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萍
摘 要:近年來,天津市津南區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較快,在全市位居前列。但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還相對滯后,主要體現在:部分農民還未認識到樹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性;部分農民對中國當前的政策、法律認識不清;由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向現代倫理道德觀念的轉型過程中還有封建思想的殘留等問題;農村依然存在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舉措。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提升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040-02
近幾年,津南區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較快,在全市位居前列,不僅帶來了經濟社會發展,城鄉面貌以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也對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同步適應提出了客觀需求。然而現實中“人的城鎮化”亟待解決,其中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如何盡快提升也成了需要認真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擬在分析津南區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幾點建議。
一、津南區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存在的問題
津南區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進程中,實施“津南新風尚”全民素質提升工程,圍繞共學共創共建共享,扎實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同在一方熱土、共建美好津南”深入人心,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地區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即便如此,部分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現象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想信念淡化。當前社會大多數農民沒有政治信仰和道德信仰,缺乏正確的價值觀支撐體系。他們評判成功和幸福只有一個標準:當官和有錢就是成功。因此,金錢至上和權力至上的價值觀已經成為了主流價值觀。部分農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模糊,對社會主義前途和發展方向認識不清,對社會主義性質心存懷疑,對黨失去信任。只注重個人財富的積累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對國家和集體事業的發展漠不關心。
2.精神空虛,封建迷信活動泛濫。封建迷信思想有抬頭漫延的傾向,看風水、選墓地、占卜算命等一些舊的封建活動又死灰復燃。有些干部對封建迷信活動不但不進行有效制止,反而參與其中。黃賭毒現象沉渣泛起,聚眾賭博現象屢見不鮮,有些人甚至因網絡賭博傾家蕩產。婚喪喜白事大操大辦,富裕的物質生活與貧乏的精神生活形成了強烈反差。
3.個別領域出現道德滑坡。因受市場經濟和資產階級腐朽生活方式的影響,有些農民的是非、善惡、美丑觀念發生了模糊、混淆,出現了炫富式消費。一些富人的共同富裕意識差,不愿支持社會慈善事業。重“有形財富”、輕“無形財富”之風有越來越盛之勢,過去的勤勞、節儉如今都被說成是“傻”。一些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不僅不感到羞恥,反倒洋洋自得,四處招搖。種種道德滑坡現象直接導致了群眾親融感、信任感、安全感的下降。
4.家庭倫理觀念嚴重削弱。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但是由于生活的富裕,某些人把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拋到了腦后,家庭倫理觀念發生了質的變化。有些人在外邊包“二奶”,尋歡作樂,在家里橫眉冷對、冷言冷語。有的子女不贍養老人,不孝敬公婆甚至打罵、虐待遺棄老人,喪失了做人最起碼的道德和良心。特別是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因拆遷安置發生的財產糾紛、家庭糾紛急劇增長,少部分人的家庭倫理觀念喪失殆盡。
5.公共文明意識淡薄。一些農民從平房搬入樓房,一些基本的文明禮貌、生活習慣還沒有及時轉變過來,破壞電梯、高空亂扔垃圾等現象常見;在公眾場合言語粗魯、衣冠不整、不修邊幅的現象非常普遍。在生活中,個別人常常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破壞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等行為隨處可見。
6.法制觀念比較淡薄。一些農民在實踐中不知道如何正確行使自己的民主政治權利,不少農村干部甚至在換屆選舉中用物質利益去買農民的選舉權。有些農民不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么是委曲求全,要么是采取過激手段解決,很少訴諸法律,以至于自己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此外,由于缺乏法制觀念而導致的犯罪事件在農村也屢有發生。
二、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經濟利益多元化導致農民價值取向趨于多樣化。新舊經濟體制轉軌帶來新舊思想觀念的碰撞沖擊,導致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出現了“空白地帶”。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現,使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新的變化。傳統的思想道德規范體系被打破,新的思想道德規范理念未能及時地在農村廣泛建立起來,這種觀念轉換時期的“空白”狀態,使得許多農民思想上矛盾,行動上困惑。這是新形勢下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出現大量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2.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的消極影響。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傳統思想道德文化極其厚重,對農民的影響也根深蒂固。從其消極方面來看,有些傳統思想觀念造成了部分農民養成安分守己的惰性心理,逆來順受,而另外一些強勢霸道的心理,造成個別農民出現思想和行為上的變態,對他人進行威脅和恐嚇,對社會穩定形成嚴重危害。西方國家借助中國擴大文化藝術交流的機會,通過影視、音樂、快餐店等誘人的形式,大力宣傳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一些農村青少年受到毒害,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產生動搖,造成農民思想道德缺失。
3.教育文化水平相對落后。在我區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雖然大多數農民已經開始意識到提高文化水平、參加教育培訓的重要性,對知識產生了極大的需求,但是教育狀況仍然明顯落后。這直接阻礙了農民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各種社會現象和國家政策,也就影響到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價值觀念、道德意識的進步。
4.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力。在我區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工作的內容、形式、重心都在不斷發生變化,面對這些歷史性變化和艱巨任務,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還存在一些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深層次問題。如部分村“兩委”班子不團結,決策不民主,辦事不公開,形不成工作合力;部分村干部服務意識、創新意識不強,缺乏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精神和干大事、創大業、求大發展的氣魄。endprint
5.社會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相對落后。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我區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我區的社會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沒有得到同步發展,如農村教育資源配置、醫療衛生資源相對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水平不高,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等等,致使農民思想道德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城鎮化建設的需要。
三、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建議與對策
要想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地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思想道德的核心內容,只有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三觀”才能在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為此,要引導廣大農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破除傳統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影響,培養農民樹立“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道德,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文明創建活動,宣傳、學習和倡導中央提出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使農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現代農民。
2.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夯實物質基礎。要把發展農村經濟作為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增加農民收人,不斷提高農村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只有農民吃飽了、穿暖了、腰包鼓了,才能逐漸意識到自身思想道德素質高低的重要性,才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思想觀念上的問題。
3.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緊密結合新的歷史實踐,加強法制宣傳教育,通過舉辦法制講座、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咨詢、送法下鄉、以案說法等,深入宣傳和普及憲法和基本法,宣傳普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法規,宣傳普及與廣大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普及費稅改革、維護和保障廣大農民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宣傳普及信訪條例等維護社會穩定的法律法規,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素質,增強廣大農民遵紀守法、民主參與、民主監督、依法維權、依法辦事的法律意識。
4.提高基層黨員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質。農村各項工作是由社區和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具體負責,并在廣大群眾中開展、落實的,其是否有感召力、能否取得實效,關鍵在于社區和農村基層黨員干部能否起表率作用。因此,必須將加強對社區和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提高黨性意識、黨風意識、公仆意識,發揮道德示范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獲得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支持,并使其見賢思齊,從而最終形成農村良好的道德風尚。
5.不斷完善教育機制。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是需要全社會綜合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教育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教授科學文化知識及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中一起發揮作用。眾所周知,目前農民獲得信息的渠道變得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電視、網絡、廣播、報紙等媒介一起傳播,人們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從中受各種思想觀念和相關信息。因此,在完善教育機制的過程中,我們應當采用環境和媒介雙管齊下的方式來進行,這樣才能建立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氛圍,真正地發揮出教育的作用。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