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
摘 要:21世紀,是科技的時代,是技術的時代。中國為了促進高新技術發展,對高新企業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但在投入的同時,必然帶來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對投入的績效狀況進行更準確的審計。首先,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中國高新企業績效審計指標體系現狀。其次,通過主成分分析、層析分析等方法建立新指標體系。最后,以一家高新企業為例進行體系運用說明。
關鍵詞: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3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164-03
一、研究背景和現狀
(一)研究背景
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之間、國家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對于自然資源和資本資源的依賴程度逐漸減弱,智力資源從眾多資源中脫穎而出,成為企業競爭和國際競爭的焦點。在國際競爭焦點逐步轉移的同時,智力資源活動的成果,即技術創新的成果,尤其是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變得更為突出和重要。
在各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和多項優惠政策的同時,如何規避和降低技術創新風險成為了創新研究的熱點之一,技術創新績效審計作為在技術創新活動中進行的經濟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的審查和評價方式,得到了諸多學者的研究和運用。
然而,中國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審計在創新績效測度中的研究和應用尚處于探索階段,在技術創新績效審計的具體評價指標制定、選擇以及運用方面,尚未得到一致的認可。這些問題逐漸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關注并迫切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關于技術創新績效(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TIP)這一概念,從國內外相關研究來看,目前尚未形成很明確一致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對于技術創新績效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技術創新投入產出效率以及技術創新活動的產出與對企業的影響上。
Hagedoorn和Cloodt(2003)[1]認為可以把創新所經歷的整個過程劃分為發明、技術和創新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分別對應三種績效。Soderquist和Godener(2004)[2]概括出了7類R&n績效測量的指標,即財務績效測量、客戶滿意測量、過程管理測量、創新和學習測量、戰略測量、技術管理測量、知識管理測量。H.Driva(2000)[3]等人對大量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總結了企業最常用的衡量研發的績效指標中應用最多的64個指標,包括總體項目成本,項目獲利性分析,產品交付成本等。Yam[4]等(2011)則認為財務指標是衡量任何形式的創新績效的最佳選擇,所以,他們在研究屮采用銷售績效來衡量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銷售績效指企業采用新技術或改進技術的產品近三年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比例。
馬寧和官建成[5~7]利用三個指標(專利數量、創新產品數量、創新產品銷售比例)衡量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水平,通過對12個變量的回歸分析,確定了影響中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關鍵因素。高建[8]第一次明確給出了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定義,把它定義為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的效率、產出的成果及其對商業成功的貢獻,包括技術創新產出績效和技術創新過程績效,并通過對已有指標的總結和國外指標的借鑒,統計出了11項常用技術創新產出指標。陳勁[9]在承認技術創新績效包括創新產出績效和創新過程績效兩大部分的基礎上,以11個具體指標評價創新過程績效的同時,還對以技術創新為主的企業和以工藝創新的企業進行了劃分。任愛蓮[10]利用統計學方法對81個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進行層層約簡后形成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績效審計指標體系。
總而言之,績效審計在企業創新管理中的應用已經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他們對創新能力、創新過程和創新績效等方面的審計模式進行了研究,構建了相應的審計評價指標并運用一定的方法進行審計。
二、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問卷調查與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為了保證問卷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可用性,本研究所選擇的問卷對象是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人員和政府審計人員。問卷的設計結合了結構式命題與半結構式命題兩種方式,即部分命題需要調查對象選擇相應選項作答,部分命題需要調查對象自由作答。
問卷通過電子郵件或者紙質材料發放到調查對象手中,整個發放過程分為三個部分。在第一部分:將問卷發放給少數權威注冊會計師和政府審計人員,讓他們對問卷設計和內容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第二部分:將專家的意見進行匯總,據此有針對性的修改問卷,以確保問卷主題突出、簡潔明了。第三階段,將修改后的問卷正式發放。
