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成軍 湯敬鵬
〔關鍵詞〕 數學教學;案例;評析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8—0092—02
復習課多以“題型+變式”的形式出現,能把復習課上得像新授課那樣“有創意、有發現、有歸納”的并不多見。筆者參加了一次培訓活動,活動期間,江蘇省張家港市的一位老師上了一節觀摩課,筆者深受啟發。下面,筆者對該節課的若干精彩片段進行簡要回顧與評析,與各位同行分享。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們有緣相聚,一起來復習“整式的運算”,這是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復習有新的領悟和啟發。
設計意圖:一方面讓學生認識教師并產生好感、好奇,從而對教師上的課充滿期待;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確復習課的目的、意義,從而自覺主動地學習本課。
點評:教師所承擔的不僅是傳授知識的任務,更應承擔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及文化修養培養的重任,數學教學亦應如此。執教者開場“子曰……”,不僅引導學生關注本課為復習課,復習課就應具有“溫故知新”的內涵,而且這個開場語也讓這堂課有了豐富的文化意味。
教學片段
1.題組練習,回顧知識要點。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并在小組內交流解題思路及用到的知識。
1.單項式-■的系數是 ,次數是 ;2.多項式x2-2x2y+24的次數是 ,其中最高次項的系數是 ;3.x3·(-x2)= ;4.x8÷(-x)4= ;5.(■)0×3-2;6.(x5)2= ;7.(-2x4y)3= ;8.(2m+1)(2m-1)= ;9.(2x+3y)2= ;10.(1-2a)2= 。
設計意圖:把基礎知識以題組的形式呈現,不僅能讓學生在實際練習中回顧知識要點,反饋學習情況,還能有效地避免純概念復習的空洞無趣。(1)第一第二題讓學生回顧單項式和多項式的系數和次數概念。學生易出錯的地方有兩處,一是誤把?仔當成字母;二是對24的認識,會誤判次數為4;第三第四題讓學生回顧同底數冪的乘除法法則,把(-x2)、(-x)4放一起讓學生辨析;第五第六第七題讓學生分別回顧零指數冪、負指數冪、冪的乘方、積的乘方法則;第八第九第十題讓學生回顧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2)實際上課時根據情況進行三次變式,一是把第四題變為x8÷x4·x2,這道題考查學生對乘除法順序的認識;二是把(2m+1)(2m-1)變為-(-2m-1)(2m-1),考查學生對平方差公式的認識和靈活應用。(3)在這個題組中,設置的是比較簡單又容易出錯的填空題,這樣一來能考查學生對易錯點的掌握與否,二來可以較快地完成基本知識的復習。
點評:正如執教者所想,復習課如果只停留在抽象、空洞的概念梳理,只停留在“咬文嚼字”的單調重復,學生對概念的復習與理解只能是“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復習課對概念的復習,必須落實在解題的過程中。因此,對題目的選擇必須精心。在此,執教者給我們帶來了啟發,本課的妙處,就在于對題目進行的題組化、變式性的處理。題目的變化始終圍繞本課的重點及學生的易錯點進行編制,起點不高,便于“溫故”,巧妙變化,利于“明辨”。
2 .由淺入深,提升思維能力。
例1 給出三個多項式A=x2+x+2,B=1+x,C=1-x;
(1)請你選擇其中兩個進行減法運算;
(2)分別比較A與B、A與C、B與C的大小;
(3)計算:B·C·(A-B);
(4)計算:3(22+1)(24+1)(28+1)…(264+1)+1。
設計意圖:通過給定三個多項式,從最簡單的問題出發,進行一連串“低起點、高落點”的變式,既整合了所學的知識,又降低了思維的起點,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1)通過第一題復習整式的加減運算,提醒學生在多項式代入運算時要加括號,否則容易出現錯誤;第二題教會學生用作差法比較兩個多項式的大小,同時滲透并應用了逆向變換、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第三題需要連續兩次使用平方式公式,既再次鞏固了平方差公式,又為第四問要連續使用平方差公式埋下伏筆;第四題由前面含有字母的代數式運算變成了純數字運算。如果直接運算,工作量太大,且容易出錯,故而這里考查學生構造平方差公式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本題,對本章的重點進行了有效復習。
點評:通過教師精心編制的題目,學生放開手腳,發散思維,思想的火花被瞬間點燃。對于問題1,學生更愿意多方嘗試,一個小組往往貢獻出多個答案,小組間互相競賽。對于問題4,學生們認真觀察式子的結構,在教師引導下積極思考,認真分析,課堂氣氛非?;钴S。
例2 給出四個整式:xy、x+y、x-y、x2+y2;
(1)已知x2+y2=2,xy=1,求(x+y)2、(x-y)2;
(2)已知x+y=3,xy=2,求x2+y2、(x-y)2;
(3)計算:■。
