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
摘 要:新課程改革指出小學教學應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無效教學為有效教學,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效率。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找到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有效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科學;高效課堂;教學方法;切入點
小學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方法指的是在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全面地完成教學任務,并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效率上要優于傳統小學教學課堂。以素質教育觀念來指導課堂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根本教學目標。小學科學教學如何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進行著手:
一、以創設真實問題情境為先導
在小學科學高效課堂教學方法構建中,結合問題情境的創設來引入教學內容是有效的教學方式。問題情境能幫助學生從已知知識中找出與未知知識的連接點,解決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對不能同化的新知識而出現的認知沖突。一個科學、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自主思考和自我探索。問題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相關的客觀教學條件,如提供有價值的教學素材,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師生協作共同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等,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解決問題所需的一般性方法和規律。以《聲音的產生》一課為例:本文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認知聲音的產生原理,并探究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特點。在本課教學內容引入之前,可以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來調動學生的思維興趣,如“同學們知道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嗎?“下雨打雷的時候我們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那么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會一樣嗎?”如此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和探究熱情。然后,教師準備教學活動開展所必需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教學內容:“怎樣證明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準備材料包括:小鬧鐘、塑料袋、水、玻璃瓶。實驗方式:將已經定時的鬧鐘裝入塑料袋做好密封放入水中。然后組織學生將耳貼在玻璃瓶上聽瓶內的聲音,學生會驚奇地發現可以聽到聲音。借著學生產生的疑問來向其講述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原理。教師在此實驗的基礎上拓展實驗內容,來讓學生談論“聲音產生的奧秘”。實驗實例:利用音叉在水中的發聲實驗,采用對比實驗的方式:(1)將震動的音叉放入水中,讓學生仔細傾聽和觀察發聲的物理現象——能夠聽到聲音且水面有波紋;(2)讓音叉停止震動在放入水中,同樣讓學生自己觀察和傾聽——沒有聲音且水中沒有波紋。從兩次實驗對比中讓學生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總結出音叉的發生是因其震動而產生的。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以問題情景創設引出教學內容的同時,要鼓勵學生自主組織實驗材料來設計實驗內容,教師以指導者的身份輔導學生完善實驗內容并做好問題總結。
二、以提供有結構的材料為前提
著名科學教學啟蒙學家劉默耕先生曾講到:就教學而言,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兒童念書”,也不再是一味通過語言文字來進行傳授知識,而是要為兒童的學習認知精心設計所學知識所必需的“有結構的材料”。所謂“有結構的材料”指的是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教學材料有目的地選擇和重組,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探究認知能力,豐富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方法。這種教學材料,既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又要貼近學生的社會實踐認知,同時要融合趣味性和探索性,使學生在參與教學互動的同時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總結經驗。以《有趣的磁鐵》一課為例:吸鐵是磁鐵的最基本特質,然而“能吸鐵”并不等于“只能吸鐵”。為幫助學生正確地區分這一概念,教師為學生準備有結構的可探究材料:鐵釘、鐵皮、木塊、紙片、銅絲、硬幣等材料,在教學開展前讓學生認識材料的各自特點。然后組織學生親手操作,在活動中發現磁鐵能吸引鐵釘、硬幣、鐵皮等材料。然后,教師讓學生講述不同材料的組成元素,其中硬幣為鎳質材料,鐵釘和鐵皮為鐵質材料。進而學生在操作認知和體驗總結中得出:磁鐵能吸鐵而非只能吸鐵。
三、以尋求最優化教學活動開展方式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先生有一句名言:關于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由此可見,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開展,教師最有意義的工作便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正確的學習和認知方法。新課程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突出強調自我探索和開放思維。其中,實驗教學也由驗證實驗向探究實驗轉變。在這種教學背景下,要求教師創新實驗教學方法,正確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實驗探索過程。以《認識光》一課為例,教學目標為讓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以及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借助已有知識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可以以談話的形式來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絢麗多彩的大世界,周圍有很多美麗的事物。特別是我們生活周圍的夜景,讓我們來欣賞一下我們美麗的夜景。(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展示農村或城市不同的夜景景象)
生:好美的夜景!
師:美在什么地方?
生:星光美、燈光美、街道美;
師:其中最美的是什么?
生:光的絢麗多彩。
師:那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光的知識”。
師: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沒有了它,我們將面臨一片黑暗,所以我們要對光的知識要認真的學習和掌握,首先讓我們來了解光是怎樣傳播的。
然后,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內容,采用小組協作的方式來配合完成實驗內容,并匯報實驗步驟和實驗結果。
最后,教師通過“小孔成像”的實驗讓學生進一步參與實驗操作,并仔細思考實驗現象和分析實驗結果,使學生對光的直線傳播有更深入的了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本質方法,這對打造高效課堂至關重要。
四、以落實自主性探究為關鍵
自主探索是指在教學中以教材資源為基礎,發揮學生的主體思考能力,促使其養成自我思考、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從而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學模式。以《改變浮動和沉》為例,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有效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刪減和重組。教學開展可以為學生提供實驗所可能需要的材料,如,水槽、橡皮泥、硬幣、水、鹽、燒杯等、氣球等。要求學生自主選擇以上材料完成以下實驗內容:實驗一:不借助任何輔助性的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來;實驗二:借助多種實驗材料使沉在水中的硬幣浮出水面;實驗三:設計多種方法使小潛艇在水中自由的沉浮。
以上每一項實驗都有著不同的實驗目的,可以從多角度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對不同實驗內容的探索思考和演示操作而總結出:可以通過改變物理形狀、借助外力、增加液體濃度的方式來達到使物體漂浮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許萍萍.小學科學課堂有效評價之五要素[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10(12).
[2]徐孟琪.小學科學探究過程不和諧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9(01).
(作者單位 山東省章丘市水寨鎮中心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