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君
[摘要] 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ICU患者心理狀態影響。方法 選取2009年6月~2010年10月在我院ICU重癥監護室治療的患者96例,將其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綜合心理護理干預。觀察比較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后SLE-90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后HAMD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ICU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指導,能夠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心理干預;ICU患者;心理狀態
[中圖分類號] R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5-129-03
隨著我國重癥醫學的發展,重癥監護病房(ICU)在醫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而ICU病房患者多由于疾病構成復雜,死亡威脅時時存在,加上自身的創傷和痛苦,環境的特殊等原因,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一系列心理反應,從而有可能使原有疾病加重,影響治療效果[1]。因此為了使患者積極配合醫務人員的搶救治療,提高搶救成功率,我院ICU病房護理人員對收治的48例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6月~2010年10月在我院ICU重癥監護室治療的患者96例作為實驗對象,其中男54例,女42例;年齡30~82歲,平均(54.3±6.5)歲;其中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28例,外科大手術后2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8例,復合傷13例,急性中毒8例,腦外傷4例,將其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8例。兩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所有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如下。
1.2.2.1 恐懼,焦慮護理 危重患者大多由于原有疾病加重,或遭意外,生命遭到威脅,多數患者起病急,同時由于進入ICU病房后,所處的是一個全新壞境,加之各種醫療儀器發出警報聲,醫務人員的頻繁走動及目睹其他患者的痛苦或死亡,因此ICU患者在發病初期均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恐懼和焦慮。護理人員應理解患者的這種心理,主動接近患者,進行有技巧的談話。對老年患者更要關心,加強情感與形體語言的交流,讓患者有安全感,使患者感到溫暖,解除其恐懼和緊張情緒,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2]。同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忙而不亂,
1.2.2.2 孤獨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入院后接觸的是陌生環境,同時ICU病房不允許親人陪護,身邊無親人,朋友照顧,醫務人員忙于各種救護處置,無暇與患者充分交流,患者很容易產生孤獨感[3]。醫務護理人員要加強與清醒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對于病情穩定患者,可直接進行語言交流;對于帶氣管插管的呼吸機輔助呼吸的危重患者,護士應掌握一些非語言溝通技巧,如采用自制的彩圖交流卡進行交流,也可使用讓患者寫字,打手勢或口型觀察等方式進行交流,使患者減輕孤獨感,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
1.2.2.3 創造舒適安靜的良好環境 保持ICU整體環境的清潔整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調整好室內溫度,濕度和光線,避免燈光直接照射患者的眼睛,保證患者安靜和足夠的睡眠。醫務人員進行查房,護理,治療過程中應動作輕柔,避免噪聲和喧嘩,避免在床旁討論病情[4]。妥善安排治療護理時間,夜間護理活動需集中進行,盡量保持患者正常睡眠周期。護理人員應做到走路輕,開關門輕,盡可能降低噪音。監護儀的報警聲盡量調低,監護儀報警時,及時排除報警原因。在搶救其他危重患者時盡量使用屏風或拉簾隔開,以免對其他患者產生消極的影響。
1.2.2.4 調動患者的積極心態 首先,在醫療保證制度允許的情況下,及時向患者介紹病情變化和護理治療方案,同時介紹有關醫學知識和需要注意的問題,使患者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又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其次,多使用親切溫暖的語言使患者心情愉悅,盡力滿足患者的需要,同時做到熟練操作,動作輕柔,工作有條不紊,合理安排親人和朋友的探視,滿足患者獲得社會,家庭信息的需要。
1.2.2.5 落實基礎護理 切實保證保持患者床單干凈,整潔,予患者舒適體位,同時要注意患者自尊心的維護,護理人員在為患者護理治療時要隨時給予遮擋,盡量減少患者全身裸露的次數和時間,注意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5]。護士應充分尊重患者,在進行各種護理操作時首先應征求患者的同意,盡量在患者視線內進行,以使患者感到對他的尊重,防止抑郁不安情緒的產生。在自尊心和人格得到維護的條件下,患者才能更好的配合治療和護理。
1.3 觀察指標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LE-90)統一調查問卷及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D)評分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進行評價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SLE-90評分結果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前SLE-9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SLE-90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HAMD評分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前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HAMD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ICU患者病情大多病情重,進展和變化快,因此患者極易出現煩躁,恐懼,焦慮等一系列消極心理反應,有些患者因此不能很好配合治療,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和康復時間。近年來,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和患者健康需求的提高,心理護理在護理實踐中越來越受到重視[7]。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全過程中醫護人員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能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積極地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以達到較理想的護理目的。通過加強ICU患者的心理護理,改變了以往護理服務人員的傳統服務理念,由過去的只重視疾病到現在的更加注重患者整體,尤其是患者心理狀態[8]。ICU中的治療是一個整體,任何一個環節的缺陷都有可能影響到治療的整體療效,心理護理和其他治療手段及藥物治療一樣重要,缺一不少。對ICU患者進行心理指導,首先需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實際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客觀,全面的評估,然后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點,給予不同的心理指導,再結合臨床治療,促進機體的盡快恢復[9-11]。通過對ICU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能夠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改善患者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預防和降低不良心理反應的發生率。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前SLE-9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SLE-90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HAMD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ICU 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心理指導,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對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梁秀兼.人性化護理在ICU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5):273-274.
[2] 張前德,徐婕.淺談人性化醫療服務的實施[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7):476-478.
[3] 陳玉芳.人性化護理管理模式在ICU的應用[J].現代醫院,2009,9(2):307-308.
[4] 蘆麗娟.人性化護理在ICU病房中的應用與體現(附835例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11,30(32):146.
[5] 符春花.舒適護理在ICU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5):857-859.
[6] 王芳.持續性的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6):17-18.
[7] 楊芳,李學梅,聶成慧,等.人文關懷護理在ICU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醫藥前沿,2012,2(11):107-108.
[8] 信夢雪.舒適護理在預防ICU綜合征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8):2332-2333.
[9] 張秋蘭.人文關懷在ICU護理中應用的體會[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9(3):111-112.
[10] 張基靈,劉迪,魯曉芬.基層醫院護理人文關懷的實踐與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0,18(2):159-161.
[11] 陳玉萍,陳翠杰,陸海燕,等.護理人文關懷在臨床的重要性[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1):121-122.
(收稿日期:20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