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君
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實現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成為每位教師的重要任務。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主要包括教師轉變角色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以及教師從學生出發創設情境交際模式兩個方面。
關鍵詞:英語教學;興趣培養;有效方法
一、背景與意義
新課改后,實現英語教學的有效性突破,不斷培養并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科的興趣已經成為每位教師的重要任務。為了更好地實現新課程目標,將教學落到實處,并讓學生在英語教學中快樂地學習,教師有必要解決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
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興趣不高的現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最
主要的在于現有的教育體制和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學校教學中,由于傳統教學背景和教學慣例的存在,一部分教師習慣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同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暗示下也養成了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因而,興趣的激勵和導向作用被學生和老師共同忽視,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學習興趣更無從談起。
二、發揮教師的作用,積極培養學生的興趣
如何在現有的宏觀教學環境中為學生提供盡可能豐富且適合學生的課堂活動成了最現實而迫切的問題。興趣的培養一方面來自老師的講臺形象和教學模式,另一方面來自學生的自我激勵和自我肯定。從實踐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生的自我激勵和肯定是建立在對自己成績的認同和滿意之上的,因而只有成績較優異的學生能從中獲得興趣。從中學生個體的心理發展來看,他們的思維是不定型的,他們喜歡嘗試新鮮有趣的事物,也愿意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去接納知識,認識事物。學校和老師固然可以提供這樣的教學,但是傳統的考查方式和升學壓力卻會阻礙其實施。綜上,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教師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1.教師轉變角色,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
任務型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為落腳點的,學生在其中充當交際者的角色。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應用語言,領悟各種語言規律,從而鞏固語言知識,獲取語言技能。英語教學的本質是交際,交際不可能靠灌輸知識來實現,而只能是通過課堂活動來體現和落實。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策劃者、引導者、組織者和信息提供者,而學生在此過程中要體現自己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教師從學生出發,創設情境交際模式
在轉變教師角色的同時還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單向傳遞的教學方式導致課堂氣氛沉默,在這種教學氣氛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學習中體會不到愉快和成功,從而使學生喪失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當教師提問時,很多學生雙眼緊緊地盯著課本,害怕被叫起來回答問題。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方式,盡量創設交際環境,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的各個環節中來。那么,教師如何創設有效的交際模式呢?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選擇那些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首先,教師要對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并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老師對細節的把握要控制得恰到好處。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能反映學生當時的思想狀態和思維活動。如果老師能抓住細節,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讓他們自信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從而更好地判斷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掌握程度,以完成課文內容的深化和遞進。其次,老師上課的方式應當多種多樣,對教材的處理也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學應該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讓他們帶著愉悅的心情去學,至少不是帶著排斥的心情去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穿插一些游戲、可愛有趣的表情和手勢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自己站在與學生相同的年齡起點上,讓學生樂于接受,把教學效果發揮到最佳。
(2)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機制,適時運用幽默感及親和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管準備多充分,總會碰到一些突發問題,有時學生不恰當的回答或冷場都會讓教師有些不知所措,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教學機智去處理突發情況。如果教師的指令學生沒有明白,教師也不必緊張,只需舉些例子去解釋就行,并適當放慢速度。如果學生不肯表演對話,教師可事先表揚一些學生,學生在嘗到“甜頭”后自然就有了表現的欲望。如果學生給出的答案與老師的期望答案風馬牛不相及,老師可以很幽默地跟這個學生開個玩笑,先緩和一下氣氛,然后再明確地重復問題,讓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完成回答。其實教學機制的方式很多,運用的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老師自身的幽默感、親和力和感染力都可以作為教育機制的載體。
(3)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和毅力,倡導和確立新型的評價方式和體系。現有的評價方式往往具有片面性,教師總是不自覺地以考試分數來衡量一個學生的表現好壞和聰明程度。在這種環境下,考試分數成了影響學生心理狀態和對該學科喜惡與否的重要因素。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每次考試得分比較理想的學生往往表現出對該學科較多的興趣。所以出卷人要把握好試卷的難易程度,讓學生在考試中建立信心。考試的目的除了檢測學習效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對初中生來說,我認為試卷不宜過難,應該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取得比較理想的成績,在考試中感受進步,體驗成功,從而建立自信。同時在課堂評價上,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要準確、有效并多樣化。及時有效的評價對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表現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聽課時可能會發現兩個評價上的誤區:一個是評價不及時,學生回答完問題后,老師沒有做出適時有效的評價,這會挫傷學生回答其他問題的積極性,還可能導致接下來課堂氣氛的淡化甚至冷場;另一個是評價單一化,教師在學生回答完后總是喜歡用good,very good去進行評價,時間一長,學生會覺得乏味,并且這樣的評價最終流于形式,失去了它的激勵作用和效果。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正確回答給予肯定,并使用多樣的評價詞匯,如excellent,well
done,marvelous,You are clever,Good boy,Lovely girl等,我們就能夠使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實現自我肯定和自我提升。另外,我們也不妨用肢體語言來表現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動作、眼神或手勢都能傳遞老師對學生回答后做出的反映。課堂中,當學生處于緊張的狀態時,老師溫柔的手勢、喜愛的眼神都能表達出對學生的情感,學生也能在接收到老師的這一信息后更加努力地去實現下一個回答的目標。對于團隊小組的集體評價也是如此。積極有效的集體評價不僅可以促進個人的發揮,也可以使學生在發揮過程中增加集體觀念和群體意識,強調個體之間的合作與幫助,這也是新目標力求實現的一個目標。
另外,我們可以在英語教學中盡可能多地嘗試形成性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主要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評價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評價中是指導者,要對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等方面做出評價,以幫助學生獲得進步和提高。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評價,以促進彼此之間的共同進步。形成性評價的形式有多種:學習效果自評、問卷調查、訪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等。形成性評價倡導的是一種新型的、以質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起到了積極作用。
總之,無論是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還是提高他們的英語成績,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和熱忱是極為重要的。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產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習和交流真正成為他們的必需品。
參考文獻:
[1]林崇德.英語教學心理學[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紀德奎.任務型教學反思.2004年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4(08).
(作者單位 魯迅外國語學校)
?誗編輯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