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興
摘要:
內地和香港的學校德育的目標有著傳統的道德來源,但也有著本質的區別,本文通過對內地和香港學校德育目標的比較研究,分析其各自特點,找出其共性與不同,旨在揭示香港學校德育目標給內地德育工作者所帶來的啟示,以推進內地學校在新形勢下德育目標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內地;香港;學校德育目標;比較
學校德育目標是指國家社會對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一代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總體規格要求,是教育根據社會的要求與人的發展要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的時間內所達到的預期效果。內地和香港,二者在歷史背景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同決定了它們學校德育目標有著一定的差別。因此,分析其各自德育目標特點,找出其共性與不同,對推進內地學校在日漸多元化的形勢下德育目標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內地和香港學校德育目標的同質性分析
(一) 繼承了傳統的民族文化,擁有同樣的道德來源。
內地和香港的學校德育目標,都是在傳統文化長期的熏陶下逐漸形成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吸納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的精華。
香港,雖然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有一百多年歷史,但它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的華人社區,儒家傳統倫理的觀念作為一種文化積淀,深深地注入香港同胞的血液之中。在學校道德教育目標的設定上,兩地都在努力把中華民族優良道德文化傳統吸納到為現實道德建設服務的軌道上來。
(二)堅持與時俱進,擁有一定的社會適應力。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內地學校確立了以培養具有“五愛”等優良品質為基本內涵的德育目標。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布指示,要求“在一切學校中,必須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工人階級的階級觀點、群眾觀點和集體觀點、勞動觀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德育目標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明確地提出了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獻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德育總目標。
二、 兩地學校道德教育目標的異質性分析
內地和香港盡管同樣受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熏陶,但由于香港曾淪為英國殖民地一百多年,回歸后香港成為一個在中國領土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地區,這就使得內地與香港在學校道德教育目標上具有本質的差別。
(一) 德育目標體現的階級性和政治性不同
在內地,我們毫不動搖地堅持德育目標的階級性和政治性。如內地的各級各類學校都把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標任務,都把培養學生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和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作為學校德育目標的具體要求。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內地學校道德教育目標的社會主義性質。
然而長期以來,英國殖民者在統治香港時期,便在香港推行殖民主義的“疏離”教育、“無國籍教育”,淡化政治,淡化國家觀念及民族意識。盡管后來德育目標在表述上有所變化,但在實際中,港英當局通過各種途徑,向香港的青少年灌輸西方文化觀念和倫理道德;使其產生對英國的歸屬感,疏離自己的文化、民族和國家,為鞏固港英殖民統治服務。
(二)德育目標體現的側重點不同
內地的學校道德教育一貫強調目標的方向性和先進性。從建國初期到現階段,我國內地學校的德育目標始終把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強調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明確提出引導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覺悟,而且還提出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等。
現階段香港學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主動理性和負責任的社會好公民。這樣的定位,體現了其道德教育目標具有注重基礎性和廣泛性教育的特征。
三、香港學校德育目標對內地學校德育目標的啟示
通過內地和香港學校道德教育目標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兩地在學校道德教育目標方面既有各自比較成功的地方,又都有需要改革和完善的方面。由于本文是想借鑒香港學校德育目標的經驗,因此著重揭示香港學校德育目標給內地德育工作者所帶來的啟示。
(一)始終堅持德育目標的階級性和政治性
一方面,要認清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危害,肯定無產階級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積極作用。從兩地的德育目標比較來看,由于香港仍然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難免存在資產階級意識的極端個人主義傾向,我們要認清其實質,客觀的分析和評價,并堅決揚棄它消極的一面。我們在德育目標中,要堅持集體主義,既保證了社會主義的鞏固和發展,集中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最終實現了個人利益。
另一方面,要看到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香港曾長期受西方的奴化,西方一些腐朽的價值觀、沒落的人生觀、剝
削階級思想都會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滲入。對此,我們應始終堅持德育目標的階級性和政治性,并在目標設定上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完全符合學校德育自身發展的規律。
(二)德育目標應突出健全人格的培養和人的素質的提高
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并使之成為高素質的現代人,是當代高科技社會對新型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世界各國學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共同目標。在這方面,香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針對我國內地現階段學校道德教育目標的設定的實際,應該從培養“政治人”逐步向“社會人”的目標轉軌,即在堅持教育的階級性和政治性的前提下,把培養健全人格、“合格公民”作為學校道德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
(三) 加強香港和內地德育工作的交流
香港回歸祖國后,雖然具有高度的自治權,但畢竟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這就使加強兩地在各方面的交流,包括學校德育工作的交流成為必然。通過交流,可以使內地借鑒香港學校德育工作的某些好的做法,以便使內地德育目標的設定緊跟社會需要的學校德育目標,使兩地的德育目標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共同進步并統一于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軌道上來,使我們國家德育工作更好的順利進行,使我國的德育發展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適應全球發展的需要。
綜上所述,通過內地和香港關于學校德育目標的比較研究,我們從中吸取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我們要從實際出發發展和完善內地學校的德育目標,使學校的德育目標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社會的全面發展相協調,同時要強調德育目標的實效性,強調德育目標與社會需要的一致性。
[參考文獻]
[1]朱永康.中外學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P193.
[2]引自吳文侃、楊漢清主編:《比較教育學》,9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國教育年鑒》(1949一1980),729頁,734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
[4]張鴻燕. 香港與內地學校道德教育之比較 ,2000,(5).
[5]顧明遠、馮增俊:《亞洲“四小龍”學校德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