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人民幣國際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新業務新機遇,分析了商業銀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背景和現狀,闡述了隨著人民幣跨境使用的不斷擴大,商業銀行應如何緊跟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抓住機遇,進一步根據政策以及經濟環境和客戶需求的變化,創新產品,采取適宜的業務模式,發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設想及展望。
【關鍵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 現狀 展望
商業銀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產生的新興業務領域,自2009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啟動,人民幣國際化正式起航,歷經四年多的時間,人民幣跨境使用迅猛發展,商業銀行的相關業務也隨之不斷擴大,成為銀行新的業務增長點,商業銀行既是受益者,也是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人民幣在逐步由結算貨幣發展為投資貨幣進而成為儲備貨幣的國際化道路中,跨境貿易結算是首先邁出的一步。目前人民幣的使用已由經常項目擴大到資本項目,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占比不斷上升,并將逐步向金融市場領域拓展。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依然占據重要的基礎性位置,人民幣只有在國際貿易結算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為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長遠目標奠定基礎。商業銀行作為提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服務的金融機構,必須抓住時機,緊跟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在政策的引領下做好產品創新,提高服務質量,發展相關業務。
一、商業銀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的背景
商業銀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是在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下產生的。
一是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的跨境使用要從周邊化、區域化發展到全球化,人民幣在貨幣職能上要從結算貨幣、投資貨幣發展到儲備貨幣。也就是首先逐步增加人民幣在全球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份額;進而逐步成為主要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主要投資幣種;最后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自2009年至今,經過四年多的努力,人民幣國際化正在穩步前行。中國人民銀行大力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助推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人民幣離岸中心正在逐步形成,除香港擁有明顯的先發優勢和政策優勢外,倫敦、巴黎、新加坡、臺灣、上海等地也紛紛加入這一行列。國際清算銀行2013年9月6日發布報告顯示,人民幣首次成為全球十大外匯交易貨幣,位列第九,顯示出人民幣國際地位的上升。
二是人民銀行作為我國的中央銀行,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各項政策,為拓寬人民幣跨境流動渠道、推動實現人民幣跨境良性循環、促進境內外人民幣市場協調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人民幣跨境使用制度堅持市場化管理原則,采取事后監管方式,借助現行監管措施,便利市場主體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交易。
為提供人民幣流動性,人民銀行陸續與他國央行簽訂或續簽人民幣互換協議。目前我國已與23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互換協議,互換協議有助于確保人民幣結算和清算的流動性準備充裕、交易順暢。
三是商業銀行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金融媒介,商業銀行為企業提供具體的金融服務,是各項政策的執行者,商業銀行的在人民幣的跨境使用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也由此尋找到了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新的巨大的市場機會,各種跨境人民幣業務蓬勃發展。隨著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的漸次提升,跨境人民幣業務已逐漸涵蓋傳統銀行產品、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及衍生品市場等多個領域。由于跨境貿易結算仍然是未來一定時期跨境人民幣基礎性業務,也是海外人民幣資金沉淀的主要來源,因此商業銀行緊抓此項業務,以此為龍頭,積累客戶資源,增加企業對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認同,將跨境人民幣業務做大做強。
二、商業銀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現狀
第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人民幣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而具體的結算業務需要通過商業銀行辦理,商業銀行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市場空間巨大。
自2009年7月國務院正式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至2013年3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已經擴大至全國所有從事經常項目結算的企業。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成為人民幣跨境使用的主體部分,取得了良好發展勢頭。2011年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占同期海關貨物進出口總額的6.6%,2012年上升至8.4%,2013年前三季度達到10.9%。而這些結算業務為商業銀行帶來了商機,為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商業銀行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在全國各地逐步展開,業務迅猛發展,成為各家銀行爭相發展的新興業務領域。面對快速增長的業務量和不可估量的市場前景,各行加大投入,加強考核激勵機制,力爭在新業務中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先機。
第二,在人民幣走向世界的進程中,打通人民幣結算和清算的通道是實現人民幣跨境使用的必要前提,而商業銀行必然承擔起此項任務的具體實施。
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培育了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結算和清算的需求,直接帶動了商業銀行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人民幣跨境結算采取了清算行和代理行模式,商業銀行為金融同業提供人民幣賬戶、人民幣購售、資金理財、同業融資等系列服務,角色從外幣清算的需求方轉換為人民幣清算的供給方。角色的轉變,促使商業銀行完善產品設計,轉變服務理念。在產品設計上符合金融同業的業務需求,在服務上貼合金融同業的個性化需求。
