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陽
摘 要: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語言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當前人們對于語言環境認識的誤區入手,淺析如何在有意義學習理論指導下創建有效的語言學習環境。
關鍵詞:有意義學習理論;語言環境;英語教學
一、對語言環境認識的誤區
1.語言環境
學習外語言的過程中,除了學習者的個人因素以外,語言環境也是能夠決定學習者學習成果的重要因素。這種語言環境包括學習者所能接觸到的所有與目的語相關的材料——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那些無論是口頭、書面或者電子媒體上出現的一切材料。眾所周知,在目的語國家學習該國母語時,由于與該母語相關的材料遍布學習者四周,可謂是鋪天蓋地,因此學習者更容易并且有效地學習到該母語。而在目的語國家之外的地方學習目的語,由于目的語材料的大大減少,學習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且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也會大大增加。如何在目的語之外的語言環境之下有效地學習目的語是外語學習的一個重要課題。
2.課堂語言環境與課堂外語言環境
一般情況下,語言環境被分為兩大類,課堂語言環境與課堂外語言環境。課堂語言環境,換言之就是正式的語言課程教學。在語言教學中,教師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以教材為橋梁,對上課時各學生的行為和活動加以組織和控制,包括把學生根據不同的課堂活動分組,使用教案,利用設備、教具等,指示和管理學生的行為及活動。
課堂外語言環境,即自然語言環境,指在正式語言課堂教學之外,當學習者把注意力放在意義而不是形式上,接觸到可理解性輸入時,進行的無意識的規則內化過程。這種自然語言環境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人與人之間的對話,看到的影視作品,甚至是廣告。學習者在進行這些活動時,注意力放在活動中所傳達的信息上,而不是形式。
3.對語言環境認識的誤區
在創設更加有效的語言環境方面,英語教師把注意力大都放在創建課堂語言環境上,比如盡量使用全英語教學,增加學生英語的輸入,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口,給他們創造更多的語言輸出的機會。然而對于公共外語教學來說,由于課時較少,這些努力都只能算杯水車薪。創建良好的語言環境不能片面地停留在課堂環境里,而應該把這種建設擴大到課堂環境以外的廣闊空間,并且做到課堂環境與自然環境的交互,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二、有意義學習理論與英語學習
奧蘇貝爾提出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又可稱作理解性學習,是指一個人將學習所得的東西納入自己的概念和思維系統,成為其中一部分的學習方法。學習者不僅能記住相關知識,還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和理解新概念,能將所學知識遷移運用到新問題和新情況之中。
現在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環境中,英語的教與學仍然停留在機械學習為主的階段。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中心,自始至終都在講授,而學生作為被動的學習者則只是聽。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僅僅只是局限于少量的回答教師提問。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教師只注重將單詞和語法填鴨式地教給學生,而不是注重讓學生學到并且將這些知識正確應用到合適的場合。由于缺乏課外的英語環境,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英語缺乏一個合適的機會實踐應用,很容易造成學完便忘完的無奈結果。
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在有意義學習的框架之下提供各種各樣的真實語言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這不僅意味著讓他們聽,同時也讓他們參與到整個聽、說、消化并且感受的語境之中。教師必須創造一個包括課堂語言環境與課外語言環境交互式的大語言環境,讓學生在進行語言學習的同時也在進行語言習得的訓練,讓學生在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學習中去培養和掌握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三、有意義學習理論之下語言環境的創建
1.創建課堂語言環境
克拉申提出了二語習得的輸入假設,即學習者只有通過理解稍微超出他們目前語言水平的輸入素材而習得二語。他指出,第二語言的學習依賴于可理解性的輸入。要使學習者從目前的學習水平(i階段)發展到較高的學習水平(i+1階段),那么,應提供略高于學習者目前水平的語言輸入,并且學習者要基本理解這種輸入。在課堂之上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向學生進行語言輸入,教師應該準確把握輸入難度,盡量避免輸入過高,超出學生現階段水平的語言材料。教師既是語言使用者,又是語言示范者,所以,教師應盡量使用外語。但當教師意識到自己的語言不能被學生理解時,應及時調整語言難度,如果學生仍然不能理解,方可采用母語。輸入語言素材時,需正確處理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的關系。例如,需要學生背下的單詞以及固定用法,則必須要求學生完成背誦任務。
2.創建課外語言環境
課外語言環境作為課堂語言環境的延伸,其作用等同課堂語言環境。在課堂上,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很多開展起來有難度的活動都可以在課外展開。例如,可以以寢室為單位,根據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涉及的話題組織英語練習小組。教師也可以指定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內容作為練習口語的話題。這樣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能說。為了起到監督促進作用,教師可以讓學生把練習過程錄音,以郵件形式發給教師。教師可把練習情況算入平時成績,使期末考試成績的評判標準多樣化。為了鼓勵學生的練習熱情,還可以舉行英語朗誦、英語演講比賽,并對優勝者進行表彰。在課余時間,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英語電影和電視劇,使學生在領略英語國家文化的同時,增加自己英語輸入的機會。
兩種語言環境互為補充,課堂環境側重語言形式,課外語言環境側重內容于意義。在兩種語言環境的交叉作用之下,便可形成一個立體的包裹式語言環境。
3.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例如,不同專業的學生,可根據專業的特點,安排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語言材料進行輸入。其次,學生在用英語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時,必然會遇到挫折與困難,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使學生樹立信心,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礙,越不敢開口,越要開口,持之以恒。最后,教師應對學生做出適時的表揚和鼓勵,教師應當多提供正面反饋,多鼓勵、引導,少批評、指責。當學生犯錯誤時,應耐心指出錯誤原因,盡量減少學生的心理負擔,使他們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發揮正常的聽說水平。
參考文獻:
[1]Corder,S.p.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 [M].penguin,1973.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Harlow: Longman,1985.
[3]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LTRP,2001.
(作者單位 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