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 白彥霞 段雪麗 孫麗云
摘 要:獨立學院是伴隨著高等教育規模擴大應運而生的產物。本文從獨立學院學生特點出發,討論了大學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的必要性,介紹了本校實施分層教學所采取的方案和取得的成效。分層教學法在本校的教學改革中仍然處于探索階段。
關鍵詞:獨立學院 分層教學 大學計算機基礎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a)-0012-02
獨立學院是近1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創新的重要成果,為發展民辦高等教育事業、促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積極貢獻。根據《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獨立學院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公益性事業,是按照新的機制和模式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獨立學院飛速發展,到2013年,全國25個省市舉辦獨立學院就達300多所,有本科在校生40多萬人。獨立學院的快速發展對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
早在20世紀初,學校教育體系中就引入了分層教學法,如“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在國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學者,如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分層教學,又稱分組教學、能力分組,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分層教學法既能使所有學生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數學學習較好的學生得到進一步發展,使所有學生從知識、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層教學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愉快的情緒,極大改善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合作與交流的效率。
獨立學院生源質量良莠不齊,個體差異較大,尤其是計算機教育在中學階段接受的教育就參差不齊,這給教學一線的工作者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雖然面臨如此困難,但教學質量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是各院校都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本學院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這一課程應用分層教學法進行了一定的實踐和探索。
1 獨立學院《大學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1.1 獨立學院學生特點
獨立學院的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中比較特殊的一部分,他們既有當代大學生的共性,又有其比較鮮明的個性。這部分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較強,重視社會實踐,但是都是三批本科段上的學生,具有文化基礎總體較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覺性;學生心理問題突出;家庭經濟狀況差別較大,貧困生問題突出;挫折承受力較差;自我定位不準等特點。
1.2 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我校是一年級絕大部分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專業除外)的必修課程。即使教育部已經將對信息技術能力的考察列入中學畢業考試項目,但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對于計算機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造成學生入學前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方面的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在經濟技術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地區,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普遍較高,甚至有的學生在中學時期已經將大學中要講的內容學習了80%;而在城鎮和鄉村等偏遠地區,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普遍較低,有的學生甚至對于計算機知識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在2007年入學的學生中有的連計算機都沒有見過。
學生入學時計算機水平的差異是客觀存在和不可避免的,但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和信息社會的建設在逐漸縮小。進入大學后,不同專業對于計算機能力的要求不同、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也有明顯差異;同一個專業男生和女生對于計算機知識的感興趣程度和動手能力不同。大體將大學中專業分為理工類和文史類,文史類專業要求注重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培養,而理工類專業對計算機能力的要求較高些。若對所有專業采用統一教學內容、統一教學大綱、統一考核標準的教學模式,是不切實際的。如對于計算機硬件體系結構或工作原理等理科性質較強的內容,文史類專業的學生不能理解,聽課時表現出來的狀態是不知所云,只能強行接受。同一專業,即使是文史類專業,男生和女生對于機械類知識的感興趣程度不同、知識的吸收能力不同,其中有的男生曾經有自己動手拆裝計算機主機或安裝操作系統的經歷,這更有助于對此課程的學習。針對同一專業,教師的教學進度和進程以及教學質量難以掌握。
因此,面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加之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摸索著在獨立學院應用一種可行有效的教學模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 本學院分層教學的實踐與特點
2.1 分層教學的實踐
分層次教學的關鍵是如何分層。首先是教學內容分層,理論知識和實踐實訓分開。理論知識包括計算機發展、信息技術與信息安全、計算機系統結構及工作原理、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實踐實訓包括Windows操作系統管理和操作、辦公自動化軟件的操作。理論知識部分是所有新生的必修內容,采用統一的授課要求。實踐實訓部分根據學生的水平不同要求不同。其次是教學對象分層,將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操作,能熟練應用辦公軟件進行相應處理的為第一層;幾乎對計算機一無所知的為第三層;其余的為第二層。
本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有40學時(20學時理論、20學時實驗),在大學一年級的上半學期的第二個教學周開始授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組織前期(理論知識部分講完)、中期(實踐實訓部分講到一半)和后期(即期末考試)三次測試,這三次測試均采用的是上機考試,考試內容理論占40%、操作占60%。前兩次測試學生采用自愿申請的方式參加,每個學生最多可以參加三次中的兩次測試。若在前期或中期測試中的成績為中(70~80分)及以上,即可免修后續課程,成績直接作為期末成績;成績在中以下的學生,可以選擇接下來的測試中的一次參加,以提高自己的期末成績。
本次實踐對工商管理專業8個班、公共藝術設計專業6個班、自動化專業7個班、通信工程專業6個班,共792名新生實施了“分層教學”,理工類和文史類學生幾乎各占一半。前期測試有33名學生申請參加,成績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前期測試參加人數較少,但取得中及中以上成績人數已占一半以上。一般申請前期測試的學生對自己的計算機水平很有把握,他們在中學期間接受了良好的計算機課程教育或本身對計算機感興趣。
中期測試有344人次申請參加,成績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參加中期測試的學生取得中及中以上成績的比例大于前期測試,這部分學生計算機水平不是太差,經過自己的學習和教師的輔導能夠取得好的成績。
前兩次測試后有1/3的學生可以免修后續課程,剩余2/3的學生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自知水平較差沒有參加過測試;二是參加過測試成績不合格。教師后期授課時針對薄弱環節重點講授和指導,使得學生成績有明顯提高。
與往年未進行分層教學的同一專業的成績分布相對比,不及格人數明顯減少,中及中以上人數大幅增加,達到15%。對比結果如表3所示。
可見,分層教學法對提高學生成績有明顯的效果。
縱向比較,理工類學生的成績略高于文史類學生。前期測試,理工類幾乎全部取得中及中以上成績,其中有兩人取得優的成績,文史類只有43%。中期測試和后期測試仍是理工類學生成績突出,中及中以上成績分別占79%和75%,文史類分別占65%和63%,其中有兩名理工類學生在后期測試中取得優的成績,體現了理工類學生在這門課上的優勢。但是,從三次測試的成績所占比例來看,在中后期測試中比例縮小且趨于穩定,說明分層教學對文史類學生起到了顯著效果。
2.2 本次實踐的特點
2007年后采用的自編教材,面向獨立學院的學生,有針對性。所有測試應用“5ic”考試軟件,所有考生均使用同一題庫,機器判卷,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在學生面前弱化等級概念,沒有采用“一棒打死”的分層方式,不會使成績較差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和厭學心理,反而通過多次測試機會的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進取心。教師資源在分配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優化,評價標準客觀。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本校實施的“分層教學”改革方案是切實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是一項復雜而持久的工作,“分層教學”改革在本校仍處于探索階段,仍有許多可探討的地方,如測試成績通過后同意免修后續課程,教材改革沒有跟上,教材內容的更新速度等問題。由此,“分層教學”在本校仍有改進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獨立學院名單(截止2013年6月19日)[Z].2013-06-19.
[2] 陳文娟.探析高職院校實施分層教學法[J].科技信息,2013,2(2):285-286.
[3] 高麗平,劉姝.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結構改革及分層次教學[J].計算機教育,2011(16):44-47.
[4] 胡國進,王曉玲.分層次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0(6):32,54.
[5] 李丹.獨立學院高等數學分層次教學的探索與研究[J].科技信息,2010(23):683,775.
[6] 李銘,黃陳蓉,屠立忠,等.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電腦學習,2010(3):73-74.
[7] 許澤明,張耀文,任馨,等.大學計算機基礎分層次教學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8(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