱是旅游資料和導游需要向游客傳遞的最重要信息,但中國的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有時一個景點的名稱本身就包含著一種文化或者一個典故、一段傳說。因此,如果我們僅僅只是根據音譯法將該景點名稱的音譯傳遞給游客,顯然無法讓游客充分領悟名稱本身包含的文化意蘊。如蘇州的寒山寺。寒山寺的名稱系以唐朝一位名叫“寒山”的和尚的名字命名,而寺廟的名氣則是因為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而揚名天下。但凡接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人去寒山寺旅游,都會聯想起該人、該詩。如果我們將“寒山寺”只是翻譯成“Gold Mountain Temple or the Bleak Mountain”或者“Hanshan Temple”,就可能失去了名稱所包含的文化。
2.旅游景點民俗的文化個性。中國許多旅游景點包含當地獨特的民俗,甚至是宗教禮儀,這種風俗、禮儀構成旅游景點獨特的文化。如何準確翻譯這些民俗文化語言,也是值得考究的。比如說“踩高蹺 ”、“皮影”、“廟會”等與民俗有關的語言文字,在西方語詞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匯,而依賴于直譯,如將“踩高蹺 ”僅翻譯成“stilt walk”,將“皮影”僅翻譯成“shadow puppet”,顯然難以完整表達該語詞所包含的獨特文化。
3.旅游景點俚語、修辭的文化個性。在景點文化的翻譯中,最難的是俚語、修辭的翻譯。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喜歡借景抒情,借物喻志,有些景點的歷代文人題字,辭藻華麗,對仗工整,音韻和美,這就很難用英文的方式準確、傳神地譯出題詞所包含的內涵、意蘊和美感。
旅游景點的這種獨特文化個性,使得傳統的翻譯方法難以滿足文化交流的需要,它迫使我們不斷創新翻譯方法。零翻譯即是我們能找到的填補傳統翻譯不足的較為理想的方法。
二、零翻譯在旅游景點英語中的應用
所謂零翻譯就是不用目的語中現成的詞語譯出源語中的詞語。這里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指源語中的詞匯故意不譯;第二層意思是指不用目的語中現成的詞語來翻譯源語中的詞語。2邱懋如教授認為零翻譯應包括省譯、音譯、移譯;學者劉明東則認為零翻譯應區分決定零翻譯和相對零翻譯,前者包括省譯、移譯,后者包括音譯、音義兼譯,象譯等。3零翻譯的特點在于移植源語圖形和語言文字符號,使譯文讀者進入源語語言文化中去理解譯文。
零翻譯主要用于不同語言文化間文化差異較大而又必須進行交流、交際的場合。因為在文化差異較大的語言文化中,直譯等傳統的翻譯方法很容易引起源語意義的變異、失落和附加,而用移植源語圖形、文字等方法,并加以注釋、加注,可以使譯文讀者直接進入源文并理解源文所蘊含的文化。如前所述,旅游景點文化涉及自然、地理、建筑、歷史、典故、詞章等個性化的民族文化傳統的翻譯方法顯然難以完全承載起傳遞該種文化的重任,零翻譯中的移植源語圖形和語言文字符號,使譯文讀者進入源語語言文化中去理解譯文的方法,自然就成為了較為理想的補充方法。
首先,零翻譯能快速地將旅游景點的名稱及背后蘊含的文化底蘊傳送給目的語讀者。零翻譯不需要語言層面上的轉換,直接借用源語圖形和語言符號,是經過斟酌的拿來主義,因此可以適應旅游景點迅速傳播對術語翻譯的要求。
其次,零翻譯具有簡約性。零翻譯直接移用源術語,將源語中言簡意賅的術語直接引入譯入語中,這樣就避免了復雜難懂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使術語的傳播和接受變得更加便利。
再次,零翻譯可以確保術語的中性和準確性。旅游景點英語在翻譯的過程中不但需要讓讀者知道景點名稱,還同時承擔著傳播中國文化精髓的要務,所以要求在快速、簡潔地介紹景點的同時不扭曲術語的意義,避免造成讀者的誤讀。零翻譯把英語術語直接搬到讀者面前,避免了音譯可能引起的錯誤聯想,而且有許多新術語的意義還很難明確,將之直譯或者意譯可能會造成術語詞義的走樣,而零翻譯的英語術語的具體含義是通過看術語的定義和分析上下文來推斷的,這樣就可以避免誤譯、歧義、信息減少或信息冗余,從而更大程度地確保了詞義的準確。4
三、旅游景點英語零翻譯的使用原則
零翻譯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零翻譯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因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漢語和英語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就是漢語屬于意合型語言而英語屬于形合型語言。零翻譯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翻譯的使命,盡管零翻譯不同于不譯,但是直接移用的術語畢竟還是英文詞匯,對于社會大眾來說,這既不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也無益于理解。5在多數讀者眼中,零翻譯的術語只是代碼而已,這些術語只有經過一定時間的宣傳才能被人們所接受。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須堅持如下原則:
1.譯名統一原則。隨著我國旅游行業的繁榮和發展,外國的游客陡增,旅游景點英語的翻譯是介紹景點、交流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方法,但零翻譯過程中須保留我國文化精粹,盡量以普通話發音為標準同名同譯減少人為的不符合大眾習慣的造詞。
2.彌補原則。零翻譯只能是在其他翻譯手段無法快速、準確、簡潔地翻譯和表達旅游景點名稱及其背后文化的情況下采取的權宜之計,換言之,零翻譯只能在某些情況下使用。另一方面,當翻譯一些語義明確的術語時,無論是直譯還是音譯都會使術語過于冗長,這時我們才可以大膽使用零翻譯。
3.避免歧義原則。由于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縮略語導致了大量英語縮略語的產生。多義縮略語的應運而生也就導致了歧義現象的產生。6如果錯誤不當地將某些縮略語直接移入漢語中就會產生歧義,在此情況下則不宜采用零翻譯方法。
4.適合原則。當我們在使用零翻譯介紹旅游景點時,既要考慮到自身的用語習慣,也要考慮到游客的語言習慣、心理狀況,充分考慮到游客的接受能力,在介紹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景點時,盡量不要不經過任何加工就搬到游客面前,而應該本著尊重中國文化及對游客負責的原則,盡可能地加上一些注釋,讓游客不至于只知其名而不解其意。
總而言之,旅游景點英語零翻譯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雖然,目前面臨諸多問題,但相信隨著旅游行業的進一步發展,零翻譯將在旅游景點的英語翻譯上扮演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將豐富漢語言詞匯,也將推動中西文化大繁榮的局面。
參考文獻
1George Steiner. After Babel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2邱懋如.可譯性及零翻譯J.中國翻譯20011.
3劉明東.零翻譯漫談J.中國科技翻譯,2002,9.
4孫迎春.漢英雙向翻譯學語林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
5左飚.實現文化可譯的目標與原則J.上海科技翻譯1999,4.
6袁斌業.也說漢語中零翻譯縮略語的使用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2).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