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澤龍
〔關鍵詞〕 和諧互助;培養;師友;合作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8—0060—01
一、 科學搭配師友,引領師友互助
“和諧互助”教學模式的關鍵點是同桌兩人一師一友互相幫助,共同提高。那么搭配師友組既要關注兩人的學習程度,還要關注思想品質與個性特征。剛開始時面對優生怕被學困生“托后腿”,學困生在優生面前缺乏自信的問題,教師的引領尤為重要,要讓學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建立小組的目的就是讓大家相互幫助,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和諧互助既要體現在學習上,更要體現在思想品質、學習習慣以及與人合作共事能力上。鑒于此,我多次與多組師友單獨交流,進行思想指導,結合課堂及課后表現及時調整座位,特意安排幾組合作較為默契的小組在全班起帶動和輻射作用,效果日漸明顯。
二、注重課前預習,奠定合作基礎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講得多,而“和諧互助”模式卻為課堂帶來了活力。學生可以作為小老師指導學友學習,但在嘗試中會出現師友互助流于形式的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反思,我悟出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因為師友互助時要針對具體問題,而問題來源于扎實的預習過程,此學友不理解的地方彼學友理解了,一部分小學友解決不了的問題其他小學友可以解決,大家都有困難的問題老師能夠解決,如果在課堂上帶著問題去交流,大家都各取所需,那課堂就會產生靈動,就會有生命力,于是每節課前我都安排學生預習,歸納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難點、疑點,在課堂上逐一解決。幾周下來,小老師知道了如何檢查同伴的自學情況,學友也有許多問題要互相請教,互助有了“抓手”,課堂顯得充實多了。
三、降低目標要求,培養合作意識
一個班中,各組師友的程度有一定差異,個別小組基礎薄弱,問題稍難一點就無法下手了。因此教學時我先將問題簡單科學地分解為許多小問題,形成問題串降低目標要求,同時在課堂上給足時間開展交流與互助,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如在教學有理數加法時將同號兩數相加與異號兩數相加的內容分解為兩節課,分別探索和的符號及和與絕對值的關系,鼓勵他們先觀察、再交流互助,大膽總結法則,然后讓學友編題同伴回答,有意識地創造競爭氛圍,讓適應較快的小組多發表見解,教學效果很好。這使我明白了適當降低目標要求,有意識地培養合作意識,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師友組互助的積極性,讓師友互助真正發揮作用,產生正能量。
四、激發主體意識,教會合作技能
和諧互助教學策略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策略出現在學習活動之中,學生合作技能很重要。因此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并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教學去括號時,我在巡視過程中發現許多小老師在教學友時逐字逐句地給學友分析法則,分析得很認真,也很透徹,但一部分學友就是不理解,看似明白,應用起來問題百出。我意識到學友的主體意識沒有激發,師友互助缺乏互助技能。于是我打斷交流,教小老師先給學友安排任務:觀察課本中用火柴棒搭正方形的三個圖形,再讓他們從圖形出發寫出計算火柴棒的總數的代數式,然后觀察幾個式子的特征與關系,思考變化過程,并指點小老師要把如何引導學友自主探索作為主線,多傾聽學友的意見;學友遇到困難時要心平氣和,學會反思。結果沒用多少時間,大部分學友都掌握了法則,敘述雖不及教材中的準確,但理解應用已很到位。當然這些技能和品質,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練成的,要有意識地長期培養,潛移默化。這種長期培養,僅僅依靠課堂的訓練也是遠遠不夠的,應重視學生課后和諧互助教學策略的延伸。
五、注重教師自身參與,及時加以評價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師友互助時要積極參與,及時了解學生的困惑和疑問,及時給予幫助,并可以在參與中起示范作用,教給學生一些合作技巧,激勵他們積極討論、交流,提高合作效率。當然及時的鼓勵與肯定也尤為重要,教師對合作意識較強、技巧較成熟的小組及時鼓勵,肯定他們的進步,并讓進步快的學友真心地感謝小老師,小老師表揚小學友的點滴進步,另外還采用評選每節課的最佳師友組,建立優秀師友組的周評和月評制度,效果真的不錯。
“和諧互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學習方式,我們要不斷探索,長期實踐,培養師友合作意識與能力,充分發揮師友互助的優勢,打造高效課堂。
?笙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