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鈺香
摘 要:學生若不能熟練地掌握不等式的證明方法,則需要一定的知識總結以及方法歸納技巧。教師應該對此加以重視,認真對待,經常進行練習和總結,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不等式證明方法。本文擬從比較法、分析法、放縮法和歸納法四個角度對不等式的證明問題進行探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 不定式證明 方法探析
不等式證明是高中數學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在高考的數學試卷中,不等式的證明問題一般是壓軸題或者是壓軸題的一部分。要想掌握高中數學不等式的證明方法,需要長期堅持相關問題的練習,也需要一定的知識總結和方法歸納技巧。數學是練習思維的學科,是提升學生思維轉換能力的基礎學科,也是實用的學科,數學知識對于理工科的其他學科的學習都有幫助,只有學好數學,才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才能為以后的學習生活做好鋪墊。而關于不等式的證明問題,是鍛煉思維的問題,也是容易激發想象力和辯證思考能力的問題,所以,對于不等式的證明問題,我們應該加以重視,認真對待,經常進行練習和總結,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不等式證明方法。
一、比較法證明,直觀易解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就已經接觸到比較大小的問題了。關于比較法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對于比較法的思想,也很容易掌握。不過高中數學相對于小學數學來說,在比較大小的問題上難度有所加大,并且在比較類型上涉及更廣泛,不再只是簡單的數字之間的比較,而是轉化到代數式之間、函數之間的比較,有時候也牽涉圖形相關方面的比較。
比較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作差比較,一種是作商比較。作差比較是將不等式兩邊的代數式轉換到一邊,進行作差比較,設這個作差代數式為函數,并分析這個函數的大小,證明出其與0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證明的目的。作商比較法,是在知道不等式兩邊的代數式的正負后,將其作商轉換到一邊,通過與1相比較,得出這個問題的證明結果。
比如:作差比較法——要證明a>b,只要證明a-b>0。
例題總結:這兩題都是關于比較法在不等式中的應用解題。在例題1中,關于對數的問題,可以利用對數性質,也就是換底公式來達到目的。在例題2中,是比較法中的作商法,在高中數學關于代數式的相關證明過程中,因為沒有數字關系,所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解題時,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左右兩邊存在著一定的對稱性,又由于都是正數,所以可以想到將其作商,最后得出答案。
二、分析法證明,思路清晰
分析法類似于反證法,但是相比于反證法,它又是從證明要求的正面進行分析的,最后直接分析出結論的正確性。分析法,首先從要證明的不等式出發,為了尋找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條件而努力。為此,一步步往前追溯,可能是為了尋找符合題目的已知條件,也可能是為了符合一些定理,直到得到這兩個可能性中的一個即可。
例題總結:例題3從形式上觀察其規律,學生不能很容易地找到一些特點。再觀察,也沒有發現其與我們學習過的定理或者類似結論有什么牽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取分析法證明該例題。利用分析法證明不等式,需要有清晰的解題思路,不能思維混亂。要有嚴格的格式,一步步進行推理,直到得出題目中給出的證明結論(利用某些定理或者題目的已知條件得出)。
從該題目的解答過程可以看出,這是分析法與綜合法綜合運用的結果。在解答時,要注意格式的規范性,比如:分析法的書寫過程應該是:“欲證……需證……”綜合法的書寫過程是:“因為(∵)……所以(∴)……”在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運用時,不能弄混,要理清思路,從容應對。
三、放縮法證明,適當變換
放縮法是利用不等式的傳遞性,適當地放大或縮小,從而證明不等式的方法。它也是分析法的一種特殊情況,它根據的是不等式的傳遞性: a≤b,b≤c,則a≤c,只要證明大于或等于a的b小于或等于c就行了。
放縮法一般包括:縮小分母,擴大分子,分式值增大;縮小分子,擴大分母,分式值縮小;全量不少于部分;每一次縮小其和變小,但需大于所求;每一次擴大其和變大,但需小于所求,即不能放縮不夠或放縮過頭,同時放縮后便于求和。
四、歸納法證明,實用客觀
數學歸納法,先證明在起步的條件時首項成立,再證明通項也成立,以此類推,得出整體項都成立。數學歸納法是高中數學的常考知識點,對于學生的歸納分析和推理思考能力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注重數學歸納法的幾個重點,將其清晰而明確的教授給學生,使得學生能夠建立完整的知識框架,利用數學歸納法,巧解數學不等式的證明題目。
