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艷
【摘要】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讓孩子從小培養好習慣,是非常關鍵的。教師、家長必須聯合起來,用最佳的方式使孩子在起步階段,養成一個又一個的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兒歌促進孩子習慣的養成,是我創新之舉。孩子習慣養成了,精神狀態也非常飽滿,收效頗豐。
【關鍵詞】習慣 兒歌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97-01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孩子從小培養好習慣,會讓孩子將來有一個好人生。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因而在對一年級學生的教育中,針對他們自身的特點,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為孩子們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一、讓家長配合教師開展家庭教育
首先使家長明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同其它教育相比親和力、感染力更強,而且家庭教育對人的習慣的影響最早、最持久。
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不能這幾天要求很嚴,過幾天又聽之任之,這樣培養的效果會事倍功半。因此,家長有堅強的教育意志,立下規矩之后就應該要求孩子堅持這樣做,經過日復一日的意志要求才能形成習慣。如果要求不一致,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逐漸養成鉆空子的心理。這方面,我們班何臨風的母親做得就非常好。臨風,他是一個沒有上大班直接上一年級的孩子。他母親唯恐孩子跟不上,學習吃力。每天接送,在接送時,向我了解孩子的情況,回家有重點地進行輔導。經過半學期的努力,現在的臨風跟剛入學的臨風已經大不一樣。做事專心,做題認真,當天事能當天完成,已經成為我們班的甲等生。
因而,家庭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在孩子學習知識,學會做人的過程中,與父母們風雨同行,共同努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習慣教育,兒歌伴行
通過兒歌,寓教于樂,既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又使孩子在快樂中很快掌握學校常規和課堂常規,從“小園生”成功地向“小學生”轉化。兒歌代替枯燥乏味地說教,使孩子能輕松愉快地養成好習慣。
(一)第一次上課
剛入學的第一節課,當我發現有幾個小朋友懶洋洋地歪著身子時:
好習慣,要養成,助成長,益終生。
寫字要離本一尺,本一尺。
胸部要離桌一拳,桌一拳。
手指要離筆一寸,筆一寸。
每樣作業按時交,按時交。
長大是個好孩子,好孩子。
這首兒歌脫口而出,邊讀兒歌,邊做動作。孩子的坐姿立馬就端端正正。
(二)第一次值日
當我宣布誰誰今天值日,一陣雀躍后開始忙碌,可越忙越亂,越忙越臟。時間長,效率低。第二天打開教室門,教室里簡直不堪入目。于是:
值日生,來得早,
先給桌子洗洗臉,
再讓椅子站站好,
還給草兒喝點水,
地上灰塵全趕跑。
美麗小鳥門前叫:
“你好,你好,你真好!”
兒歌朗朗上口,孩子們邊哼邊干,一會兒工夫教室就打掃的干干凈凈。
(三)第一次發現
早讀時,在班里輔導孩子們讀書。發現程相昭等幾個孩子都是“小花臉”。讀書變讀兒歌:
公雞喔喔叫,催我起得早。
臉要洗干凈,牙齒刷刷好。
飯前要洗手,飯后慢慢走。
健康又衛生,身體呱呱叫。
在一遍一遍地朗讀中,“小花貓”變干凈了。孩子們講衛生了。在兒歌的陪伴下,孩子們在一點一滴地發生著變化。
三、身教勝于言傳
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自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遠勝過“磨破嘴皮”。如:家長酷愛讀書、看報,那么孩子就可能對書、報紙極感興趣;倘若家長經常串門、打牌,孩子又怎會安心學習,熱愛學習呢?
孩子們模仿力強,可塑性大,教師要格外注意言行以及處事方式。使孩子們無意識地受到感染,不僅在一時一事上養成好習慣,還能舉一反三,各方面都能做好。
好習慣的養成是一項十分復雜而又具體地實踐過程。培養孩子任何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長期細致的工作。這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堅持不懈。俗話說:“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區別,來自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奧格·曼狄若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習慣的重要性。
在孩子人生的起步階段,養成一個又一個的好習慣,去擁抱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