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解清
摘 要: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如果把學生的大腦比作平靜的湖水,那么教師富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課堂提問就像擲入水中的一顆石子,瞬時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啟迪學生的心扉,開拓學生的思維。提問不僅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在語文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教師滿堂提問,學生無心作答、不予理睬的現象,這樣的提問是失敗的。
關鍵詞:課堂提問;原則;作用;技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與思考源于疑問,所以提出問題自然成為教學活動的起點。雖然提問教學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在新課改的今天,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仍是師生之間交流探討的主要方式。
一、課堂提問的原則
提問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它講究一定的原則。第一,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并不是直接把現成的真理告訴學生,而是通過問答甚至辯論的方式來推敲獲得真知。從表面上看,教師是問題的發起者,但實質上,這一活動的主體是學生。第二,以教材為依據。科學的提問是緊緊依據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本身,有所發散的。第三,循序漸進。設置問題應遵循從簡到繁、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順序逐級深入,層層遞進,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課堂提問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課堂提問實質上就是師生的思想交流,是對教材知識的深化認識。了解提問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優化課堂提問。
1.督促作用
課堂提問就像是口頭測驗,具有即時、高效的特點,能夠檢測學生對當堂知識的掌握情況,能夠督促他們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而且提問是在全班面前提問,初中學生的好勝心強,為了能夠準確回答問題會認真聽課,從而起到經常性的督促作用。
2.反饋作用
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及時獲得較為準確可靠的教學反饋信息,從而相應地調節教學活動設置。
3.鞏固作用
課堂提問是現學現問,而且提問的內容是針對教材的要點和難點進行的,其導向作用將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內容,從而可提高記憶效率,對所學知識起到鞏固和強化的作用。
三、語文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
關于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學記》中就有這樣的論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待問者反此?!庇纱丝磥?,科學的提問才能夠發揮其應有的效果,相反,如果提問不當必會適得其反。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方法供大家參考。
1.抓住合適的時機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憤”和“悱”就是老師提問的契機。問題只有在關鍵時候提出,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才能有效地激活課堂氣氛。以《孔乙己》一文為例,我在授課時,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問題看似簡單,但是它的作用卻十分重大,它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研讀課文,如果上來就讓學生直接讀課文,那么他們的閱讀興趣就不高,也不能抓住閱讀重點。接著再順勢引導學生探究孔乙己為什么沒有名字,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由此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2.提問要循序漸進
提問應是系統的、綜合的、有步驟的層層推進,因而教師要能夠規劃好課堂中每個問題的層次與順序。以敘事課文為例,可以按照以下幾個層次布置問題:事情因何而起→事情發展的脈絡是什么→事情發展到最后為何產生如此結局,當然,這只是提問的思路,具體實施起來需要許多小問題的鋪墊、充實,比如,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什么,導火線是什么,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有沒有貫穿全文的主線等等。因而語文課堂提問是一個邏輯性很強的藝術,環環相扣又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才能逐漸發掘出學生的潛能,開發他們的智慧。
3.問題要有創新性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常常會發現一些課文的藝術“空白點”,即作者略寫或沒有寫到的內容,如果利用這些“空白點”,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創新,對作者沒有寫到的外貌、神態、語言等進行細致的描繪、充實,讓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的潛臺詞、言外之意進行補充,就能使學生頭腦中產生新的形象,以想象的激活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長衫哪兒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離開咸亨酒店后命運如何?這樣的問題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還能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問題要有探究性
素質教育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這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思想的體現。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只有讓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通過探究去獲得教學知識,才能徹底改變學生完全被動的學習狀態。在設計問題時,問題情境不能離開學生的生活太遠,而且要和學生學過的知識有某方面的聯系。例如,在講《端午節》一課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我們這一帶的端午日有一些什么習俗?課文中提到的端午習俗有哪些是與我們不同的?這樣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自己思考,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有更加豐富的認識。
(作者單位 江西省余干縣烏泥初級中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