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煉紅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近30年中,為社會培養了各類急需人才。在社會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全國各地紛紛探索中高職銜接的有效形式,中高職五年一貫制便應運而生,但是這類學生就業時卻面臨著許多問題,如何培養五年一貫制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就業能力 五年一貫制 培養 課程銜接
【基金項目】杭州科技職業學院教改課題 (項目編號 HKY JG-2013-25)。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17-02
2013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到699萬,被人們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根據2013年12月6日召開的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透露,2014年高校畢業生達727萬,增加28萬,總量壓力進一步增大,就業形勢嚴峻。
一、就業能力內涵
國外對于就業能力的研究主要自20世紀50年代興起與發展,而國內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始于世紀末,是在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之后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主要研究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組成要素和層次問題。國內學者張麗華等人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但目前都未形成統一的定論。通過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并結合高職生的特點,筆者認為高職生的就業能力是一種與就業相關的綜合素養;是一種貫穿于整個職業生涯的內在的潛力。就業能力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提高學生的就業機會,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
就業能力中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專業技能、工作意愿、獲取信息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情緒控制能力。專業技能是指學生在本專業領域內所掌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工作意愿是指學生在未來面臨就業時,對自身職業規劃、求職意向等一種自身的心理認識行為。獲取信息能力是指學生通過對自然的感應、人際交流和大眾傳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系的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是指處于不同的環境中對個人情緒表達和展示的掌控能力。
二、專業建設與學生就業現狀
(一)專業建設概況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是杭科院傳統優勢專業之一。30多年來,為區域經濟建設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專業人才。2009年該專業分別與臨安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桐鄉市高級技工學校合作開展五年一貫制的人才培養。
首先組建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的組織構架,它包括專業建設、教師合作、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每年召開專題研討會,商討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以及學生能力培養和教學管理等問題。第二轉段選拔考試方面,探索一體化培養過程中“過程化、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和選拔體系。以采取“考評”加“考試”相結合的測評方式,其中考評和考試占各50%。考評成績評定由中職學校組織實施,考試成績由高職院校負責評定,并設立附加分制度。第三探索在中職階段最后學期開設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基礎等課程,由高職院校確定教學目標、教材和考核方案,由中職學校教師為主實施課程教學。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以不定期的交流及檢查方式確保分階段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學生就業現狀
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屬高等教育的范疇,但從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上看,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比普通高等教育強。高職院校的培養是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目標,以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為目的,培養的是技術技能型人才。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首屆五年一貫制學生已于2013年畢業,全班共有30人,就業人數27,就業率達90%,以技術設備測試、維護、銷售和管理崗位為主,占總體的65%,從事操作崗位的只占10%,其次是銷售服務和管理類的崗位,占25%。通過分析就業地點、企業性質,首屆五年一貫制高職畢業生就業結果顯示:
1.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大多數畢業生選擇杭州和生源地就業,在杭州就業的占75.5%。由于企業急需的是生產一線技術工人,需要從基層鍛煉起來。而很多學生承受力差不愿意在一線工作,時常發生學生短期實習后紛紛離崗的現象。因此造成了企業向學校急招大量學生卻招不到,而學生不滿意自己的實習崗位的兩難現象。歸根到底,還是就業理念和職業素養問題。
2.自我發展成為畢業生擇業的首要標準
隨著民營企業的逐漸發展起來,民營企業較好的待遇也吸引了將近一半的畢業生,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了非國有企業工作。他們認為到民營企業工作能充分發揮個人的特長,與專業對口,能學到實際工作的本領,更好地學以致用。
3.部分消極被動就業
畢業生大部分來自于農村地區,他們面對畢業還是茫然不知所措,有時甚至是被動等待就業機會,部分同學缺乏主動性態度消極,一味等待學校的老師、專業負責人推薦就業,擇業自主性不高。
三、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實現中高職內在有機銜接,提升專業技能