例題5: 觀察下面兩個數列,從第幾項起an始終小于bn?證明你的結論。
{an=n2}:1,4,9,16,25,36,49,64,81 …
{bn=2n}:2,4,8,16,32,64,128,256,512 …
解答:猜想: 從第5項起,an< bn,即n2<2n,n∈N+
(n≥5)。
(1)當 n=5時,有52<25,命題成立。
(2)假設當n=k(k≥5)時命題成立,
即k2<2k,
當 n=k+1時,因為
(k+1)2=k2+2k+1 所以,(k+1)2<2k+1. 即n=k+1時,命題成立。 由(1)(2)可知,n2<2 (n∈N+,n≥5). 例題總結:利用數學歸納法證明不等式的過程:首先取n為初始值時,命題成立。然后假設n=k(k>n)時命題也成立。利用這個條件,得出n=k+1時,命題也成立。當滿足了這兩個條件以后,證明命題對于題設所給條件成立。數學歸納法要求學生先猜想、后證明。在訓練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的一般方法,并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斷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 高中數學不等式,不是能被忽略的內容,也不是能被一筆帶過的知識點。對高中數學不等式的證明的學習,是比較漫長的過程,貫穿于高中的每個學期,也貫穿于每個章節的相關知識點中。在學習高中數學不等式時,我們要站在宏觀的角度,首先根據題目分析題眼,找出關鍵點和突破口,然后根據挖掘出的隱含條件,尋找對應的解題方法。有時候,解題方法不是唯一的,學生應該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或者自己最有把握的方法,最終獲得成功。
摘 要:學生若不能熟練地掌握不等式的證明方法,則需要一定的知識總結以及方法歸納技巧。教師應該對此加以重視,認真對待,經常進行練習和總結,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不等式證明方法。本文擬從比較法、分析法、放縮法和歸納法四個角度對不等式的證明問題進行探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 不定式證明 方法探析
不等式證明是高中數學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在高考的數學試卷中,不等式的證明問題一般是壓軸題或者是壓軸題的一部分。要想掌握高中數學不等式的證明方法,需要長期堅持相關問題的練習,也需要一定的知識總結和方法歸納技巧。數學是練習思維的學科,是提升學生思維轉換能力的基礎學科,也是實用的學科,數學知識對于理工科的其他學科的學習都有幫助,只有學好數學,才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才能為以后的學習生活做好鋪墊。而關于不等式的證明問題,是鍛煉思維的問題,也是容易激發想象力和辯證思考能力的問題,所以,對于不等式的證明問題,我們應該加以重視,認真對待,經常進行練習和總結,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不等式證明方法。
一、比較法證明,直觀易解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就已經接觸到比較大小的問題了。關于比較法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對于比較法的思想,也很容易掌握。不過高中數學相對于小學數學來說,在比較大小的問題上難度有所加大,并且在比較類型上涉及更廣泛,不再只是簡單的數字之間的比較,而是轉化到代數式之間、函數之間的比較,有時候也牽涉圖形相關方面的比較。
比較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作差比較,一種是作商比較。作差比較是將不等式兩邊的代數式轉換到一邊,進行作差比較,設這個作差代數式為函數,并分析這個函數的大小,證明出其與0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證明的目的。作商比較法,是在知道不等式兩邊的代數式的正負后,將其作商轉換到一邊,通過與1相比較,得出這個問題的證明結果。
比如:作差比較法——要證明a>b,只要證明a-b>0。
例題總結:這兩題都是關于比較法在不等式中的應用解題。在例題1中,關于對數的問題,可以利用對數性質,也就是換底公式來達到目的。在例題2中,是比較法中的作商法,在高中數學關于代數式的相關證明過程中,因為沒有數字關系,所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解題時,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左右兩邊存在著一定的對稱性,又由于都是正數,所以可以想到將其作商,最后得出答案。
二、分析法證明,思路清晰
分析法類似于反證法,但是相比于反證法,它又是從證明要求的正面進行分析的,最后直接分析出結論的正確性。分析法,首先從要證明的不等式出發,為了尋找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條件而努力。為此,一步步往前追溯,可能是為了尋找符合題目的已知條件,也可能是為了符合一些定理,直到得到這兩個可能性中的一個即可。
