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文莉++李光玉
摘 要:情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過程。“情”與“理”的辯證統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本質。人的認識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是情感教育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情感教育規律具有復合性的決定因素。情感教育方法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情感結合起來,并貫穿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始終。以景生情、以行踐情和以情育情分別是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認識規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104-02
馬克思曾指出,“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情感是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是人們從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發,對客觀現實和主觀行為產生的一種偏好的情緒態度。情感教育是指,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情感交流觸發人們積極的情感體驗,喚起人們自我教育的主動性,促使人們在相互依賴、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礎上,將正確認識轉化為自覺行為的教育。情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過程。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改進情感教育的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手段,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保障,更是以人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重要體現。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本質
“情”與“理”的辯證統一是情感教育的本質。人的情感和理性原本是交織在一起的。情感作為人的非理性部分,是構成個體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礎和前提。理性作為人的認識系統的核心要素,能夠幫助人對事物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把握,進而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使人的認識符合客觀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的正是人的思想認識問題。情與理的辯證統一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重視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結合,重視情感和理性的共同作用,堅持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結合。以往,我們在情與理的辯證關系問題上存在割裂情感與理性的辯證統一關系的認識誤區。一方面,片面強調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這種錯誤認識,導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工作中生硬的講授“概念”和“理論”。這樣的教育方式很難實現從概念到信念的轉變,無法發揮理論體系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只會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之情。另一方面,片面強調感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重視情感教育并不是說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放棄理性。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容易“泛化”的因素。所謂“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難通”,情感一經產生,便能促進并鞏固與情感有聯系的理性認識。沒有理性的支撐,情感就會變成盲目的沖動和激情。不能把情感教育變成片面的激情教育,不然不僅無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甚至會導致受教育者對社會主導價值的觀的否定,引發學生的逆反情緒。以理服人與以情感人相結合是情感教育的本質要求,只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理交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規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情感教育要把握情感教育規律。情感教育規律具有特殊性,它是一種復合型規律,既包含人的認識規律又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是二者的有機結合。情感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其規律的特殊性是人的認識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是要解決人的思想認識問題,幫助人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培養目標決定了情感教育要符合人的認識規律。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從感性開始的,情感因素對人的感性認識起著很大的作用。人對客觀事物、思想觀點的認識程度往往受人的情感因素的制約。如果主體對某種價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觀點有好感、有激情那么主體就會主動的去認識這些事物,并上升到理性認識,最后將這些認識內化到主體的思想中指導實踐。反之,則不會取得這樣的良好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是情感教育規律的另一個影響因素。長期以來,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采用“說教”和“灌輸”的方法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生硬的、命令式的教育方式沒有考慮到受教育者的主觀情感體驗,導致受教育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是在講授脫離情感、脫離實際的大道理。這種忽略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教育方式,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產生了很強的負面影響。隨著近年來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不斷探索,“主體間性”理論逐漸為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認同。所謂“主體間性”是指作為社會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涉及到人際關系以及價值觀念的統一性問題。哈貝馬斯認為,現實社會中的人際交往行為是主體間性行為,交往行為應該建立在互相理解、溝通的交往理性基礎上,以達到社會的和諧。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理論雖然帶有烏托邦的性質,但是其對情感教育還是具有定的借鑒意義。在情感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雙方處于一種平等、共生的交流對話關系中,因此,二者的情感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和感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被受教育者的情感認同之后,受教育著就不是單純的對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有了認識,而是從情感上接受這些認識。只有受教育者情感接受的教育內容才能真正的內化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去,外化為其自身行為與實踐。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情感教育方法的選定要把教育內容和情感結合,把情感性因素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緊密結合受教育者的需要設計教學方式,以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形式出現會減少障礙和阻力,增強教育效果。完整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包含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兩個方面。情感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貫穿于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兩個方面。研究情感教育的方法論問題,不能脫離理論教育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
(一)創設情景教學,以景生情
創設與情感教育相匹配的情景教學是實施情感教學的一個有效方法。情感教育的教學情景應該包含融洽的課堂教學情景和良好的教學內容情景兩部分。融洽的課堂教學情景是建立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友好、平等、信任、尊重等關系的基礎之上。在良好的課堂教學情景下,受教育者容易獲得被信任感、被尊重感和歸屬感,從而促使他們挖掘出自身的潛能,激發出學習熱情;教育者同樣能夠發揮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知識素養,實現用自身的形象氣質感染和教育受教育者。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情景下,教育雙方能產生情感共鳴和情感體驗。教學內容情景的創設主要取決于教育者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教育者可以選取發生在受教育者生身邊真實的道德案例、感人的典型事跡,激發學生產生情感;可以利用現實生活中情景、通過多種生活角色的體驗,讓受教育者觸景生情、換位移情。另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情感教育也了便利的條件。教育者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使用音樂、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技術渲染課堂氣氛,實現有利于情感教育的課堂情景。
(二)實施實踐教學,以行踐情
任何思想理論和道德規范都必須付諸于實踐,因此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歸宿。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教育,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實踐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要和生活緊密結合,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實踐。教育者可以根據受教育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情感問題來選取社會實踐主題。教育者積極引導受教育者參與社會實踐,注重培養和鍛煉受教育者的交往行為。通過志愿者服務、愛國主義演講、角色扮演、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等活動,去體驗道德情感,踐行道德情感。
(三)開展課外教育,以情育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的工作,要想達到思想教育的最終目的,僅有課堂教育是不夠的。因此,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教育十分必要。課外教育中的情感培育是不可或缺的。對于教育者而言,課外教育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受教育者對教育者有極大的信任感,對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綜合素質要求極高。課外教育實質上是以教育者的情感培育和感染受教育者的情感。它要求教育者必須要以熱情飽滿的情感,無私奉獻的精神,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學生進行教育,鼓勵學生的積極情感,疏導學生的消極情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課外教育中的情感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教育者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現代科技和網絡技術對學生進行情感培育和情感交流。教育者可以利用手機、微博、QQ、電子郵件、人人網等學生喜愛的通訊工作和網絡與學生溝通和交流,彌補教育者在課堂和學生接觸少的不足。在網絡營造的虛擬環境里,各種角色彼此情感交流、共享和互動,這種方式通過情感的互動改善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現實的活力。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