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強
摘 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快速發展,“十二五”以來,我國在素質教育的推進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全國各個高校逐步探索新的課程改革方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大學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然而很多高校的課程改革并沒有達到這一目標。因此,對于素質教育的實現程度來說,還有很長的探索之路要走,同時對現行大學課程改革仍然要有新的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素質教育;課程改革;探索
“十二五”以來,高等教育界圍繞如何在大學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探討,并且部分大學還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素質教育試點活動,比如,文化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等。但是,對于大學素質教育的最終定位是什么以及大學課程改革的要點是什么,成為本文研究探討的重點。并且,現階段研究大學素質教育及其課程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探索意義。
一、大學素質教育分析
1.大學素質教育的定位
素質教育是一種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推進大學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把素質教育思想與大學教育的具體特性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實現素質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對學術的研究一直是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且以這一目的作為大學教育的指導方向,高校才能培養出高級人才。因此,在推進大學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提前為學生打好學術研究的基礎,訓練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精神。
2.大學素質教育的特征要求
首先,大學應該以素質教育觀為目標,即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要求這些高素質人才既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又具有較好的專業知識。因此,大學應該注重學生在基本文化素質方面的教育和培養,這一內容顯得極其重要。文化素質是以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主要目的,而全面發展是個體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基礎,良好的人文道德修養是創造性活動的內驅動力。
其次,大學素質教育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為目標,這是由大學教育的專業性決定的。學生的創造性活動往往與專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同時需要學生在專業活動中能夠表現出來。這一特點就決定了大學素質教育,必須要以培養學生的結構合理與專業素質為重點。實踐能力屬于建立在專業知識基礎上的專業技能,而實踐能力的高低則與專業素質被內化的程度息息相關。專業素質就是在平時和專業有關的課程中培養出來的,而課程設置的合理程度,教材編排的質量優劣,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素質教育的養成。
二、課程改革要點探討
1.課程結構的整體優化
相關研究發現,群體的一般層面素質,主要包括三要素:分別是專業素質、科類素質、教育素質。但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教育素養,還應該開設專業類課程、共同類課程等。與此同時,還要讓這三類素質課程無論是在時間分配上還是先后順序上,都要組成一個合理的結構,這就是提到的課程結構整體優化。
在進行大學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際過程中,也會遇到課程數量上的分配比例問題。即三大類素質課程之間的比例,以及各類課程內不同性質的比例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僅要根據專業的不同而且還要根據學校的不同而區別對待??傊?,三類素質課程在質與量上的合理編排與組合,才是素質教育課程結構的整體優化。
2.課程模式的更新
現階段,學科課程是能夠在大學校園里最常見到的,也可以說是大學校園必開的課程。隨著我國步入“新四化”建設的總要求,對于人才的綜合素質及要求也越來越高,不能只強調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還應該對于大學生進行素質培養的提升,不僅限于專業素養,還要包含其他類型的素養。因此,如何對素質教育新課程模式進行改革,已經成為大學校園教學改革的重點,成為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學素質教育及其課程改革必須要以學生的素質提高為前提,還要求設置出較為靈活的結構模式。這種模式就是指大學要做好培養專業型人才與全面型人才的契合?,F在已有高校根據社會要求和學生要求為基礎,提出了一種寬專業和窄口徑的專業設置模式,這類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在專業設置中,進行國家的統一規劃與學生自由選擇的有機結合。國家統一規劃高校人才的培養,以寬專業設置為基礎,為學生統一設置必要的基礎課程,制訂教學的選修課程。這些選修課不僅包括與學生本專業相關的課程,也包括跨專業的課程,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任意選擇。除此之外,學校還開設了一定的加選課,加選課同樣給予學分。
改革大學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改革成效的好壞與能否真正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其是否為國家培養出創新人才密切相關。而這一改革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具有攻堅意義的重要課題,基于以上對大學素質教育的特征要求和當今課程改革要點探討,我國大學素質教育課程改革還有待深一步研究,
以謀求新思路和新方法。
參考文獻:
[1]鄭永年.中國教育哲學的未來[N].聯合早報,2012(07).
[2]張旭東,鐘福祖.高校素質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文化論壇,2013(02).
(作者單位 北京裝甲兵工程學院)
?誗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