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摘 要:與男大學生相比,女大學生在成才道路上面臨更多的困難與障礙,進行女大學生成才的心理困惑研究,有利于有針對性地開展女大學生成才教育,有利于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高職女生;成才弱勢心理;應對策略
女大學生在專業素質、創造性和成長能力方面都要弱于男生。與男大學生相比,女大學生在成才與發展的道路上將面臨更多的困難與障礙,女生要成就事業必須付出更多的艱辛與努力。調動女生成才的積極性、幫助女大學生克服來自社會及自身的障礙,從而培養優良的心理素質,去勇敢地面對自我,面對世界。
一、女生成才過程中的負面心理表現
(1)依賴心理。女大學生依賴心理,表現在有相當一部分的女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目標失落和目標模糊的問題。她們把上大學作為人生奮斗的頂峰,缺乏干事業的雄心志。由于在個人發展上缺乏目標,學習失去了動力,一些女大學生變得胸無大志、懶懶散散,進取意識日趨淡薄。在考慮未來時,很少想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只想將來能有一位令人羨慕的丈夫。一些女大學生受傳統觀念和社會偏見的影響,把諸如主動性、獨立性、競爭意識、事業心等看成是男性化的品質,把女性化與事業成就對立起來。形成了個性上的依附性和缺乏創造力,這是形成女性社會成就不如男性的主觀因素之一。依賴心理大大束縛了女性追求成功的上進心。
(2)情緒化心理。情緒化是女性從業者容易出現的一大弱點。在這方面突出的表現是她們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弱以及抗干擾能力差,她們常常被莫名的恐懼和焦慮所困擾,害怕再失敗、再次受挫,從而畏縮不前。她們在意外界的議論與評價,較易被他人意見所左右,其情緒容易波動,常受一點小事的影響。調查發現,有 55.4%的女大學生認為自己情緒不夠穩定, 10.9%的女大學生認為自己情緒變化很大。在情緒基調上,34.8%的女大學生情緒時好時壞,15.2%的女大學生經常為一點小事煩惱。這必然造成女大學生在意志品質方面的某些不足,也使得女大學生的成就動機容易發生動搖,在事業追求上缺乏堅定的信念與執著精神。
(3)自卑心理。自卑就是自我評價過低,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不如人的感覺,擔心自己笨拙,對自己價值的懷疑,是一種人格上的缺陷,一種失去平衡的行為狀態。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這就決定了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存在,但處理得好會使自己超越自卑去尋求優越感,而處理不好就將演化成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女性一生要經歷特殊的五個生理期,這些給女性成功帶來一些男性所沒有的特殊困難,使女性學習和事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有的甚至中斷。此外,女性一般身體與體質較弱小,生理負擔沉重,加上邏輯思維能力不如男性等,女性這些固有的特點,往往給她們在智能的發揮、職業的選擇、成功的機會方面帶來一定的局限性,導致女性成才的艱難,而使不少女大學生產生“女不如男”的自卑心理。
(4)空虛心理。空虛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失衡下的自我情緒體驗。當社會失去精神支柱或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導致個人無所適從時,或者個人理想被無情的社會現實所抹殺時感到空虛,無所事事,感覺自己精神世界仿佛是空臼的,對生活失去了新鮮感,對自己的追求沒有任何積極進取之心,而對庸俗無聊的瑣事反而變得關心,而且從中得到刺激。目前在女大學生中空虛心理表現尤為突出,不少女生談戀愛、睡懶覺、逛街、上課時間打麻將消磨時間。
(5)嫉妒心理。心理學家認為嫉妒是一種失衡的缺陷心理,它是由于羨慕一種較高層次的生活,或者想得到一種較高的地位,想獲得一種較貴重的東西,當自己未得到而身旁的人或處于同等位置的人先得到時產生的一種失衡心理。女性由于性格所致往往心胸狹窄,當看到其他女性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時心理就感到不是滋味,尤其看到自己身邊的人或與自己目標一致,水平相當的人超過自己時更易表現出嫉妒,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導致成長過程中的人際關系障礙,影響自身進步發展。
二、女生成才過程中產生負面心理的原因分析
(1)女大學生心理的歷史原因。從歷史的角度來講,在我國古代由于政治經濟的不發達和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壓迫,大多數女孩兒根本就沒有機會讀書。家境貧窮的當然沒有能力送女孩兒讀書,因為她們要過早地擔當操持家務、教養幼弟的責任;即使是富裕家庭的小姐們,也無法像她們的兄弟一樣走進書院或者跟著私塾先生讀書,因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孩兒只須學會如何相夫教子即可,不必研習學問。從實際的情況看,即使有奇女子橫空出世,一樣沒有辦法改變女性的命運。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一向不是女性,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思想仍然影響著今人的思維。幾千年積習下來的陋習讓很多女孩兒幾乎自出生以來便遭到了很嚴重的歧視性對待,大部分地區甚至包括一些大城市,女孩子們都沒有辦法享受到與同齡男孩兒同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在一些落后地區,女孩子更是悲慘地被剝奪了此項權利。而有幸讀到大學階段的女生,有相當一部分人承受了比男生更大的壓力。她們對自己的能力不甚了解,對自己的前途很不明了,因為那些傳統的封建思想同樣根深蒂固地影響著她們,她們會感到誠惶誠恐,感到茫然無措,甚至感覺到自己的無助。
(2)困擾女大學生心理的生理原因。從生理角度來講,女生也承受了比男生更多的壓力。她們的身體素質不一定差,但毫無疑義地比男生的力氣要小,在相當一部分需要體力的學習和生活(比如搬運教具、體育競技等)中必須不時向她們的男同學求助,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讓很多女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困擾。另外女生們還要承受生理期的折磨, 每個月總有那么幾天會感到疲勞、煩躁、沒精打采甚至疼痛,而教學計劃和生活都要如常進行,不會為女生們提供任何方便。在這時沒有人能夠給予她們實質的幫助,即使可以,很多女生也不愿意將自己如此私密的事情示人,從而羞于開口。但是不說不代表這些事情沒有在困擾她們,月月如此周而復始,是很影響女生們的心理的。
