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忠國 周暉 鄢維峰
摘 要: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堅持“以質量特色立校、以學生成才為本”的辦學理念,充分發揮建筑行業企業背景優勢,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在構建以“職業培訓聯盟”為依托的利益共同體,創新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建筑行業企業?育人機制?現代學徒制?利益共同體
課 題:2012年度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改革項目(省級項目編號:20120202059);廣州城建職業學院重點課題(校級課題編號:Z2012-14)。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最本質的特征,高職院校要實現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目標,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辦學之路。近幾年來,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堅持“以質量特色立校、以學生成才為本”的辦學理念,充分發揮建筑行業企業背景優勢,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創新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教學質量和社會聲譽明顯提高,新生報到率和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五年在省內同類院校保持前列,呈現規模、質量、效益的良性協調發展態勢。
一、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機制的重要意義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的文件中明確指出:堅持“需求導向、全面開放、深度融合、創新引領”原則,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重大需求,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以創新能力提升為突破口,通過政策和項目引導,大力推進協同創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協同創新已經成為整合創新資源、提高創新效率、增強創新效果、傳播創新成果的重要方式。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作為高職教育的主要載體,同其他高等院校一樣承載著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技研發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任務。產業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高職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職院校要堅持重點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必須要匯集多元主體的資源優勢,推動與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讓不同的創新主體在合作育人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通過產教對接、工學結合開發行業、企業服務市場,為企業發展、企業改造升級提供技術和勞動力支持,以及為企業提供優質的定向培訓服務,增強學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確立高職教育在行業、企業發展中的基礎性、支撐性和關鍵性的地位。因此,通過人才培養主體的多元化來創新育人機制,這已成為高職院校實現其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對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機制的實踐探索
近三年來,學校充分發揮廣州市建筑業聯合會、廣州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等建筑行業企業背景優勢,匯集多方創新力量組建“廣東精通職業培訓聯盟”,并以此為依托,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校企、校所合作建立技術研發(服務)中心;多方協同建設“現代公司實戰中心”,創新育人機制,強化社會服務功能。
1.多方協同建立“職業培訓聯盟”,搭建協同育人平臺
為適應人力資源強省建設和“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需要,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在廣東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廣東省職業訓練局的直接參與和支持下,學校組建了“廣東精通職業培訓聯盟”。該聯盟由廣州精通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學校舉辦者)牽頭,以廣州天馬電動車有限公司、廣州天馬摩托車有限公司、廣州市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廣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有限公司、廣州從化凱旋假日酒店等企業為主體,以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廣州精通技工學校、廣州精通駕駛員培訓學校、廣州維嘉職業培訓學校、廣州精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教育培訓和研究機構為依托,吸納相關行業企業、職業技術院校以及培訓機構等組成,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和教師根據職業標準的要求,開發一批適應新技術新工藝要求的課程標準、職業技能標準和與之配套的教材,形成規范的職業培訓文件。
(2)建立人才互聘制度,合作互聘一批人才,實現雙方人才優勢互補。
(3)結合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合作申報科研項目,為解決生產建設中的技術難題提供基本思路和技術路徑,增強聯盟的服務功能。
(4)合作共建深度融合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發揮其在產業規劃、先進技術應用、兼職教師選聘、實習實訓和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優勢。
2.校企協同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建筑工程技術系與廣州恒盛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以傳統的“師徒制”為載體,實施 “師徒結對、訂單培養”的育人模式,探索“現代學徒制”的建立,為創新校企合作育人機制,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學生在校期間的第二學年開始,根據校企雙方共同制訂的人才培養方案組織教學,第三學年由企業人力資源部在公司內部選拔業務能力突出、責任心強的技術骨干擔任指導學生的“師傅”,企業完全按照訂單培養的要求實施“師徒結對”,學生在企業通過“拜師儀式”接受“一帶一、手把手”的頂崗實習,同時結合建筑企業生產實際選擇畢業設計項目,在學校指導教師和企業師傅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經企業考核通過后成為企業正式員工。這是學校首次嘗試與建筑業大型國企合作實施“師徒結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這為探索現代學徒制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校企、校所協同建立技術研發(服務)中心,強化社會服務功能
依托“廣東精通職業培訓聯盟”豐富的創新資源,學校各院系與深圳華陽國際設計集團廣州公司、廣州民用建筑科學設計院等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分別成立了恒盛現代建筑技術研發中心、華陽現代建筑設計技術研發中心、新型城鎮化規劃與設計中心、天馬現代制造技術研發中心、富華建設工程咨詢服務中心、睿海會計城建營運中心等,企業技術人員和學校師生共同承擔各級各類技術研發和技術服務項目,提升專業服務產業及社會的能力。
同時,學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按照“把企業搬進校園”的理念,通過建設“現代公司實戰中心”構建“虛擬商業社會環境VBSE實訓平臺”,利用“職業培訓聯盟”的企業資源,搜集整理真實的工作項目和典型工作任務,結合課程教學,讓學生通過在多類社會組織中從事不同職業崗位的“工作”,訓練在現代商業社會中從事經營管理所需的綜合執行能力、綜合決策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體驗復雜市場營銷環境下的企業經營活動,學會工作、學會思考,從而培養自身的全局意識和綜合職業素養。建成后的“現代公司實戰中心”可以通過與國際相關課程公司建立緊密合作,開展相關國際化課程培訓,形成中國教學中心;也可通過與當地政府及行業企業合作,開展員工培訓,承擔技能等級鑒定工作,拓展社會服務功能。
三、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機制的理性思考
協同創新是指圍繞創新目標,多主體、多因素共同協作,相互補充、配合協作。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企業急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高職院校要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協同創新育人機制已成為必然趨勢。
1.構建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
構建協同創新機制的關鍵所在是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其主導和橋梁作用,要加大對產學研用結合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打破行業、地域、部門的界限,鼓勵和支持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同職業院校聯合建立技術研發機構等創新組織,引導不同創新主體間的充分合作以及創新要素的有效聚合,構建起完整的協同創新體制機制。
2.建立多元長效的創新組織,形成利益共同體是關鍵
對學校的最大利益是提高教學質量,使培養的人才得到社會最大程度的認可;對企業的最大利益是要獲得自己想要的適用型人才,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利潤最大化;對科研院所就是要使其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學生的最大利益就是要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使自己人生價值得以最大體現。因此如何使多元主體利益得到相應的滿足,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促進創新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為宗旨的多元利益共同體勢在必行。只有通過完善合作機制、拓展合作領域、健全合作保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較好地實現各合作主體的利益訴求。
3.發揮協同創新的主體作用,高職院校要加強內涵建設
高職院校要在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機制過程中發揮其主體作用,必須加強自身內涵建設。第一,要堅持正確的辦學定位,科學地做好頂層設計,創新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第二,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引進和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專業帶頭人為重點,加強專業教學團隊建設,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第三,要系統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產教對接為切入點,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校內教學與校外實踐、國內教學資源與國外教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強化產學研結合,形成寓教于研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z].2012.
[2]王振洪,邵建東.構建利益共同體推進校企深度合作[J].中國高等教育,2011(Z1).
(作者單位:廣州城建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