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芬
摘 要:《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鑒于此,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開始走入廣大歷史教師的視野并受到廣泛應用—即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如何將這一教學模式融入實際教學活動中,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新課程改革下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進而達到高效課堂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主體地位;教學模式
一、轉變教學觀念,落實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使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尤其強烈。”因此,學生學習的最佳途徑就是進行自主學習。所謂自主性學習,主要是針對“被動學習”“機械學習”而言的,強調以“學生”主體,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他們不是課堂的觀眾而是演員。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上,教師應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自己則為課堂活動的引導者、指揮者,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權利,使學生以主體者的身份參與獲得知識的全過程。比如,在課堂上,我們不是滿堂灌,滔滔不絕地給學生講解,而是在課前給學生發放導學案,讓學生根據導學案的內容主動預習、充分預習教材和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并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對不懂的提出疑問,對疑問首先在組內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課堂上組織全班討論,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然,自主性學習并不代表讓學生自己純粹的學,教師也要給予適當指導和幫助,以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性學習。所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摒棄教師的“教”,而是要求教師起到引領者的作用,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促進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
所謂合作學習,指的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學生與教師之間圍繞共同的學習內容和目標,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交流與合作。這樣,小組成員既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又可以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對于在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有歧義的地方,在這個環節進行集中解決。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見解,而且,每個小組的成員必須要有不同的學習基礎,只有這樣才會使基礎較好的學生帶動基礎較差的學生,以達到小組成員共同提高的目的。
比如,我們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九學習主題中國古代文化(下)第1課《印刷術、指南針與火藥》時,我把全班學生分為印刷術組、指南針組、火藥組,并給每組分配了不同學習任務,使各組分頭收集有關本組學習任務的資料和圖片等,然后將其進行匯總整理,在課堂上每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在展示的同時,他們還自己提問題,然后讓別組同學進行回答,這無疑形成了小組之間的競爭機制,學生在不斷的爭論聲中掌握了四大發明對人類的貢獻,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運用有效方式,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使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性學習
“教育的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發掘真理。”而新課改理念提倡的“探究性學習”正好是對這句話的完美體現。探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得出答案、展開討論,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圍繞探究的核心問題進行自主或小組探究,并運用自己的思維展開大膽想象,最后對個人的探究成果進行展示。這樣,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會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習探究能力也會因此得到培養和提高,我們的課堂也會因此洋溢著生命的活力。
比如,在學習了八年級上冊第一學習主題第4課《左宗棠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爭》以后,我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探究性的題目:你是如何看待左宗棠這個歷史人物的?在洋務運動中,他創辦的軍事、民用企業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他也曾經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雙手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他到底是英雄還是奸臣?然后讓學生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左宗棠這個人物進行探究,寫出一篇小文章。學生普遍對這種探究活動充滿了興趣,并在這種探究性的教學活動中釋放出了自身的學習潛力。
在我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給初中歷史課堂帶來的變化,學生不僅輕松地掌握了歷史知識與技能,歷史思維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創新素質也都得到了有效培養與提高,使歷史課堂真正達到高效。當然,這一教學模式還需要不斷充實與完善,從而促使我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劉軍.初中歷史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 四川省瀘州外國語學校)
?誗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