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忠躍
摘 要:農村小學的教師編制不夠合理,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因此,農村小學的教師編制情況應該引起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本文剖析了農村小學教師編制的問題,分析了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了應對問題的一些策略,希望能有助于規范農村小學的教師編制管理。
關鍵詞:農村小學 教師編制 問題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203-02
現在國際的競爭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在中國,農村學子占據了很大的比例,農民子女的教育問題成了最大的問題,社會各界都必須密切關注農村的教育現狀。目前農村小學不合理的教師編制嚴重制約著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因此,找出農村小學教師編制中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值得我們教育管理人員深入探討。
1 農村小學教師編制管理存在的問題
農村小學教師編制中普遍存在著教師編制不足,教師老齡化嚴重,學歷低難以提高等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幾點。
1.1 農村教師編制少,教學效率低
農村小學學校按標準配備老師23個學生配一個教師是不夠用的,有的偏遠的農村小學23個學生可能有3個年級,這樣1個老師基本要把3個年級的課都包了,這怎能提高教學質量?很多學校一個班級學生達不到23人,也必須配一位教師,所以一個班只能從早到晚都是一位教師包辦上課,所有的課程都是一個人完成,大大超出一個人的工作時間,影響了教師的備課與作業批改,教學的質量當然不會高。低年級段,應該按照班級與老師的比為1∶2,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高年級段隨著課程的增多,應該相應提高老師比例。
1.2 農村教師老齡化,師資不合理
農村小學的老師年齡普遍大,都面臨著退休,卻依然要在講臺上講課。有的老教師普通話很不標準,多用地方方言教學,學生如何能讀的準呢?有時農村小學也會分到幾個年輕的大學生,但是往往干一年兩年就通過各種渠道調到鎮中心或者城里,村小依然是年齡大的老教師留守。小學生正值“模仿”的年齡,老教師又怎能傳遞給孩子蓬勃的朝氣呢?這樣的師資配備不適合小學階段孩子的成長。
1.3 農村教師學歷低,培訓學習少
因為小學的教師年齡普遍大一些,所以學歷就不達標。按照教育廳的要求,小學教師大專學歷要達到78%以上,可是現在講臺上還站著很多民辦轉公辦的老師,他們沒有高學歷,只是憑借教學經驗站在講臺上傳授知識。這些老師只是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卻不能用最新的教學理念進行課程改革,況且平時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很少,一些新的教學理念根本滲透不到農村小學來。
2 農村小學教師編制存在問題的原因
農村小學編制不足,老齡化嚴重,學歷低的原因有很多,經過歸納整理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難留老師
農村小學辦學條件差,老師的工作環境不夠好,一些農村小學連老師的休息室都沒有,生活很艱苦。有的農村小學因為地區偏僻,基本的網絡信號和手機信號都覆蓋不到,年輕教師怎能安心在“與世隔絕的地方”當這個“孩子王”呢?另外年輕教師都愿意到城區買房子,結婚育子,所以就利用一切社會關系或者通過考試招聘進城。農村小學沒人愿意呆,所以編制就會有缺崗現象。網絡上披露的那些教育管理人員收錢簽單,一夜調走上百教師進城,不能單單看成是“貪污”和“亂用職權”的問題,應該好好反思并解決這種“不正常需要”的問題。
2.2 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影響質量
只要有老師愿意去農村小學,學校根本就沒有學科挑選的機會。無論什么專業,不管專業與學科是否對口,都會全盤接受,致使很多學科沒有專職老師。如音樂、美術、體育、科學這些學科幾乎都是語文和數學老師兼任,教學質量如何保證?英語屬于文化課,英語老師跨班級上課已不屬罕見,甚至臨近的學校會共用一個英語老師,排好值日,每個學校上幾節課。老師的奔波辛苦不說,學生學習的內容不能及時鞏固,學習幾乎沒有效果。
2.3 教師流動缺乏合理性,兩極分化
教師分流不合理,人事管理不規范,導致學校教師緊缺和閑置現象兩極分化。偏遠鄉鎮農村小學留不住老師,雖然按照學生數配備老師,但是一兩個人管全校教學的現象是不合適的。在崗的老師留不住,新分配的老師不愿去,人員緊張是不可避免的。另外一些靠近鄉鎮縣城的農村小學,學生多數都轉到了城區就學,生源逐漸減少,但是老師調動進城的可能性比較小,這樣教職工閑置現象比較普遍。教育管理部門如果不能相應調配,這種緊缺和閑置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
3 農村小學教師編制管理的應用對策
3.1 努力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重視教育投入
教育管理部門應該重視農村小學的硬件建設。校舍的改造,教學設施的增添,只有建設成花園般的學校,才能培育出“花朵”般的孩子。隨著進城務工者越來越多,廣西宜州福龍瑤族各小學的“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288個自然屯僅有16所中小學,學生上學路途遙遠,學校內最好能夠有學生的宿舍、食堂,以供學生食宿。后勤保障工作要做好,這一系列的投入應該循序漸進地進行。
3.2 合理配置城鄉教師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建立合理有序的城鄉交流機制,均衡教育資源,才可以提高農村小學教學的質量。城鄉教師之間要進行合理有序的交流互動,實施“送教下鄉,互通有無”的教育均衡策略。城鎮教師要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帶到農村小學去,積極引導農村小學老師轉變觀念,改進課堂教育的方式方法。農村教師也可以到城鎮小學去交流,實地考察學習并進行實踐驗證,并帶回農村小學中繼續改進,形成一套符合農村小學實際的教學模式。
教育管理部門在調配教師的時候,最好能夠“按需分配”,根據各學校的實際學科需要統一招聘專業對口的學科老師,以保證農村小學也能配備音、體、美專職教師。一些學校的富余人員也可以作為交流的對象,到農村小學去支教,幫助農村小學提高教學質量。
3.3 不斷規范教師管理機制,優化教師隊伍
建立合理的激勵制度,調動老師的積極性是農村小學留住老師的關鍵。針對農村小學的現狀,應該從多方面優待農村小學教師。根據不同年齡教師的需要對農村小學的老師都要進行傾斜。如職稱評聘的傾斜,教育管理部門應該對加大農村小學的名額比例,吸引老師去農村小學任教。參加城鄉交流的老師要給予相應的獎勵,樹立榜樣,從師德的角度激勵老師的工作熱情。讓老師甘心情愿的呆在農村,為農村小學的教育事業發揮力量。
3.4 不斷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減小收入差距
農村小學老師不安心工作說到底還是待遇不高。農村小學工作條件艱苦是客觀存在的,所以需要從物質上給予補貼。老師也是煙火中人,也要養家,如果能夠提高農村小學老師的待遇,最起碼能夠和城鎮老師“同工同酬”,村小的老師們熱情還是很高的。住房較差,可以給住房補貼;交通不便,可以發交通補貼;對老教師更要體貼關愛。讓農村教師都能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農村小學的老師就會甘心情愿奉獻一生。
4 結語
隨著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壓在農村老師的肩上。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基礎階段,生活上、學習上、思想上都會遇到許多困惑,需要老師多觀察、多開導,使之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如果老師編制太少,無暇顧及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管理部門應該合理編制,均衡發展,適當與城里教師交流,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在解除制約農村教育因素的同時,不斷提高農村教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韓小雨,龐麗娟,謝云麗.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和編制管理制度研究——基于全國及部分省區現行相關政策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0(8):15-19.
[2] 李宜江.農村教師編制動態管理有效路徑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3(6):32-35.
[3] 肖軍虎,劉小平.農村學校“超編”缺教師的問題分析——以山西省為例[C]//201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