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娟
摘要:
分析我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階段課程設計現狀的基礎上,指出民辦高校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課程設置缺乏特色、內容重復,學科交叉嚴重、課程設置缺乏邏輯性、輕基礎理論,重專業應用、輕實踐,重理論、選修課陳舊,且所占比例小,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對策:明確目標,突出專業特色和地方特色;加強基礎理論課程,避免重復內容;增加技能課程,強化專業實習;課程深度循序漸進,專業性逐步加強;革新選修課,增加比例。
關鍵詞:民辦高校;旅游管理;課程體系
近年來旅游行業每年直接就業幾十萬人,可絕大多數都是非專業人士,而進入旅游業工作的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只占總量的30%左右,旅游業急需大量專業旅游人才,盡快緩解旅游人才市場的供需矛盾。就其原因主要是旅游行業要求的人才實屬復合型人才,而高等旅游院校培養的學生在質量方面與旅游企業的人才需求相脫軌,脫軌的主要原因出自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方面。
一、旅游管理專業本科階段課程設計現狀
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對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的培養目標進行了定位[1]。在此規定中,培養目標規定為培養具有管理、經濟、民俗文化、法律和旅游專業知識,能在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企業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和具備進一步從事旅游教學、科研潛力的研究型人才。主干學科規定為工商管理,主干課程規定為: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旅游學概論、旅游經濟學、旅游資源與開發、飯店管理原理。
參照上述規定,參考國內有關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計,大體可將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現狀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公共基礎課:政治類(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等)、體育、公共外語、經濟數學、法律基礎、計算機基礎。
2.專業基礎課:管理學類課程主要包括管理學原理、市場營銷管理、戰略管理、組織行為學或管理心理學、會計學、財務管理等;經濟學類課程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旅游學類課程主要包括旅游學概論、旅游經濟學、旅游地理學、旅游文化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美學等、旅游公共關系、旅游法學、旅游資源學、旅游外語、旅游統計學等。
3.專業課:飯店管理類課程主要包括飯店管理概論、飯店市場營銷、前廳與客房管理、餐飲管理、酒店管理信息系統、酒店工程與設備管理、食品營養與衛生、酒水知識、康樂管理等;旅行社管理類課程主要包括旅行社經營管理、旅游線路設計與開發、導游業務、導游管理;旅游景點管理課程主要涉及旅游資源與開發、旅游規劃、旅游景點管理等。
4.專業技能課:主要包括客房服務技術、餐廳服務技術、調酒技巧、溝通技巧、旅游攝影、文物欣賞、模擬導游等。
5.專業選修課:主要包括中國旅游史、客源國概況、中外民俗、旅游應用文寫作、旅游電子商務、旅游信息系統、旅游交通管理、旅游商品開發設計、旅游環境學、生態旅游學、禮貌禮儀等、旅游社會學、飯店設備管理、旅游行政管理、旅游安全管理等。
6.選修課:主要包括資產評估、營銷策劃、國際貿易、財政與稅收、社會學、美學、民俗學、建筑藝術等等、旅游人類學、文化學。
7.實習與畢業:主要包括飯店實習、旅行社實習、景點認知實習、景區實習、社會考察、畢業論文等。
二、民辦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現存問題
(一)課程設置缺乏特色
該問題是由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引起的。在眾多的開設旅游管理的高校中,民辦高校普遍還沒有找對自身的定位,不是有針對性地根據旅游市場人才需求為依據培養有用之人才,大多數只是簡單地在效仿一些公辦院校和名牌高校對旅游管理專業進行課程設計,課程設置及其不具備獨特之處。
(二)內容重復,學科交叉嚴重
一方面,旅游學科課程體系中不同層次課程重復設置的現象比較普遍[2]。比如:在學科專業必修課中,旅游學類中又涉及到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地理學、文化學、美學、法學等若干一級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呈現“大而全”的特點,像旅游經濟學與微觀和宏觀經濟學;另一方面,學科專業各方向內部及各方向之間課程重復設置,如飯店管理與飯店餐飲、客房管理,旅游規劃與旅游資源開發等。
(三)課程設置缺乏邏輯性
先修課和后續課順序的顛倒,邏輯性不強,不僅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也使教學體系本身散失了應有的科學性、合理性和系統性。充分證實該校完全忽略了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邏輯性,課程設置先后順序混亂至極。
(四)輕基礎理論,重專業應用
在旅游管理高等教育方面必須承認的客觀現實是,學科基礎課中管理類和經濟類的課程都已經相當成熟,但旅游類的主干課成熟時間相對較短,其性質基本屬于旅游學與相關學科交叉形成的應用型學科。
(五)輕實踐,重理論