例題總結:例題3從形式上觀察其規律,學生不能很容易地找到一些特點。再觀察,也沒有發現其與我們學習過的定理或者類似結論有什么牽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取分析法證明該例題。利用分析法證明不等式,需要有清晰的解題思路,不能思維混亂。要有嚴格的格式,一步步進行推理,直到得出題目中給出的證明結論(利用某些定理或者題目的已知條件得出)。
從該題目的解答過程可以看出,這是分析法與綜合法綜合運用的結果。在解答時,要注意格式的規范性,比如:分析法的書寫過程應該是:“欲證……需證……”綜合法的書寫過程是:“因為(∵)……所以(∴)……”在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運用時,不能弄混,要理清思路,從容應對。
三、放縮法證明,適當變換
放縮法是利用不等式的傳遞性,適當地放大或縮小,從而證明不等式的方法。它也是分析法的一種特殊情況,它根據的是不等式的傳遞性: a≤b,b≤c,則a≤c,只要證明大于或等于a的b小于或等于c就行了。
放縮法一般包括:縮小分母,擴大分子,分式值增大;縮小分子,擴大分母,分式值縮小;全量不少于部分;每一次縮小其和變小,但需大于所求;每一次擴大其和變大,但需小于所求,即不能放縮不夠或放縮過頭,同時放縮后便于求和。
四、歸納法證明,實用客觀
數學歸納法,先證明在起步的條件時首項成立,再證明通項也成立,以此類推,得出整體項都成立。數學歸納法是高中數學的常考知識點,對于學生的歸納分析和推理思考能力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注重數學歸納法的幾個重點,將其清晰而明確的教授給學生,使得學生能夠建立完整的知識框架,利用數學歸納法,巧解數學不等式的證明題目。
例題5: 觀察下面兩個數列,從第幾項起an始終小于bn?證明你的結論。
{an=n2}:1,4,9,16,25,36,49,64,81 …
{bn=2n}:2,4,8,16,32,64,128,256,512 …
解答:猜想: 從第5項起,an< bn,即n2<2n,n∈N+
(n≥5)。
(1)當 n=5時,有52<25,命題成立。
(2)假設當n=k(k≥5)時命題成立,
即k2<2k,
當 n=k+1時,因為
(k+1)2=k2+2k+1 所以,(k+1)2<2k+1. 即n=k+1時,命題成立。 由(1)(2)可知,n2<2 (n∈N+,n≥5). 例題總結:利用數學歸納法證明不等式的過程:首先取n為初始值時,命題成立。然后假設n=k(k>n)時命題也成立。利用這個條件,得出n=k+1時,命題也成立。當滿足了這兩個條件以后,證明命題對于題設所給條件成立。數學歸納法要求學生先猜想、后證明。在訓練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的一般方法,并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斷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 高中數學不等式,不是能被忽略的內容,也不是能被一筆帶過的知識點。對高中數學不等式的證明的學習,是比較漫長的過程,貫穿于高中的每個學期,也貫穿于每個章節的相關知識點中。在學習高中數學不等式時,我們要站在宏觀的角度,首先根據題目分析題眼,找出關鍵點和突破口,然后根據挖掘出的隱含條件,尋找對應的解題方法。有時候,解題方法不是唯一的,學生應該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或者自己最有把握的方法,最終獲得成功。
摘 要:學生若不能熟練地掌握不等式的證明方法,則需要一定的知識總結以及方法歸納技巧。教師應該對此加以重視,認真對待,經常進行練習和總結,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不等式證明方法。本文擬從比較法、分析法、放縮法和歸納法四個角度對不等式的證明問題進行探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 不定式證明 方法探析
不等式證明是高中數學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在高考的數學試卷中,不等式的證明問題一般是壓軸題或者是壓軸題的一部分。要想掌握高中數學不等式的證明方法,需要長期堅持相關問題的練習,也需要一定的知識總結和方法歸納技巧。數學是練習思維的學科,是提升學生思維轉換能力的基礎學科,也是實用的學科,數學知識對于理工科的其他學科的學習都有幫助,只有學好數學,才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才能為以后的學習生活做好鋪墊。而關于不等式的證明問題,是鍛煉思維的問題,也是容易激發想象力和辯證思考能力的問題,所以,對于不等式的證明問題,我們應該加以重視,認真對待,經常進行練習和總結,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不等式證明方法。
一、比較法證明,直觀易解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就已經接觸到比較大小的問題了。關于比較法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對于比較法的思想,也很容易掌握。不過高中數學相對于小學數學來說,在比較大小的問題上難度有所加大,并且在比較類型上涉及更廣泛,不再只是簡單的數字之間的比較,而是轉化到代數式之間、函數之間的比較,有時候也牽涉圖形相關方面的比較。