設計意圖:完全平方公式是整式乘法中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對公式往往不能靈活使用。本題通過給出四個整式,由淺入深,設置了三個不同梯度的問題。(1)第一題比較簡單,是讓學生進一步復習公式,夯實基礎,只需直接應用完全平方公式即可求解,滲透了整體思想;(2)第二題考查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能否靈活應用,求解本題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寫出完全平方公式(x+y)2=x2+y2+2xy,把已知條件代入,通過解方程求解x2+y2的值,滲透了方程思想;另一種是通過完全平方公式的變形得到x2+y2=(x+y)2-2xy,然后把已知條件代入求值;(3)第二題中求(x-y)2的值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完全平方公式展開,利用已求得x2+y2的值來求解;另一種是利用(x-y)2=(x+y)2-4xy,然后把已知條件代入求值即可求解。本題讓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4)第 三題和例2的第四題類似,也是由含有字母的代數式運算變成了純數字運算,如果直接運算,工作量太大且易出現錯誤,故這里也考查學生的建模能力。構造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數字構造,即■=■;另一種是巧用字母代替數構造,設2013=a,則■=■。本題充滿著探索性和創造性,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數學建模、字母代數的思想。
點評:長期以來,在一些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割裂數與式關系的現象,一些“結論式”的教學,往往就式論式,不講代數式運算的源,也不將代數式運算還原回數的運算。這樣,必然導致學生對代數式運算的來源認識不清,他們也不能將式的運算應用于數的運算之中。對此,執教者看得很透徹,在例2、例3題組中,執教者都加入了應用公式解決數字運算的問題,引導學生將式的運算回歸于數的運算之中,這有利于打破學生“式即為式,數即為數”的定勢思維,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式中有數,數中有式”辯證思維方法。
3.小結交流,歸納知識思想。
師:請同學們相互交流,本課復習了哪些知識?你原先哪些有疑惑的知識、思想,通過本課的復習得到了解決?
設計意圖:通過相互交流,不僅能把本章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形成網絡結構,也能讓學生發現自身的學習疑點、知識漏洞,培養學生反思的學習習慣。
點評:歸納交流是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回顧梳理學習過程,明白得失,才會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任何好課也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本課亦然。由于這是一堂示范課,課時的限制讓執教者不能盡情發揮,在題組的處理中,執教者不得不舍棄一些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在教學中也不得不將個別學生的思維火花進行冷卻處理。但是瑕不掩玉,這堂課仍然不失為一節不可多得的好課。
?笙 編輯:謝穎麗endprint
〔關鍵詞〕 數學教學;案例;評析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8—0092—02
復習課多以“題型+變式”的形式出現,能把復習課上得像新授課那樣“有創意、有發現、有歸納”的并不多見。筆者參加了一次培訓活動,活動期間,江蘇省張家港市的一位老師上了一節觀摩課,筆者深受啟發。下面,筆者對該節課的若干精彩片段進行簡要回顧與評析,與各位同行分享。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們有緣相聚,一起來復習“整式的運算”,這是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毕M瑢W們通過本課的復習有新的領悟和啟發。
設計意圖:一方面讓學生認識教師并產生好感、好奇,從而對教師上的課充滿期待;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確復習課的目的、意義,從而自覺主動地學習本課。
點評:教師所承擔的不僅是傳授知識的任務,更應承擔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及文化修養培養的重任,數學教學亦應如此。執教者開場“子曰……”,不僅引導學生關注本課為復習課,復習課就應具有“溫故知新”的內涵,而且這個開場語也讓這堂課有了豐富的文化意味。
教學片段
1.題組練習,回顧知識要點。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并在小組內交流解題思路及用到的知識。
1.單項式-■的系數是 ,次數是 ;2.多項式x2-2x2y+24的次數是 ,其中最高次項的系數是 ;3.x3·(-x2)= ;4.x8÷(-x)4= ;5.(■)0×3-2;6.(x5)2= ;7.(-2x4y)3= ;8.(2m+1)(2m-1)= ;9.(2x+3y)2= ;10.(1-2a)2= 。