理論課程設置比重較大,而專業教師又多重理論,再加上缺少社會學習和實踐鍛煉及與國內外同行交流的機會,教學從“理論”到“理論”。對當今國內外旅游管理的新方法、新問題、新趨勢知之不多,以至教學時不能夠結合實踐。雖然有專業實習的安排,但因內容單調時間過于集中,與理論教學不能同步協調。
(六)選修課陳舊,且所占比例小
選修課是對專業基礎課的有益補充,目的在于對學生理論知識進行適當的拓展。恰當的選修課設置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對于旅游管理專業更為重要,可選修課并未引起民辦高校管理層面的足夠重視。一方面,設置的科目少,在總學時中所占比例小;另一方面,課程過于陳舊,缺乏創新,無法滿足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需求,吸引力小。
三、民辦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優化
(一)明確目標,突出專業特色和地方特色
培養目標決定著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決定著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模式。21世紀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堅持綜合素質、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辯證統一的原則,面向旅游宏觀管理部門、旅游企事業單位,培養基礎知識較為扎實,操作能力較強,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服務意識的中高級應用性人才。專業課程既要體現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又要體現專業自身的特點和辦學特色。與此同時,針對旅游業的地域性特征,各高校可以針對地方實際或學生就業的領域,開設適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課程,使學生畢業之后能以最短的時間適應工作崗位。
(二)加強基礎理論課程,避免重復內容
重視理論基礎學習,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以保證其畢業后的發展后勁。旅游專業作為管理學門類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級學科,首先應保證工商管理方面的核心課程如管理學、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而經濟學作為管理學的基礎,則同樣應引起重視,如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對于旅游類基礎課,鑒于其尚不成熟,應主要采用回歸策略,重點介紹與其交叉的基本原理,如歷史文化名城側重介紹中國歷史淵源,旅游地理側重介紹地理學引論等[3]。
(三)增加技能課程,強化專業實習
在強調旅游本科教育應加強基礎理論與專業理論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加強行業基本技能訓練,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崗位要求。民辦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往往很少安排,且安排得較為分散或者時間較短,影響技能訓練的效果。因此,旅游本科院校首先應加強實驗室建設,如建立中西餐飲實驗室、食品營養實驗室、酒店客房管理實驗室、導游模擬實驗室等,為學生提供校內的基本技能訓練場所。此外,旅游院校還應注重與旅游企業保持穩定和緊密的聯系,建立自己的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及管理能力的培養提供一個平臺,既可保證實習計劃的順利實施,又能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一條途徑。
(四)課程深度循序漸進,專業性逐步加強
在課程體系設計中注重課程設置的漸進性和專業性。在制訂課程計劃時可考慮四大模塊內容:經濟基礎知識與技能、旅游基礎知識與技能、專業理論與技能、復合專業知識與技能。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開設模塊課程,突出應用性和職業性,以體現民辦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職業化。在課程體系設計中注重課程設置的漸進性和專業性,根據人的思維認識特點,由淺入深,安排在不同的學期中講授,配合各學期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充分認識與掌握。
(五)革新選修課,增加比例
旅游人才市場需要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其知識體系涵蓋歷史、地理、宗教、民俗、藝術、政治等多方面,僅靠專業必修課難以滿足學生需求,因此應多加開設選修課以彌補知識量的不足。但據筆者這么多年的觀察,現在設置的選修課還停留在十幾年以前的狀態,缺乏創新,且很多課程由于各種原因無法開設。故應適當增加選修課所占比重,并及時調整補充與行業發展聯系緊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其知識面。
【參考文獻】
[1]江曉云,伍進,黃燕玲.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現狀調查及創新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4)
[2]李志義.研究型大學如何構建本科人才培養新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08(Z2):34-37
[3]張多中.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探討[J].旅游科學,2001(02):41-43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經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