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
摘 要: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發育狀況、認識能力、意識傾向、興趣愛好以及才能等都各不相同的。從讓學生觀察大自然、自覺閱讀以及聯系實際自主學習三方面進行論述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從而構建有效生態課堂。
關鍵詞:會自學;自覺閱讀;自主學習
帕克·帕默爾說:“真正共同體是載著教育使命的概念,因為它接受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我們所歸屬的現實、我們渴望了解的現實,遠遠超越了人類彼此間的互動。在真正的共同體中,我們人類也與非人類形式的事物互動,它們與人類同等重要、同樣強大,有時甚至比人類更重要、更強大。這個共同體不能并不只是借著我們個人思想和感覺的力量結合在一起,亦因‘偉大事物的魅力而結合在一起?!币虼?,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必須高度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長,及時發現,并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應有的發展,做到善于引導,及時鼓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由于生態課堂強調讓學生健康成長,努力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其成為理想課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突出學生的個性,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我認為,實現這一課堂,不僅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教案的設計思路,改變教學評價標準和課堂教學行為,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柏拉圖說:“教育實際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職業中所宣稱的那樣。他們宣稱,他們能把靈魂里原來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里去,好像他們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因此,良好的自學習慣是從人的生存事實出發,以知識的陶冶與智慧的激發來“照料人的心魄”,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使人的生命本身得到了關照而充實、和諧、光明,而非把外在于人的、背離心靈的知識框架“灌輸”到心靈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讓學生觀察大自然
身處大自然這一思考源泉處,學生的思考能從直觀形象轉為對相關形象的信息加工。實際教學中,每位老師都會遇到“個別學生雖端正坐在教室,貌似專注聽講,卻只字未入腦?!钡那闆r。大多情況下,這并非學生故意為之,而是教師所講內容只是對事物的抽象概括,缺少形象的生動性,學生無法直觀、真切地感知所講內容。因此,應在大自然中,向學生盡量全面多姿地揭示某一點,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回顧所學知識,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在觀察大自然時,引導學生對所見進行積極的思考,并主動地與人交流、溝通,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形成。像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秋天》這篇課文中,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大意,知道這首詩主要寫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后,我設置了一系列問題,如,“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園里,你能看到什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秋天一到,秋風習習,秋風到過哪些地方呢?他們在那兒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詩一樣的語言來說一說嗎?秋風來到什么地方在那兒做什么?”以及“她所到之處都留下了秋的足跡。你能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一說秋風飄到什么地方?在那里做了什么?”等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激發學生主動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二、自覺閱讀
閱讀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體現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而自覺閱讀更彰顯其重要性。閱讀是學生與文本、作者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更是三者之間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在這一動態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是學生的閱讀,學生應作為主動的參與者出現其中,而不是被動地閱讀或接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能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并有展現出異乎尋常的毅力閱讀、思考。因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促使學生自覺閱讀的基礎。同時,由于學生的意識傾向、興趣愛好不同。因而,閱讀面應是廣泛的,不應局限于某一方面,更不應局限于作文書。應指出的是,自覺的閱讀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意識傾向、方向性,“導”而不“限”。
三、聯系實際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選擇性、能動性、獨立性等是自主學習的顯著特點。實際生活能使學生的知覺更敏銳,理解能力更強,在無意中鞏固舊知、習得新知。因此,學生最初的思維課并非僅僅在教室面對黑板,而是要讓他們走進日常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去觀察、學習,做到:用眼看,用腦想,用手做。引導學生懂得:應聯系生活實際,珍惜每一次語文學習的機會,用一雙慧眼去發現語文,只有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才會得到許多知識。
從實際上切實減輕這種“負擔和壓力”,讓學生的“主體性”從“負擔和壓力”之下“解放”出來,培養學生自學習慣,構建有效生態課堂,讓他們真實地感受到教育的意義并在教育意義的浸潤下實現個體身心素質的全面、生動、活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帕克·帕默爾.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務館,1987.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青劍湖學校)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