設計意圖:把基礎知識以題組的形式呈現,不僅能讓學生在實際練習中回顧知識要點,反饋學習情況,還能有效地避免純概念復習的空洞無趣。(1)第一第二題讓學生回顧單項式和多項式的系數和次數概念。學生易出錯的地方有兩處,一是誤把?仔當成字母;二是對24的認識,會誤判次數為4;第三第四題讓學生回顧同底數冪的乘除法法則,把(-x2)、(-x)4放一起讓學生辨析;第五第六第七題讓學生分別回顧零指數冪、負指數冪、冪的乘方、積的乘方法則;第八第九第十題讓學生回顧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2)實際上課時根據情況進行三次變式,一是把第四題變為x8÷x4·x2,這道題考查學生對乘除法順序的認識;二是把(2m+1)(2m-1)變為-(-2m-1)(2m-1),考查學生對平方差公式的認識和靈活應用。(3)在這個題組中,設置的是比較簡單又容易出錯的填空題,這樣一來能考查學生對易錯點的掌握與否,二來可以較快地完成基本知識的復習。
點評:正如執教者所想,復習課如果只停留在抽象、空洞的概念梳理,只停留在“咬文嚼字”的單調重復,學生對概念的復習與理解只能是“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復習課對概念的復習,必須落實在解題的過程中。因此,對題目的選擇必須精心。在此,執教者給我們帶來了啟發,本課的妙處,就在于對題目進行的題組化、變式性的處理。題目的變化始終圍繞本課的重點及學生的易錯點進行編制,起點不高,便于“溫故”,巧妙變化,利于“明辨”。
2 .由淺入深,提升思維能力。
例1 給出三個多項式A=x2+x+2,B=1+x,C=1-x;
(1)請你選擇其中兩個進行減法運算;
(2)分別比較A與B、A與C、B與C的大小;
(3)計算:B·C·(A-B);
(4)計算:3(22+1)(24+1)(28+1)…(264+1)+1。
設計意圖:通過給定三個多項式,從最簡單的問題出發,進行一連串“低起點、高落點”的變式,既整合了所學的知識,又降低了思維的起點,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1)通過第一題復習整式的加減運算,提醒學生在多項式代入運算時要加括號,否則容易出現錯誤;第二題教會學生用作差法比較兩個多項式的大小,同時滲透并應用了逆向變換、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第三題需要連續兩次使用平方式公式,既再次鞏固了平方差公式,又為第四問要連續使用平方差公式埋下伏筆;第四題由前面含有字母的代數式運算變成了純數字運算。如果直接運算,工作量太大,且容易出錯,故而這里考查學生構造平方差公式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本題,對本章的重點進行了有效復習。
點評:通過教師精心編制的題目,學生放開手腳,發散思維,思想的火花被瞬間點燃。對于問題1,學生更愿意多方嘗試,一個小組往往貢獻出多個答案,小組間互相競賽。對于問題4,學生們認真觀察式子的結構,在教師引導下積極思考,認真分析,課堂氣氛非?;钴S。
例2 給出四個整式:xy、x+y、x-y、x2+y2;
(1)已知x2+y2=2,xy=1,求(x+y)2、(x-y)2;
(2)已知x+y=3,xy=2,求x2+y2、(x-y)2;
(3)計算:■。
設計意圖:完全平方公式是整式乘法中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對公式往往不能靈活使用。本題通過給出四個整式,由淺入深,設置了三個不同梯度的問題。(1)第一題比較簡單,是讓學生進一步復習公式,夯實基礎,只需直接應用完全平方公式即可求解,滲透了整體思想;(2)第二題考查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能否靈活應用,求解本題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寫出完全平方公式(x+y)2=x2+y2+2xy,把已知條件代入,通過解方程求解x2+y2的值,滲透了方程思想;另一種是通過完全平方公式的變形得到x2+y2=(x+y)2-2xy,然后把已知條件代入求值;(3)第二題中求(x-y)2的值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完全平方公式展開,利用已求得x2+y2的值來求解;另一種是利用(x-y)2=(x+y)2-4xy,然后把已知條件代入求值即可求解。本題讓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4)第 三題和例2的第四題類似,也是由含有字母的代數式運算變成了純數字運算,如果直接運算,工作量太大且易出現錯誤,故這里也考查學生的建模能力。構造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數字構造,即■=■;另一種是巧用字母代替數構造,設2013=a,則■=■。本題充滿著探索性和創造性,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數學建模、字母代數的思想。
點評:長期以來,在一些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割裂數與式關系的現象,一些“結論式”的教學,往往就式論式,不講代數式運算的源,也不將代數式運算還原回數的運算。這樣,必然導致學生對代數式運算的來源認識不清,他們也不能將式的運算應用于數的運算之中。對此,執教者看得很透徹,在例2、例3題組中,執教者都加入了應用公式解決數字運算的問題,引導學生將式的運算回歸于數的運算之中,這有利于打破學生“式即為式,數即為數”的定勢思維,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式中有數,數中有式”辯證思維方法。
3.小結交流,歸納知識思想。
師:請同學們相互交流,本課復習了哪些知識?你原先哪些有疑惑的知識、思想,通過本課的復習得到了解決?