截至2014年2月10日,累計發放調查問卷25份,收回問卷25份。在回收的問卷中,“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所占的比重為8%,國內“百強”會計師事務所的問卷比例為52%,國內一般會計師事務所的問卷比例為24%,政府審計部門問卷比例為160%,與預期的設想的回收效果相符。
在問卷調查中,84%的調查對象對績效審計的界定有比較全面的認識。60%的被調查者認為績效審計存在質量不足的問題,問題主要由國家制度和相關法規的不完善、指標體系本身存在欠缺或運用不當等引起,以發放式命題的方式得出了宏觀上完善法制建設和審計過程中企業信息透明度,加強對專利權等無形資產的相關保護;微觀上合理確定績效審計評價指標,加強績效審計項目的質量控制,建立總結反饋機制,加強和改善審計隊伍建設,建立有效的項目R&D學習互動機制等有效建議。同時,此次調查對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三方面在總體指標中的權重進行了相關統計,并以半封閉式命題的方式對此三方面指標進行了較為完整的評估,按照九級評分法為所提供的60個初始指標分別打分,為下面的指標體系建立奠定了基礎。
三、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筆者通過對上述問卷調查的收集,并進行主成分分析,由于因子分析的結果太大,故在這里本研究不得已予以簡化,僅將檢測結果列示如下,最終選擇以下變量構建高新技術企業績效審計模型。
接下來,為了確定各個指標在總指標體系中的權重,本研究通過層次分析法對相關數據進行了測試,并構建了績效審計指標體系模型,由于計算方法
B=0.637W經濟+0.105W效率+0.258W效果
W經濟=0.135W1+0.216W2+0.241W3+0.155W4+0.114W5+
0.139W6
W效率=0.301W7+0.256W8+0.242W9+0.201W10
W效果=0.186W11+0.213W12+0.221W13+0.169W14+0.211W15
即:B=0.086W1+0.138W2+0.154W3+0.099W4+0.073W5+
0.089W6+0.032W7+0.027W8+0.025W9+0.021W10+0.048W11+
0.055W12+0.057W13+0.044W14+0.052W15
此模型中,各個指標按照九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分數由高到低分別代表:非常好、很好、好、較好、一般、較差、差、很差、非常差。并以此分數對企業進行準確評價,為企業今后改進方向作出指導。
四、案例分析
為了保證本模型的有效性,我們將上述指標體系模型用于山東省某從事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的高新技術企業進行測試(所謂測試是指實際應用到企業中,檢驗審計工具的有效性),測試結果(如圖1所示):
在此圖表中,對此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各個指標的表現狀況一目了然。在這項檢驗審計中,按照上述規定的評分標準,將分值大于7的環節(工作人員工資水平、宣傳費用合理程度、資產實際運轉率、工作狀態、宣傳效果)認定為該企業優勢所在或做得較好的地方,而分值小于4的環節(資源利用率、產品年平均創新數量)認定為該企業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就整個企業而言,其總分B=5.577分,屬于總體績效相對較好水平。經過與企業人員的討論,該結論被認為是符合企業實際的,此評價指標體系能夠有效地應用于對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績效審計評價。
參考文獻:
[1] Hagedoorn.J.&Cloodt.M.(2003),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 Research Policy[J],Vol.32,pp.1365-1379.
[2] Soderquist K.E.&Godener,A,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R&D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etting the scene[J],Intem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Vol.6,No.2,pp.107-132,2004.
[3] H.Driva,K.S.Pawar,U.Menon.Measuring produe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J].Intem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eonomics 2000(63):147-159.
[4] Yam C.M.R.,Lo W.,Tang P.Y.E.,Lau K.W.A.Analysis of source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and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of HongKo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Research Policy,2011,40(3):391-402.
[5] 馬寧,官建成.影響中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J].科研管理,2000,(2).
[6] 官建成.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4,(S1).
[7] 官建成.企業制造能力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一些中國的實證發現[J].科研管理,2004,(9).
[8] 高建.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指標:現狀、問題與新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2004,(S1).
[9] 陳勁.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3).
[10] 任愛蓮.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績效審計評價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1,(5).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