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北城市的傳統民居色彩面貌受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各自完整的色彩語言。傳統民居是歷史文化和民族情感的符號和象征,體現出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環境,是人與自然融合、人與社會和諧的典范,是極富濃郁地方特色的建筑色彩和形式,將傳統民居色彩運用于今天的住宅色彩設計中能展現建筑的豐富形態,提升建筑色彩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
關鍵詞:傳統民居 色彩運用 比較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項目批準號:12JDGC016)、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建設項目(項目序號:281-130503)、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建設項目研究成果。]
中國疆域遼闊,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各不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城市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文化內涵豐富、建筑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筑。這些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的烙印,建筑形象淳樸自然、色彩語言豐富,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筑色彩隨著建筑、建筑藝術以及人類文化的發展而發展。色彩作為最直觀的外在視覺語言在建筑和環境中的運用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對傳統民居的建筑形象產生了重要影響,體現出獨特的東方風格和豐富的地域性。
一、北京與江浙傳統民居色彩運用的特點
(一)共性。第一,對本色呈現的追求。中國傳統建筑色彩艷麗多姿,“因其材,呈其色”是傳統建筑色彩的一大特點。傳統民居多就地選材,除磚瓦等人工制造材料外,大多采用原始天然材料,這些材料大都是材質本色的呈現,直接以材質本色來表現建筑物色彩的做法一直貫穿于整個建筑的發展過程中[1]。如江浙民居在木構件表面一般不施加色彩,即使涂色也多采用與木材本色較為接近的顏料油飾,木紋質地清晰可見。而北京民居建筑屋頂采用普通粘土燒制而成的、呈青灰色的粘土瓦,墻身則采用粘土磚砌筑,直接以材料本色表現,不施加其他顏色。因此,建筑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材料本身的色彩。
第二,對色彩“務實性”的追求。色彩作為建筑的組成因子在不同方面表現出民俗文化中特有的務實性。民間建筑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與人們的生活發生著密切的聯系,因而,在建筑用色上人們總以滿足實用的功能為原則對建筑不同部位進行簡單施色。如江浙傳統民居建筑采用灰瓦白墻的主色調,木構梁架全部采用木本色或栗褐色,即使是一些裝飾石雕也保持著青石的質感,建筑整體色彩樸實清新。民居建筑色彩的務實性還表現在對色彩物理屬性的考慮上[2]。暖色調易于吸收陽光,帶給人溫暖的感覺;冷色調反射率較大,帶給人清涼的感覺,傳統民居充分發揮色彩的這一性能,體現了色彩運用的實用性。如江浙氣候炎熱,為減少太陽對室內的輻射,民居建筑都在外墻四面涂上白色等淺色材料。
(二)個性。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建筑,青色磚墻、灰色瓦礫、鮮艷的油漆彩繪交相輝映,既體現了建筑形態的莊重大方,又在沉穩中襯托出活潑的色彩魅力。從屋頂色彩來看,四合院的雙坡屋頂上覆蓋著與清水磚墻相垂直的灰色瓦片,整個建筑呈現出灰色基調,這種色調樸素沉穩,活潑大方,既與建筑其他構件的色彩相互映襯,又襯托出宮殿建筑群的金碧輝煌;從墻體色彩來看,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的墻體采用淺灰色的清水磚作材料,建筑的山墻面和部分墻體以白色涂料粉刷,墻面和屋脊處使用磚雕,這些磚雕構圖均衡古拙、題材豐富、民間藝術味道極濃,磚雕和白色涂料的使用既淡化了墻體的厚重感,又襯托出建筑高雅、富貴的風格;從大門色彩來看,北京四合院大門多使用紅色,搶眼亮麗的紅色與青色磚墻、灰色瓦礫交替出現,在建筑中起著引導和導向的作用。由此可見,北京傳統民居四合院以灰色為主導色,墻體采用淺灰和中灰,山墻采用白色,大門采用朱紅色,這種色彩組合打破了建筑形體的厚重感和沉悶感,使得整個建筑看上去樸素沉穩,活潑大方。