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中前3年由中職學校組織教學實施而最后教學工作由高職院校負責,要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實現有機合作與無縫對接是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關鍵。因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與中職學校共同設計一體化的培養方案,對五年一貫制的培養方案以及中高職兩個階段的課程開設問題進行共同討論和商定,確保基于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的課程開設是遵循從新手到專家,符合職業成長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從而實現中高職課程的內在銜接;第二,加強過程監控,以高校氛圍激勵中職階段學生。在培養方案的實施過程中,高職專業教師團隊應主動與中職學校教師進行互訪交流,對課程實施的內容和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商討和解決。同時,選派高職階段的優秀學生回中職母校進行始業教學;第三,從中職學校實際情況出發,高職院校對中職階段的升段考試進行嚴格把關,以確保適合的學生進入高職繼續學習深造。
(二)積極開展就業指導
1.改善就業觀念,形成良好的工作意愿
就業指導將貫穿學生的5年學習生涯中。避免只在學生面臨畢業時開設,在學生轉段升入高職院校之前,也應開展就業指導,不僅僅在高職2年中開設相應課程,而是實現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改善學生的就業觀念,走出就業誤區,樹立“事事皆要有人為,行行都有狀元出” ,職業無貴賤之分的思想,鼓勵學生深入基層,去到艱苦環境、艱苦崗位的地方工作,鍛煉自己發展自己。
2.提高就業技巧,培養信息獲取與人際交往能力
教師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工作。首先要讓學生給自己職業定位。在擇業之前,必須要明確自己“想干什么和最擅長于做什么”,整合自身的興趣、特長、專業或經驗,制定兩個或二個以上比較適合自己的就業目標。其次是多渠道給學生提供就業信息。有了目標之后,除了學校提供的信息之外,要讓學生從網絡、報刊、廣播電視、職業中介機構和人才交流市場廣泛收集相應的就業信息,為自己拓寬就業門路奠定基礎。其三、分析對比,鎖定職位。選擇自己的理想職位,然后按此單位招聘要求,與自己現有的能力條件作比較,認真分析自己能否勝任。在此同時,了解該單位的一些基本情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更能準確地鎖定符合自己目標的崗位。最后要做好應聘的準備,根據應征崗位寫簡歷,力求語言通俗易懂,內容簡易扼要,突出崗位相關的經歷、技能和榮譽,注重塑造自身職業形象。
3.提升就業心理承受力和情緒控制能力
“90后”學生常出現了一些青春期心理問題: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強烈、過分自我和追求個性。據有關數據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整體下降:消極的心理特征,如心理問題、焦慮水平、抑郁水平等逐漸增多或增高。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就業選擇,他們更加追求自我欲求的達成和生活品質的提升。因而在選擇工作時不僅要求外在物質條件,也追求工作與個人興趣的和諧一致。有畢業生甚至表示,只要工作是自己喜歡的,可以暫時放低對薪資待遇的要求。“不安分”是“90后”的一大特質,這使得他們很難做到善始善終。面對市場上的激烈競爭,不了解就業市場對用工的具體要求,容易在找工作時被拒之門外,有的學生一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自信心、自尊心大受打擊,產生消極情緒,缺乏適應社會變革形勢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能力。因此高職生就業不順在所難免,重在改變就業態度,端正心態,坦然面對挫折和壓力。
教師應使學生正確認清就業形勢,正視就業現狀,緩解就業壓力與焦慮情緒,避免消極等待,主動出擊尋找好的就業機會,在擇業中受到挫折后,應從自身找出失利原因,學會積極的心理暗示及其他心理調適方法。
(三)開始創業教育課程,培養創業精神
浙江省實施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已經多年,通過對部分高職院校的走訪與交流,發現高職院校五年一貫制教學班的部分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不盡如人意,也造成學生就業能力低下,加劇學生就業困難。
應該利用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優勢,建議實施中高職銜接的職業院校在高職階段中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將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相結合。在專業課程中,強化創業所需的相關知識的教學,將創業指導與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如在《電子元器件檢測》、《電子產品制造工程訓練》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專業技能拓展到電子產品維修店的創業技巧,在《市場營銷實務》中特別強調定價、品牌、包裝與廣告的知識,為學生創業儲備必要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培養學生“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因為大多數學生是浙江生源,而浙江人天性中有著勇于創業和敢于承擔的品質,讓學生敢于創業和承擔創業所帶來的風險。鼓勵學校年輕的骨干教師,繼續通過脫產下企業實踐鍛煉等方式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一批“雙師型”教師,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明燈指引。
(四)建立聯動機制提高學生綜合就業能力
五年一貫制模式需要中高職教育協調發展,特別在制度建設方面。同時整合銜接框架系統各環節教育教學資源,發掘和優化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質量保障機制的有效性,形成共同設置,共同管理,共同商定等協同局面。重視頂層設計,從健全制度法規體系,政府政策導向和政策保障,考核認證機制等來避免專業背離經濟發展需求,課程重復,下端文化課素質與專業職業素質不匹配,高端教育教學中斷或脫節,就業渠道不暢通等現象。真正通過法規、政策和制度的聯動機制來保障高職五年一貫制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慶祖杰.對提升高職生就業能力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02)
[2]袁建萍.高職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研究[D],寧波大學,2011
[3]楊黎、梁長垠.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高職電子專業3+2人才培養模式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0(29)
[4]胡林.基于市場需求的高職生就業能力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0(11)
[5]管弦.中高職銜接“三二分段”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3(09)
[6]謝一風.對發展3+2高職教育的若干思考[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