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康
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納入到了課程的具體目標。在教學中深入挖掘合適的材料,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適時、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有利于學生成才。
關鍵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物教學;成才
人的情感表現狀態有:①情緒。通過學習能產生愉快的感覺。②熱情。通過學習激發起學習的熱情。③興趣。通過學習激發起探究自然科學的興趣。④動機。通過學習激發起學習的動機,為完成學習任務而產生動力。⑤求知欲。通過學習能滿足學習的需要,從而產生求知的欲望。⑥道德體驗。通過學習,能對某人或某事產生如敬佩、贊揚、羨慕等。⑦美的體驗。通過學習,學會鑒賞自然、藝術、社會行為的美。
所謂態度,這里不僅指學習的態度和對學習的責任,它還包括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
所謂價值觀,本指對問題的價值取向的認識,這里也可以指學生對教學中問題的價值取向或看法。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的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新的生物課程標準設置的課程具體目標,在強調知識和能力目標的同時,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列為第三大目標,并進行了詳細表述。①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②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③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④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內容具體而詳實。
中學生物教材內容豐富,特別是新教材的編寫,本身就注重了按照課程目標選取大量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材料。但中學生物教學,特別是高中的教學,往往形成了應對高考的應試教育,教師注重的是知識的灌輸,能力的培養,而往往忽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提升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將為其一生的成長,樹立明確的目標,確定正確的方向,使其終生受益。
一、博愛精神
如在學習植物、動物部分內容后,介紹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及特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適當介紹世界及我國生物科學技術所取得的成就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高中教材第一冊科學家訪談,鄒承魯院士及其科研小組在1965年成功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是生物科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這一成就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是超前的,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第二冊“與楊煥明教授一席談”,更是令今天的中國人引以為自豪。楊煥明教授與他的科研團隊,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并順利完成了1%的測序項目,使我國具備了自己的、接近世界水平的基因組研究的強大實力。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每一位科學家,甚至每一位公民,不僅要有事業心,還應該有社會責任感,科學技術應該為人類帶來的是光明和福祉。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增強學生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通過對生物與環境部分的學習,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 ,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例如,在學習第一冊細胞多樣性一節“原核生物藍藻”時,除教材中講到的淡水水域污染外,還可以讓學生更多地收集資料,如海洋“赤潮”的形成,同樣是人類的生活“垃圾”奔瀉入海,營養富集,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結果。組織學生討論,這些現象,會給當地的植物、動物以及自然環境包括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什么后果。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善于交流的能力。
二、科學精神
綠色植物的光和作用對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整個自然界的意義是非同凡響的。高中第一冊講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一節,介紹了科學家們對其探究的過程卻是漫長而曲折的,光合作用的條件、場所、原料、產物是什么,都是不同的科學家通過提出疑問、形成假設、實驗研究、得出結論,一步一步逐漸探究完成的,也是科學技術、實驗手段的不斷進步的結果。這個過程告訴同學們,生物學的發展與物理、化學的進步與發展是分不開的,各學科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共同發展。這個過程還讓同學們明白了,科學是在實驗和爭論中前進的。科學工作者既要繼承前人的科學成果,又要敢于質疑,善于吸取不同的學術見解,還要有創新精神、求真務實的精神、鍥而不舍的精神,才能不斷促進科學的發展。
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等,都同樣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整個過程充滿了耐人尋味的曲折。說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都有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人類的認識永無止境,科學的腳步從未停息。
從這些故事中,同學們學到了很多:每一項成果都來之不易,需要探究精神、理性思維和技術的結合。科學在不斷發展,人類在不斷進步。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必須“活到老,學到老”,才能跟上社會前進的腳步。同學們意識到,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時刻不能放松學習,終生學習,不斷完善自己。
三、持之以恒精神
生物第二冊的很多內容都告訴我們,科學實驗的成功,還必需具備持之以恒的精神。孟得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進行了長達八年,正因為他有這樣吃苦耐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并在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和結果分析上采取了正確的做法,最后才取得了成功。育種專家袁隆平之所以能為世界糧食生產作出巨大貢獻,同樣是因為他具有常人難以想象的吃苦耐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有時在實驗田一蹲就是很多天,怕苦怕累的人是難以承受的。要想培育一個新品種,不可能一蹴而就,失敗往往多于成功。因此,必須要有承受挫折、永不氣餒的心理素質。經過長達十多年的努力,他終于獲得了成功,并被人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還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成績,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
四、團隊合作精神
生物學的奧秘無窮,人們在不斷地發現、探究。每一個成果、每一次進步,都是科學家們艱苦探索的功績。楊煥明教授說得好:“生命是美麗的。探究生命的奧秘一定會使我們的人生更美好,也將使生命世界更美好。”楊煥明教授與他的科研團隊,在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 的測序項目后,又著手研究水稻基因組的測序,這項工作對解決世界糧食問題無疑具有重大意義。其研究成果在美國《科學》雜志刊登,該期封面是云南紅河哈尼梯田,不僅體現了中國悠久的文明史,還讓人們感受到自然、科學與人文的和諧。他們的成功,更是團隊合作精神的勝利。隨著科學的發展,往往需要多個專業領域的研究作基礎。而每一位研究者都有其專業局限性。以團隊的形式協同攻關,發揮每一個人的智慧和特長,就會大大加快科學研究的進程。從這里我們知道,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以及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現在很多的獨生子女,在家里幾個大人圍著他一人轉,從小形成了以我為中心的意識,自私、獨斷、缺乏集體觀念。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對他們進行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例如,小組合作的實驗,小組合作的討論、交流等都是很好的方式。讓他們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并將良好的合作精神運用到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總之,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努力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成才,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理想。
(四川省廣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