江浙傳統民居是典型的水鄉民居,建筑色彩秀麗清雅、輕妙細膩,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其獨特的民居形式與色彩,一幢幢色彩變化豐富、顏色統一的民居恰似一幅“濃妝淡抹總相宜”的黑白水墨畫[3]。江浙民居以大面積的白色粉墻,屋頂采用當地黑灰色的小青瓦,房屋木構架、門窗以及雕刻等都采用木質材料,施以栗褐色或褐黑色油飾,保持了木料原有的棕黑色或棕褐色,彩繪壁畫以墨繪為主,兼施綠色、朱紅、白色,色彩雅致,體現了江浙一帶的經典傳統建筑色彩特征。由此可見,江浙一帶傳統民居色彩以高明度的黑白強對比為主,以朱紅、暗褐、綠色等低純度強對比的冷色調為搭配,這些色彩與綠樹紅花、藍天碧水以及因籠罩在氤氳中長在白墻上的青苔相互輝映,既減輕了黑白色調的冷硬對比度,也突出了民居建筑清麗的氣質。
二、影響傳統民居色彩運用的原因
(一)自然條件的影響。江浙一帶是典型的江南城市,民居建筑在色彩上歷來就有“粉墻黛瓦馬頭墻,牛腿掛落花格窗”、“黑白江南”之美稱。江浙一帶海拔低、雨水多,冬天氣候溫和,但常受寒風、雨雪襲擊;夏季持續時間較長,悶熱潮濕。為滿足居住的需要,江浙一帶民居以白灰抹墻,以黑瓦覆頂,木質門窗裝飾,粉墻黛瓦在叢林溪流的映照下共同構成了綺麗如畫的水墨江南風光。黑白色在民居中的使用既與山水相協調,又能使建筑從陰晦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因而,形成了明快、素凈的視覺效果,充分體現了江南水鄉的氣韻和色彩。北京作為典型的都城型城市,地理條件較為優越,夏季干燥炎熱;冬季寒冷,沙塵較多,無霜期較長,日照角度低。為防寒防沙隔熱,北京民居采用封閉式合院建筑,合院形態莊重大方,布局嚴謹,院子寬敞,青灰色的瓦片和磚墻,紅門樓、綠屏門,色彩鮮艷的彩繪,形成了以青灰色為主色,大紅色搭配,綠藍點綴的色彩組合。這種民居色彩與北京一年四季自然色彩變化形成了愜意的配合,既與建筑本身的厚重感相協調,又凸顯了建筑的莊重大方和古樸典雅。
(二)等級制度的影響。以“禮”為中心的儒家理論長期統治著中國古代人們的思想,建筑色彩等級制的產生就是這種封建禮制的反映。為彰顯宮殿的威嚴華貴,從春秋時期開始,統治階級就開始使用強烈的原色,提出了以正色(青赤黃白黑)為尊的色彩觀。《禮記》記載:“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黃”。一般民居則只能使用灰色或土黃色。隨著歷史的推進,色彩在建筑上的運用等級規定越來越嚴格,如唐宋時期規定“凡宮室之制,自天子至于庶士各有等差”,對宅第等級形制、建筑工程做法等都作出嚴格規定;《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更是對建筑各部的裝飾色彩做出嚴格規定:等級越高,色彩運用越豐富高貴華麗,而最低等級的民居則只能使用無彩系的黑白灰等色彩[4]。這些規定從制度上限制了中國傳統民居只能使用“灰蒙蒙”的色彩或任由原材料直接裸露,造成傳統民居在整體用色上顯得缺乏亮麗的色調和鮮明的對比。因而,與壯麗威嚴、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筑色彩相比,我國傳統民居建筑在用色上多以黑白灰或純度較低的色彩為主,體現出淡雅清新、淳樸自然、樸素大方的鄉土氣息。
(三)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古代主體文化的形成對傳統民居色彩運用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形成了一種定式。《周禮》指出“畫績之事,雜五色”。天玄地黃、南赤北黑、東青西白,將顏色與方位相聯系,以色彩搭配組成空間。漢代五行學不僅將顏色與季節和動物相聯系,而且還將這種學說思想運用到建筑色彩搭配上。如與木相對應的青色,象征著春季和青龍;與火相對應的赤色,象征著夏季和朱雀;與土相對應的黑色,象征著冬季和玄武,等等[5]。