第三,商業銀行根據政策規定和市場變化,通過產品創新增強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結算的意愿,增加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量。
試點初期,人民幣在境外接受程度比較低,很多國家和地區不能使用人民幣結算。于是有的銀行創新推出了雙幣匯款類的產品,在不改變客戶原有貿易和結算幣種的情況下,客戶以人民幣匯出款項,在境外轉換貨幣,最終以外幣形式支付給收款人。由于境外購匯價格低于境內,企業樂于接受,在一段時間內增加了跨境人民幣結算量。但這類產品并沒有真正實現人民幣對境外客戶的支付結算,人民銀行出臺政策對這種結算產品進行了矯正后,商業銀行轉向推廣人民幣信用證業務,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由于人民幣遠期信用證暫不納入現行外債管理,在銀行短期外債指標緊張的情況下,進口客戶申請開立遠期人民幣信用證,可以延長付匯期限,滿足遠期結算的需求。而由于信用證項下銀行承擔了第一付款責任,境外出口客戶能夠利用信用證在離岸市場獲得融資便利,因此也易于得到出口客戶的接受,促進雙方交易的達成。在跨境人民幣結算方式中,信用證占比高于信用證在外匯結算中的占比,在業務發展早期甚至高達30%。
三、商業銀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展望
在今后的跨境人民幣業務中,商業銀行應依托在資金、網絡、結算、人員等方面所具有的人民幣業務先天優勢,積極跟隨人民幣國際化步伐,進一步發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
(一)根據跨境人民幣政策以及經濟環境和客戶需求的變化,繼續加強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增強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能力
人民銀行對于跨境人民幣業務不斷推出新的政策,簡化流程、完善制度,一系列制度設計中始終貫徹著“本幣優先”的理念,對跨境人民幣結算的管理弱化“管理”特征,突出市場化原則和本幣結算便利化原則,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同時,給銀行貿易金融產品帶來了發展機遇。2013年人民銀行進一步簡化了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流程。境內銀行可在“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業務”、“盡職審查”三原則的基礎上,憑企業提交的業務憑證或《跨境人民幣結算收/付款說明》,直接辦理跨境結算。企業經常項下人民幣結算資金需要自動入賬的,境內銀行可先為其辦理入賬,再進行相關貿易真實性審核。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企業重點監管名單內的企業需嚴格進行業務真實性審核。鼓勵境內銀行開展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業務,境內銀行可開展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業務。
對于普通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商業銀行應提高業務承辦的質量和效率,優化系統網絡,使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更加便利快捷。而對于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業務,各家銀行則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企業在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進行跨境貿易時,不僅需要簡單的結算業務,更有貿易融資的需求。各銀行以往在外幣貿易融資方面都有成熟的產品和豐富的經驗,可以根據市場條件及客戶需求,在人民幣貿易融資方面充分利用人民銀行給予的寬松政策進行產品創新。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對于各家銀行都是新生的業務領域,誰對政策的理解準確,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快,產品研發的能力強,能夠設計出適應客戶需求的產品,誰就能獲得先機,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隨著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中使用的日益增長,人民幣貿易融資的市場需求量將是巨大的。
(二)利用海外機構平臺,聯合境外合作伙伴共同拓展業務資源,發展跨境人民幣聯動產品
隨著人民幣跨境使用的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逐步成長起來,目前香港市場已經較為成熟,離岸人民幣市場為跨境人民幣聯動產品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目前我國境內的大型商業銀行紛紛邁向國際化經營的發展道路,在境外廣設分支機構,而香港往往是首先之地,多家銀行在香港建立有分支機構,并經營多年,經歷了人民幣國際化起步至今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的全過程。無論是離岸市場人民幣清算網絡建設、離岸人民幣定價機制還是離岸人民幣產品先行先試,中資商業銀行都發揮了重要的主導作用,為其將境內人民幣資金優勢延伸至境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外資銀行利用在離岸市場的清算網絡和產品渠道優勢,大力拓展在中國境內的人民幣業務。中資商業銀行可以充分利用海外機構平臺,聯合境外外資銀行共同拓展業務資源,發展跨境人民幣聯動產品,為企業提供更好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及貿易融資服務。
由于境內在岸市場與境外離岸市場的人民幣監管政策不同,市場供求關系以及價格形成機制等方面存在差異,兩個市場上的人民幣利率及匯率價格不同,境內商業銀行可以利用機構和網絡優勢,通過跨境人民幣聯動產品為客戶的跨境貿易結算提供更加優惠的資金和匯率價格,為企業節約財務成本,獲得收益。當境外人民幣資金充足,價格低于境內市場時,選擇在境外融資對企業更加有利。而當境內人民幣流動性趨緊,融資困難時,通過聯動業務,可以部分彌補客戶的貿易融資需求。
(三)經過以往四年的發展,各商業銀行在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系統建設、制度規范、人員培訓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使業務初具規模并有序進行,積累了一定的操作和風險管理經驗
但隨著人民幣跨境使用范圍不斷擴大、規模不斷提升,商業銀行的境內外機構都面對著境外企業客戶和同業客戶、境外行業、境外國家及地區的風險識別和風險管理問題。商業銀行海外機構受網點布局、人員配置、經營時間等客觀因素影響,在風險識別和評估方面存在不足。因而在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新環境下,各商業銀行需探索行之有效的風險識別和風險管理方法,完善跨境業務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管理工具,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滿足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需求。
參考文獻
[1]萬荃.橫向鋪開縱向深入人民幣“走出去”展現新圖譜[N].金融時報2013-12-20.
[2]劉陽.人民幣跨境使用與銀行國際化[J].中國金融2013年第05期.
[3]張建華.探究跨境人民幣產品發展的原動力[J].中國外匯2013年第24期.
作者簡介:孟瑩(1975-),女,漢族,天津市人,現就職于中國建設銀行天津市分行,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