比較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作差比較,一種是作商比較。作差比較是將不等式兩邊的代數式轉換到一邊,進行作差比較,設這個作差代數式為函數,并分析這個函數的大小,證明出其與0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證明的目的。作商比較法,是在知道不等式兩邊的代數式的正負后,將其作商轉換到一邊,通過與1相比較,得出這個問題的證明結果。
比如:作差比較法——要證明a>b,只要證明a-b>0。
例題總結:這兩題都是關于比較法在不等式中的應用解題。在例題1中,關于對數的問題,可以利用對數性質,也就是換底公式來達到目的。在例題2中,是比較法中的作商法,在高中數學關于代數式的相關證明過程中,因為沒有數字關系,所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解題時,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左右兩邊存在著一定的對稱性,又由于都是正數,所以可以想到將其作商,最后得出答案。
二、分析法證明,思路清晰
分析法類似于反證法,但是相比于反證法,它又是從證明要求的正面進行分析的,最后直接分析出結論的正確性。分析法,首先從要證明的不等式出發,為了尋找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條件而努力。為此,一步步往前追溯,可能是為了尋找符合題目的已知條件,也可能是為了符合一些定理,直到得到這兩個可能性中的一個即可。
例題總結:例題3從形式上觀察其規律,學生不能很容易地找到一些特點。再觀察,也沒有發現其與我們學習過的定理或者類似結論有什么牽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取分析法證明該例題。利用分析法證明不等式,需要有清晰的解題思路,不能思維混亂。要有嚴格的格式,一步步進行推理,直到得出題目中給出的證明結論(利用某些定理或者題目的已知條件得出)。
從該題目的解答過程可以看出,這是分析法與綜合法綜合運用的結果。在解答時,要注意格式的規范性,比如:分析法的書寫過程應該是:“欲證……需證……”綜合法的書寫過程是:“因為(∵)……所以(∴)……”在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運用時,不能弄混,要理清思路,從容應對。
三、放縮法證明,適當變換
放縮法是利用不等式的傳遞性,適當地放大或縮小,從而證明不等式的方法。它也是分析法的一種特殊情況,它根據的是不等式的傳遞性: a≤b,b≤c,則a≤c,只要證明大于或等于a的b小于或等于c就行了。
放縮法一般包括:縮小分母,擴大分子,分式值增大;縮小分子,擴大分母,分式值縮小;全量不少于部分;每一次縮小其和變小,但需大于所求;每一次擴大其和變大,但需小于所求,即不能放縮不夠或放縮過頭,同時放縮后便于求和。
四、歸納法證明,實用客觀
數學歸納法,先證明在起步的條件時首項成立,再證明通項也成立,以此類推,得出整體項都成立。數學歸納法是高中數學的常考知識點,對于學生的歸納分析和推理思考能力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注重數學歸納法的幾個重點,將其清晰而明確的教授給學生,使得學生能夠建立完整的知識框架,利用數學歸納法,巧解數學不等式的證明題目。
例題5: 觀察下面兩個數列,從第幾項起an始終小于bn?證明你的結論。
{an=n2}:1,4,9,16,25,36,49,64,81 …
{bn=2n}:2,4,8,16,32,64,128,256,512 …
解答:猜想: 從第5項起,an< bn,即n2<2n,n∈N+
(n≥5)。
(1)當 n=5時,有52<25,命題成立。
(2)假設當n=k(k≥5)時命題成立,
即k2<2k,
當 n=k+1時,因為
(k+1)2=k2+2k+1 所以,(k+1)2<2k+1. 即n=k+1時,命題成立。 由(1)(2)可知,n2<2 (n∈N+,n≥5). 例題總結:利用數學歸納法證明不等式的過程:首先取n為初始值時,命題成立。然后假設n=k(k>n)時命題也成立。利用這個條件,得出n=k+1時,命題也成立。當滿足了這兩個條件以后,證明命題對于題設所給條件成立。數學歸納法要求學生先猜想、后證明。在訓練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的一般方法,并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斷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 高中數學不等式,不是能被忽略的內容,也不是能被一筆帶過的知識點。對高中數學不等式的證明的學習,是比較漫長的過程,貫穿于高中的每個學期,也貫穿于每個章節的相關知識點中。在學習高中數學不等式時,我們要站在宏觀的角度,首先根據題目分析題眼,找出關鍵點和突破口,然后根據挖掘出的隱含條件,尋找對應的解題方法。有時候,解題方法不是唯一的,學生應該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或者自己最有把握的方法,最終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