設計意圖:通過相互交流,不僅能把本章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形成網絡結構,也能讓學生發現自身的學習疑點、知識漏洞,培養學生反思的學習習慣。
點評:歸納交流是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回顧梳理學習過程,明白得失,才會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任何好課也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本課亦然。由于這是一堂示范課,課時的限制讓執教者不能盡情發揮,在題組的處理中,執教者不得不舍棄一些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在教學中也不得不將個別學生的思維火花進行冷卻處理。但是瑕不掩玉,這堂課仍然不失為一節不可多得的好課。
?笙 編輯:謝穎麗endprint
〔關鍵詞〕 數學教學;案例;評析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8—0092—02
復習課多以“題型+變式”的形式出現,能把復習課上得像新授課那樣“有創意、有發現、有歸納”的并不多見。筆者參加了一次培訓活動,活動期間,江蘇省張家港市的一位老師上了一節觀摩課,筆者深受啟發。下面,筆者對該節課的若干精彩片段進行簡要回顧與評析,與各位同行分享。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們有緣相聚,一起來復習“整式的運算”,這是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復習有新的領悟和啟發。
設計意圖:一方面讓學生認識教師并產生好感、好奇,從而對教師上的課充滿期待;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確復習課的目的、意義,從而自覺主動地學習本課。
點評:教師所承擔的不僅是傳授知識的任務,更應承擔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及文化修養培養的重任,數學教學亦應如此。執教者開場“子曰……”,不僅引導學生關注本課為復習課,復習課就應具有“溫故知新”的內涵,而且這個開場語也讓這堂課有了豐富的文化意味。
教學片段
1.題組練習,回顧知識要點。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并在小組內交流解題思路及用到的知識。
1.單項式-■的系數是 ,次數是 ;2.多項式x2-2x2y+24的次數是 ,其中最高次項的系數是 ;3.x3·(-x2)= ;4.x8÷(-x)4= ;5.(■)0×3-2;6.(x5)2= ;7.(-2x4y)3= ;8.(2m+1)(2m-1)= ;9.(2x+3y)2= ;10.(1-2a)2= 。
設計意圖:把基礎知識以題組的形式呈現,不僅能讓學生在實際練習中回顧知識要點,反饋學習情況,還能有效地避免純概念復習的空洞無趣。(1)第一第二題讓學生回顧單項式和多項式的系數和次數概念。學生易出錯的地方有兩處,一是誤把?仔當成字母;二是對24的認識,會誤判次數為4;第三第四題讓學生回顧同底數冪的乘除法法則,把(-x2)、(-x)4放一起讓學生辨析;第五第六第七題讓學生分別回顧零指數冪、負指數冪、冪的乘方、積的乘方法則;第八第九第十題讓學生回顧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2)實際上課時根據情況進行三次變式,一是把第四題變為x8÷x4·x2,這道題考查學生對乘除法順序的認識;二是把(2m+1)(2m-1)變為-(-2m-1)(2m-1),考查學生對平方差公式的認識和靈活應用。(3)在這個題組中,設置的是比較簡單又容易出錯的填空題,這樣一來能考查學生對易錯點的掌握與否,二來可以較快地完成基本知識的復習。
點評:正如執教者所想,復習課如果只停留在抽象、空洞的概念梳理,只停留在“咬文嚼字”的單調重復,學生對概念的復習與理解只能是“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復習課對概念的復習,必須落實在解題的過程中。因此,對題目的選擇必須精心。在此,執教者給我們帶來了啟發,本課的妙處,就在于對題目進行的題組化、變式性的處理。題目的變化始終圍繞本課的重點及學生的易錯點進行編制,起點不高,便于“溫故”,巧妙變化,利于“明辨”。
2 .由淺入深,提升思維能力。
例1 給出三個多項式A=x2+x+2,B=1+x,C=1-x;
(1)請你選擇其中兩個進行減法運算;
(2)分別比較A與B、A與C、B與C的大小;
(3)計算:B·C·(A-B);
(4)計算:3(22+1)(24+1)(28+1)…(264+1)+1。