(3)困擾女大學生心理的社會問題。我們到學校的教務處隨便翻看一下成績單,就能夠發現每個系、每個年級、班級, 都是女生們的成績名列前茅,那些獲得班級、學校獎學金的也多是女生,她們比大多數的男生更加勤奮、表現得更為出色。然而某些新聞媒體有“妖魔化”大學女生的傾向,拜金、性開放、不學無術等等大帽子鋪天蓋地地壓下來,一些負面報道,造成人們對大學女生的誤解,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大學女生的不滿,給女生們帶來心理壓力,不利于女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三、女生成才過程中負面心理的應對思考
女學生的成才與發展,不僅關系到女大學生能否實現自身的價值,而且直接關系到女性人才資源的開發。無論什么原因導致了大學女生的心理問題,如果沒有教師或其他專業人士的正確引導,她們是很難自己走出誤區的。目前的大學教育,并沒有把這個問題真正重視起來。雖然很多高校開設了心理教育的課程并鼓勵學生積極向心理醫生求助,其效果也很不理想。因為泛泛的課堂教育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也無法做到對癥下藥,那么應該怎樣改善這個問題呢?高等教育不應該僅僅把目光放在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上,心理健康教育也非常重要。我們談論教育時經常說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各高校也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處理,讓所有女生們都能夠成功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從而健康成長并最終成才。
(1)積極開設健康教育選修課程和專題講座。安排有教育經驗和醫學背景的醫生擔任老師,分專題分重點有計劃地開設適合女生生理、心理特點的健康教育選修課、性健康教育選修課或專題講座,普及女大學生健康保健方面的相關知識,幫助女大學生認識自我、肯定自我、認同自我,提高適應社會成就自我的能力,真正使女大學生樹立起“自尊、自強、自立、自信”的精神,以良好的心理狀態迎接挑戰。
(2)組織女大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學生社團是大學生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一種形式,社團的組織原則、規章制度和活動是民主、平等和生動活潑的,每個成員都是社團的主人,有權利管理社團的事務和活動,有義務為社團的生存和發展做貢獻,這種形式充分體現了成員的主體意識,發揮了大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女大學生參加學生社團活動,有助于投身社會實踐、陶冶情操、提高綜合能力。社團活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助于培養女大學生健康、積極的興趣愛好,發揮其特長,是促進和幫助成員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的有效方式。
(3)組織女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少女生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而運動心理學研究證明,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鍛煉是克服心理障礙、培養健全人格的有效心理訓練方法。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的活動過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為方式,因而能有效地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體育活動能給人一種蓬勃向上的激勵,激發人們更加熱愛生活,確立頑強向上的人生態度,使生命向著更健康、更和諧、更完善的境界推移。學校除開設體育課程外,要積極利用第二課堂作用,開展適合女大學生身體特點的強度適中的體育活動。通過體育活動,特別是參加一些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運動項目,解除煩惱、不安和自卑,使情感得到發泄,精神緊張程度得到緩解,情緒趨向穩定,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及自豪感和自強精神。
(4)有目的地引導女大學生進行網絡交流。網絡成為大學生進行朋輩心理保健的重要途徑。一般我們將心理咨詢稱之為心理保健的專家路線,而學生自我調適或向親朋好友傾訴稱之為心理保健的非專家路線或自助式心理保健,而后一種保健方式無論通過何種途徑在調查中都是大學生進行心理保健的首選,并且朋輩心理保健途徑占明顯優勢。同時在選擇溝通途徑上,網絡表現出比電話、普通書信更強的競爭力,成為繼面談后大學生的第二選擇。筆者調查的421 名學生中有50.4% 的人表示自己曾利用網絡聊天工具與人談過自己的心理困惑。女大學生比較認可網絡作為心理保健的一條途徑,31.6% 的學生認為網絡進行心理保健最大的優點在于不受時空限制。
(5)組織女生積極參加讀書活動,轉變認知觀念。女大學生的許多心理困擾主要源于其視野狹窄、觀念陳舊、完美求全和過分概括化等其非理性的認知傾向。只有經過合理的認知重構,她們才能恢復健康、愉快的心態。通過閱讀適宜的相關文獻信息,其觀念則能發生隱性調整,特別是某些大學生轉變擇業觀念,主動放棄條件優越的大城市,到農村和邊遠地區艱苦創業、施展才華取得成功的事跡報道,對開闊就業視野、改變原有不正確的就業觀念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6)加強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心理健康中心組織女大學生參加團體心理咨詢,通過同輩教育互相幫助成長。對少數女生加強個案心理咨詢,使女大學生擺脫心理困境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金盛華.當代中國人人際關系與身心健康的關系[J].心理學探新,1999(3).
[2]林崇德,孔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3]樊富旦旦.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4]劉杰,張蓉.淺談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2002(4).
[5]唐柏林.關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2002(6).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