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清
摘 要:課堂提問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高中數學上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保證課堂效率的基礎,課堂有效提問的問題愈發被人們所留意。隨著我國教育的深入改革,優化課堂提問成為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首要任務。結合筆者幾年的工作經驗,在這篇文章中就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提出幾點個人看法,以期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質量。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364-01
數學作為應試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受社會各界的關注。而高中階段的教育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這兩者的結合,也使得高中數學的教育變得更加重要。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如何設計提問,使重點、難點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之上被凸顯,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這也成為教師今后的工作重點。
一、思維障礙,學生學習數學路上的攔路虎
數學的靈活性使得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而高中數學復雜程度又在初中、小學數學之上,這要求學生的思維能力能更上一層樓。但思維能力不足并不是使數學成為許多學生的問題科目的唯一原因,數學教學上的枯燥才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數學屬于抽象的事物,并不像語文一樣靠背、記就可以學好,數學重在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因為枯燥的課堂氛圍而失去了學習興趣,這也是學生無法及時掌握課堂知識的原因。不能及時掌握實質性的教學內容,學生就無法繼續進一步地學習。這使在日后的發散性思維的訓練過程中產生嚴重的偏差,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感到吃力。由于數學的知識具有一定的連續性,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一節課落下了,對接下來的課程都有影響。所以,老師必須營造一個輕松、生動的課堂環境,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每節知識點都充滿好奇。課堂提問最好能結合課本知識,這有利于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之下接受知識。利用課堂提問,使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發散性地思考問題,支持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對于合理的看法,老師應該予以支持與鼓勵。對于錯誤的認識,老師應該進行糾正、修改。活躍的課堂氛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要素之一。
二、課堂提問,什么是有效的課堂提問
課堂并不是老師一個人完成的獨角戲,它需要老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交集,師生互動,也是提高效率的要素之一。課堂提問,就是指在上課的過程當中,由老師就所學的內容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用意就是吸引學生,學生回答問題,這也是一種反饋過程,老師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中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接收情況,從而調整自己的課程進度。課堂提問就好比是一條師生之間的交流紐帶,通過課堂提問,老師可以知道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程度,學生也能從中明白老師的用意。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但如何才能使課堂提問能發揮有效地作用呢?筆者認為在一開始設計問題的時候必須有一定的針對性,目的是明確的——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學生的思考能力、探索精神都可以在提問的過程當中得到鍛煉及提升。有效地課堂提問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能夠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當中,充分理解知識點之后,才可以靈活運用,舉一反三。
三、注意事項,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高中數學老師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提高教學質量是高中數學老師的工作重點。下面是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的幾點注意事項。首先,問題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課堂提問具備靈活性,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狀況以及課程進度情況進行相對應地選擇,是選擇擴展性的提問還是選擇回顧性的提問,由于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同,針對不同學生應該適當調節問題的類型以及難度,要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對于問題必須保證準確性,確保問題的嚴謹程度。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不可能保證準確,所以在每次提問之后,老師必須就問題給出詳細的解答,用詞必須嚴謹、精確,萬不可模凌兩可。好奇心是人之常情,老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能夠更加集中注意力。老師可以將一些新鮮的事情或新穎的東西摻入問題當中,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也可以讓學生能對問題產生好奇,一旦學生被吸引住之后,他們就會仔細聽講,問題拋出之后,更多的學生也可以加入問題的討論之中。還應該注意的是課堂提問應當以訓練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作為一個出發點。當問題帶有啟發性之后,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發散性思維能力也得到了訓練,深入思考不僅可以回顧以往的知識,堅實基礎,更是對求知欲的一種激發。最后,要注意的就是課堂提問必須要有一定的順序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一層一層遞進,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是這樣,老師應該尊重這一規律,不建議顛倒順序,這樣可能會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造成干擾,導致課堂提問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有效提問,如何在實踐中進行
老師應該盡可能地利用課堂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提高課堂效率,而優化課堂提問就可以做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首先,課堂提問要充分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老師應該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強化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要為學生提供思考的環境,為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老師要善于舉一反三,通過一題多解等形式,為學生創造出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環境,可以將新鮮的內容或者實時熱點問題引入問題當中,讓學生對問題保持新鮮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對問題持有好奇心。老師還應該注意因材施教,老師應該留意學生知識接受情況。對于接受能力好的學生,應該選擇擴展性的問題,為他們拓寬知識層面;對于接受能力不好的學生,應該著重基礎的鞏固,選擇回顧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楊 波.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標準研究[D].西南大學,2012.
[2] 劉 娟. 高中數學課堂有效管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3] 葉立軍. 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