設計意圖:通過給定三個多項式,從最簡單的問題出發,進行一連串“低起點、高落點”的變式,既整合了所學的知識,又降低了思維的起點,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1)通過第一題復習整式的加減運算,提醒學生在多項式代入運算時要加括號,否則容易出現錯誤;第二題教會學生用作差法比較兩個多項式的大小,同時滲透并應用了逆向變換、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第三題需要連續兩次使用平方式公式,既再次鞏固了平方差公式,又為第四問要連續使用平方差公式埋下伏筆;第四題由前面含有字母的代數式運算變成了純數字運算。如果直接運算,工作量太大,且容易出錯,故而這里考查學生構造平方差公式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本題,對本章的重點進行了有效復習。
點評:通過教師精心編制的題目,學生放開手腳,發散思維,思想的火花被瞬間點燃。對于問題1,學生更愿意多方嘗試,一個小組往往貢獻出多個答案,小組間互相競賽。對于問題4,學生們認真觀察式子的結構,在教師引導下積極思考,認真分析,課堂氣氛非?;钴S。
例2 給出四個整式:xy、x+y、x-y、x2+y2;
(1)已知x2+y2=2,xy=1,求(x+y)2、(x-y)2;
(2)已知x+y=3,xy=2,求x2+y2、(x-y)2;
(3)計算:■。
設計意圖:完全平方公式是整式乘法中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對公式往往不能靈活使用。本題通過給出四個整式,由淺入深,設置了三個不同梯度的問題。(1)第一題比較簡單,是讓學生進一步復習公式,夯實基礎,只需直接應用完全平方公式即可求解,滲透了整體思想;(2)第二題考查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能否靈活應用,求解本題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寫出完全平方公式(x+y)2=x2+y2+2xy,把已知條件代入,通過解方程求解x2+y2的值,滲透了方程思想;另一種是通過完全平方公式的變形得到x2+y2=(x+y)2-2xy,然后把已知條件代入求值;(3)第二題中求(x-y)2的值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完全平方公式展開,利用已求得x2+y2的值來求解;另一種是利用(x-y)2=(x+y)2-4xy,然后把已知條件代入求值即可求解。本題讓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4)第 三題和例2的第四題類似,也是由含有字母的代數式運算變成了純數字運算,如果直接運算,工作量太大且易出現錯誤,故這里也考查學生的建模能力。構造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數字構造,即■=■;另一種是巧用字母代替數構造,設2013=a,則■=■。本題充滿著探索性和創造性,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數學建模、字母代數的思想。
點評:長期以來,在一些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割裂數與式關系的現象,一些“結論式”的教學,往往就式論式,不講代數式運算的源,也不將代數式運算還原回數的運算。這樣,必然導致學生對代數式運算的來源認識不清,他們也不能將式的運算應用于數的運算之中。對此,執教者看得很透徹,在例2、例3題組中,執教者都加入了應用公式解決數字運算的問題,引導學生將式的運算回歸于數的運算之中,這有利于打破學生“式即為式,數即為數”的定勢思維,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式中有數,數中有式”辯證思維方法。
3.小結交流,歸納知識思想。
師:請同學們相互交流,本課復習了哪些知識?你原先哪些有疑惑的知識、思想,通過本課的復習得到了解決?
設計意圖:通過相互交流,不僅能把本章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形成網絡結構,也能讓學生發現自身的學習疑點、知識漏洞,培養學生反思的學習習慣。
點評:歸納交流是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回顧梳理學習過程,明白得失,才會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任何好課也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本課亦然。由于這是一堂示范課,課時的限制讓執教者不能盡情發揮,在題組的處理中,執教者不得不舍棄一些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在教學中也不得不將個別學生的思維火花進行冷卻處理。但是瑕不掩玉,這堂課仍然不失為一節不可多得的好課。
?笙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