這些色彩理論在傳統民居中的運用不僅使色彩搭配表現出一定的章法,而且還使色彩搭配呈現出一定的象征意義和色彩情感。風水學對傳統民居色彩運用也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風水對傳統建筑的選址、建設和色彩調配影響表現得極為明顯,在很大程度上風水學左右著我國傳統民居的藝術創作,影響著民居色彩的選擇和使用。此外,傳統哲學文化對傳統民居建筑用色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如傳統民居的樸素色調,黑白灰單純統一的層次變化,就深受道家“道法自然”美學思想的影響。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主張“大象無形”;莊子提出的“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的樸素思想;朱熹主張的平淡自然的美學思想等都深深地滲透在民居建筑色彩運用之中。
三、傳統民居色彩運用對當代民居用色的啟示
建筑用色就是根據建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對色彩進行組合和安排,以達到設計的目的。從北京民居與江浙民居用色來看,二者不僅在用色上存在極大的差異,在色彩的配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色彩體系,但在用色方法上卻是一致的,即都使用了和諧配色的原則。色彩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應當充分借鑒傳統民居的用色方法,設計出符合大眾審美的建筑色彩。
傳統民居常用的配色協調方法分為兩種:類似協調和對比協調。類似協調在統一中求變化,利用色彩的微妙變化獲得良好的效果;對比協調是在變化中求統一,利用色彩間面積效應來達到協調的目的。傳統民居常用的配色方法是以主色作支配色,以其他顏色作搭配色,使用其他顏色來作點綴色,豐富建筑整體,達到“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的用色目的。如北京四合院以青灰色為主色,以大紅色為搭配色,以綠色、藍色等作點綴;江浙以白色為主色,以黑色、暗褐色為搭配色,以朱紅色或綠色作點綴,豐富建筑色彩,增添建筑的活潑性和生動性。江浙民居運用黑白、紅綠、暗褐與朱紅色的面積對比效應達到平衡,這種無彩色系與有彩色系的對比既可避免有彩色系配色的喧鬧,又可避免無彩色系的過分沉寂和凝重。北京民居用色兼用類似協調和對比協調兩種方法,以青磚灰瓦為主色,同時以對比強烈的大紅來協調灰色的沉悶感,以綠藍金等點綴色來豐富建筑細節,使色彩達到平衡。
人以居為先。每個城市的傳統民居色彩面貌受社會歷史、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社會因素和自然風土、氣候條件、建筑材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語言。傳統民居是歷史文化和民族情感的符號和象征,體現出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環境,是人與自然融合、人與社會和諧的典范,是極富濃郁地方特色的建筑色彩和形式,將傳統民居色彩運用于今天的住宅色彩設計中能展現建筑的豐富形態,提升建筑色彩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
注釋:
[1] 魯引.傳統川西民居外觀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06)
[2] 高履泰,蔣仁敏.建筑色彩原理與技法[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3] 楊春風,萬奕汐.在灰沉沉與金燦燦之間——北京古城建筑色彩之魅力[J].小城鎮建設,2001(07)
[4] 王其鈞.中國傳統建筑色彩[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5] 李娟,劉業金.傳統民居色彩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06)
作者簡介:
鄭愛東,蘇州科技學院建筑城規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與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