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霞 陰紅桃
摘 要:梳理了近年來對高職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的研究,力圖對高職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高職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高職院校德育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弊端。高職院校德育生活化,是近年來理論界針對德育中存在的因脫離生活而導致教條化、形式化等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教育理念。德育生活化堅持“德育源于生活并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本著“生活的范圍有多廣,道德教育的陣地就有多廣”的原則,力爭使高校德育能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取得實效。
早在2000年,王俊杰、姜美玲就在《21世紀我國學校德育改革與發展》里指出,為了德育的可持續發展,應該堅持生活化的德育價值取向。2001年孫迎光進一步指出,為了恢復德育本來的面目,道德教育要關注生活中的做人做事,敦促人的品行人格涵養。2003年,孫艷總結出提高學校德育實效的關鍵在于:關注學生主體道德生活需要,實現德育模式由“控制封閉型”向“自主開放型”轉變。2004年,彭興富明確提出:“生活化德育模式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于回歸現實生活中,以道德主體為核心,圍繞其社會現實生活而進行道德教育的一種新的德育模式。”2005年,王玖枝指出,要實施生活化德育,必須首先發揮德育教師的主體性。張宇昕提出了利用家中評價,實施生活化德育的新舉措。林若紅則認為感恩教育是高職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徑。2006年,關瑩提出根據杜威的德育思想構建生活化德育。2007年,王哲峰提出,構建生活化德育管理模式就是要創造出一種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的教育氛圍。黃東民指出,要從學校、社會和家庭三個維度開發生活化的德育資源。牛金成指出,只有建構生活化的德育課程體系,讓德育“回歸生活世界”,道德發展才可能全面、健康地發展。張國鋒指出,德育生活化模式為探索大學生德育的內容提供了有益的啟迪,學校應當根據大學生的心理、學習、生活、擇業等實際需求來建構大學生德育的內容。2008年,李子震以“樹立積極合理消費觀”教學為例,進行了生活化德育的課堂教學探索。2009年,姚芬提出高職院校應注意將生活化德育模式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起來。王奧提出,高校生活化德育環境除了傳統的學校、家庭、社會,還應加上網絡。2010年,李春對職業學校將德育融入真實的生活進行了探討,提出讓學生親身感知、體驗、判斷、內化,進而產生道德行為。2011年,楊善銘提出,構建“生活化”德育課程,可以從德育目標的“發展化”、德育內容的“生活化”、師生關系的“人情化”、德育方法的“情境化”著手。龐慧啟還提出,應將生命敘事引進生活化德育課堂教學。2012年,陳桂香、顧愛萍等研究提出,高校生活化德育的根本旨趣是通過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構建幸福的大學生活。高校生活化德育構建幸福大學生活的具體路徑是:樹立科學幸福觀,認識幸福;培養敏銳的幸福眼,體驗幸福;善于尋找幸福路,創造幸福。溫麗麗提出了當前對高校德育生活化理解存在的誤區,并提出應主要從內、外兩方面環境著手,完善高校德育生活化模式。2013年,王鵬展開了生活化德育在職業學校的應用研究,提出要優化德育生活化模式的方案及具體實踐
辦法。
近年來,高職院校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研究呈現逐步加熱狀態,目前仍然在進一步發展中。但高職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的內涵已基本定型,即高職院校德育生活化模式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德育生活化要以學生為主體,交往實踐是德育生活化的本質。
參考文獻:
[1]孫艷.德育模式:從“控制封閉型”到“自主開放型”[J].安徽師大學報,2003(03).
[2]牛金成.構建生活化德育課程體系[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2).
[3]楊善銘,試論中職“生活化德育課程”的構建[J].現代教育科學,2011(10).
(作者單位 江蘇省阜寧高等師范學校)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