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麗
[摘 要]小組完成合作任務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合作、互動、創新的過程。它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益,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明確學生的具體分工,組織互動交流,采用競爭激發興趣,充分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合作學習一、合理分組,營造合作學習的環境
日常教學中,我們按班級的正常座次,將前后四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共同研究和探討教師設定的學習任務,共同開展學習活動。有時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具體的學習任務的不同,也讓學生按興趣和愛好或實際需要,自主進行合作學習組合。如PEP四年級下冊Unit 5My clothes這個單元學習服裝類單詞時,教師可讓學生課前搜索資料進行預習,將相同顏色愛好的學生組成一個以此顏色為名的學習小組,上課時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所喜愛的服裝和顏色。相同愛好的學生坐在一組互相幫助,齊心協力,課堂氣氛熱鬧而有序。
二、明確分工,保證合作學習的持續進行
小組合作學習中,有的學生出鏡率特別高,任務很重,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事事,得不到鍛煉,其重要原因就是分工不明確。對小組內部進行合理分工,每個小組應設立小組長、聯絡員、記錄員、報告員等角色,使每個小組成員都要有明確的職責。
1.小組長。小組長負責指揮開展活動,組織全組成員有序地交流討論、研究探討,負責每位成員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務。因此,組長必須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
2.記錄員。學習態度端正,對工作認真負責,書寫又好又快的學生適合擔任工作,記錄小組的活動和討論結果等。
3.報告員。小組的主要結論由他來負責輸出,因此學習成績好、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適合擔任。
每組組長和組員都要采取輪換制度,給每個學生改變角色得到鍛煉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進而提高學習興趣。上述的合理分工,使得每組成員各盡其責,每個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每個成員都感受到自己職責的重要,從而保證合作學習能持續地進行下去,不會半途而廢。
三、互動交流,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參與到活動中來。教師是活動任務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是學生活動的伙伴,他可以走下講臺來做學生。同樣,學生也可以走上講臺做教師,搭建自己需要的舞臺,自編自演,成為真正的主角。如在教At the farm這一課時,課前將教室布置成一個農場:動物、蔬菜、水果等等應有盡有。在這個“農場”中,學生和教師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角色:農場主或參觀者。當句型練習熟練時,教師就可以完全退出這個舞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元,優生與后進生相搭配進行農場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接近真實的環境中進行語言的交流,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和交際能力,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PEP小學英語教材中設計了很多做調查的任務,這項活動可以極大地提高和鍛煉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學生可以此來廣泛地進行交流,教師也可以參與到活動中來與學生一起討論,有些學生也會主動來與教師交流探討。實踐證明,兒童喜歡共同分享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在互動交流中學習的效率極大地提高。
四、引入競爭,激發合作學習的動力。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學習能力得到教師和學生們的認可和好評,在這種心理支配下,通過競爭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從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另外小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極都很強,又易滿足,對于教師的一句鼓勵贊揚、一件小小的獎品都很重視。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強化“合作小組”的集體榮譽感,把個人的競爭變為小組的競爭,把個人榮辱變成小組榮辱,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如每節課都要對各小組進行量化評比,表現優秀的小組就可以得到一顆星。月底,得星最多的小組每人可以得到一封表揚信和一份小獎品。這種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小組的凝聚力空前高漲。優生會積極地帶動幫助組內的其他成員,而學困生也會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而加倍努力。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整個課堂呈現出你追我趕、積極踴躍的學習氛圍,最終在大家共同合作下,人人都得到獎勵,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責任編輯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