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壯麗
摘 要 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新課程標準下中學歷史教學的中心任務。課堂教學中,通過挖掘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橫向聯系,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事件;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活動。歷史比較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常用手段;要重視歷史思維方法的指導。
關鍵詞 思維能力培養 教學手段 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Cultivation of High School History Thinking Ability
YE Zhuangli
(Fujian Quanzhou No.5 Middle School, Quanzhou, Fujian 362000)
Abstract The history thinking ability is the core of historical subject ability, an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s the central task of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ing knowledge, training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Through horizontal linkages, guides the student to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events; The creation of problem situation, guides the student to begin thinking activity. The common use of the historical comparison method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thinking method.
Key words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teaching means, method guidance
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學生學習歷史,不僅是要獲得歷史知識,學會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通過學史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學會用歷史的視野來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高考《考試說明》中對歷史學科能力的要求,也滲透著對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因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新課程標準下中學歷史教學的中心任務。本文以岳麓版歷史必修二為例,談談高中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1 挖掘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歷史事件雖然紛繁復雜,但彼此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相互聯系的。歷史思維就其實質而言,是客觀地反映歷史的發展。教學中,必須注意挖掘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明確這一事件或現象產生、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如,關于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現象,其開始、發展、形成、加快的進程,就經歷了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兩次工業革命、9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發展變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15世紀末16世紀初,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初步形成了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廣闊的世界市場;17、18世紀,歐洲的殖民和海外貿易活動推動了世界市場的進一步擴展,北美洲、大洋洲都卷入了世界市場;18世紀中期、19世紀70年代分別開始的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國際貿易規模發生巨大變化;資本輸出規模不斷擴大;歐美工業國加緊對外擴張,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關貿總協定的成立,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技的迅速發展、新型的交通工具、信息技術的興起、兩極格局的瓦解使經濟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總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通過揭示知識間的前后聯系,引導學生深層次地分析歷史現象,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探究歷史發展的規律,提高思維的深度。
2 加強橫向聯系,全面地、客觀地認識和考察歷史問題
即把同一時期發生的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歷史現象聯系在一起,加以分析,揭示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如第二單元“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反映了使近代中國經濟、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世界形勢。隨著15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歐洲國家開始了殖民擴張活動,給歐洲經濟帶去了大量資金和原料,促使西歐經濟產生重大變革。18世紀,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展,大西洋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不僅給英國帶來巨額財富,而且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英國的制造業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迅速發展。英國率先開始了技術革新和產業重組,工業革命由此展開,機器創造出的工業文明挾列強堅船利炮向世界各地擴散。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傳統的小農經濟開始衰敗、解體,近代民族工業興起,洋務工業的興辦,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生、艱難發展,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開始走向近代化。同時,隨著國門的打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匯撲面而來,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沖擊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人們的衣食住行和社會習俗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推動了中國社會生活的近代化。
中國近代史上的許多重大歷史問題,只有從世界史的角度來分析考察,才能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
3 歷史比較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常用手段
歷史比較法是確定歷史現象異同關系,進而發現其本質,探索其規律的思維過程。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比較,可以幫助學生從眾多的歷史現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共同本質的現象中找出他們各自特征,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
如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異同:相同:(1)目的都是為了鞏固政權及探索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途徑;(2)內容都涉及農業、工業、商業和分配;(3)結果都鞏固了政權。不同:(1)特點:前者是以單純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帶有軍事色彩,具有強制性,排斥市場和商品的貨幣關系;后者是利用市場和商品的貨幣關系,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依靠經濟手段管理經濟。(2)方式:前者是直接過渡,后者是逐漸過渡;(3)結果:前者嚴重損害農民利益,引起新的政治危機;后者受到廣大工人農民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通過對比,認識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超越了生產力水平,新經濟政策適應了生產力水平,它們阻礙或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從而得出“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結論。
通過對比性質相同或相近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些事件發生的背景、經過或內容等方面的理解,找出一些歷史的規律,有助于思維能力的提高。
4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活動
思維活動通常由疑問而產生,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問時,才能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中學歷史教學中,巧設疑問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善于將學生學習的疑惑點、教材的重點、難點設計成教學問題,啟發學生正確地思維、分析,于設疑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第15課《大蕭條和羅斯福新政》。設計以下幾個問題:(1)1929年經濟危機前產品嚴重過剩、生產難以維持的原因是什么?(2)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為什么遲遲得不到解決?對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構成怎樣的威脅?(3)羅斯福新政措施核心內容是什么?它們是怎樣來促進生產恢復、社會矛盾緩和的?(4)這些措施是在什么前提下推行的?具有什么特點?(5)羅斯福新政對美國、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如何辯證看待羅斯福新政?
通過這一組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圍繞“羅斯福新政”這一個中心閱讀課文,積極思維。教學過程是在激疑、質疑、釋疑中進行,展示了思維的層次性、綜合性、概括性,幫助學生對歷史的感知上升為理性認識,揭示歷史的本質,從而達到從更高層次上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目的。
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應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設計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問題,此外,啟發思維的難度要適中、量度要適宜,要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思維,適時適度地指揮學生的思維活動。
5 重視歷史思維方法的指導,提高思維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最重要的莫過于教會學生學會思維,也就是說將如何思維的方法教給學生。只有讓學生掌握歷史學科的思維方法,且有意識地將這些方法運用到歷史思維活動中,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其歷史思維品質。因而,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將歷史思維的一些具體方法,如分析法、綜合法、比較法、歸納法、概括法等,結合具體的歷史知識教給學生,讓學生逐漸學會對歷史事件進行思考。
比如,關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為什么它是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它對世界經濟有何影響?這就必須從體系確立的背景、內容入手做全面的分析:二戰后期,有識之士總結1929年世界經濟混亂使經濟危機加深、德意日法西斯發動戰爭的教訓;二戰打破了舊有的世界經濟體系,沖擊了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美國經濟實力大大膨脹。因此,體系確立的目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機制,以穩定世界經濟秩序,防止戰爭悲劇重演;確立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霸主地位;促進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正式成立,布雷頓體系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穩定國際匯率,因此它規定:成員國實行固定匯率制,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基本固定;美元與黃金的比價固定;同時還規定兩個組織根據認繳資金的數額決定投票權的多少。這樣,就有兩個結果:(1)美元取得高于其他國家貨幣的地位;美國認繳資金最多,因而掌握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投票權。從而確立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霸主地位;(2)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世界金融貨幣體系,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銀行的宗旨是提供貸款,也促進了成員國經濟的恢復發展。
總之,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都有前因后果。背景決定內容或措施,而內容決定結果和影響,它們之間有很強的內在邏輯關系。通過這一步步的分析,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個完整的歷史概念,而且也給學生提供了歷史思維的過程,使學生逐步掌握分析歷史事件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與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