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宏
摘 要: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解答應用題的過程集中體現了分析、綜合、比較、計算等能力的發展,是對一件事物進行推理判斷的過程。解答應用題,就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數學知識
一、理解題目內容,弄清題中事理
科學知識的產生來源于生活,應用題亦是如此,每一道應用題都有一定的具體內容。由于客觀事物是豐富多彩的,因此,應用題的內容也是非常廣泛復雜的。在解答應用題時,常常遇到學生對題中所述的事實、情況、性質不理解,這樣就很難進行正確的理解分析。例如,下面的幾道題:
1.每個羊圈里都有6只羊,29個羊圈共有多少只羊?
2.汽車平均每小時行120千米,15小時行多少千米?
3.一棵楊樹高17米,一座樓房的高度是楊樹的3倍,這座樓房高多少米?
這三道題都是一步乘法應用題,學生理解了題目內容,弄清題中事理,便會解答的。
二、讀懂題意,理解名詞術語
在應用題的敘述中,會出現一些名詞術語,對理解題意和確定解法起著決定性作用。比如,表示數量關系的名詞術語有一共、還剩、平均、比多、比少等;反映生產的名詞術語有增產、減產、超額、原計劃、工作效率等。如果對這些名詞術語不了解,就難以解答應用題。所以,在分析應用題時要深刻地理解題意,熟悉題中名詞術語。
例如:
1.養豬場原來有豬800頭,又進了一些豬后,增加了1300頭,現在養豬場有豬多少頭?
2.養豬場原來有豬800頭,又進了一些豬后,增加到1300頭,進了多少頭豬?
這兩道題的關鍵就在于正確理解“增加了”和“增加到”的意義才能確定解法,進行解答。
三、引導學生準確分析數量關系
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是解決應用題的關鍵,要引導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但是,雖然學生都知道其中的要害,但卻往往有許多學生因搞不懂題中的數量關系而發生錯誤。結果常常是根據題目的一般敘述形式去死記硬背,見多就加,有少就減。
比如,松樹有25棵,松樹比樺樹少5棵,樺樹有多少棵?
針對上述情況,學生會把此題做成減法,原因是沒有真正弄清“松樹”與“樺樹”的數量關系,沒有理解哪個數量多,哪個數量少。在實際教學中,分析應用題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低年級可讓學生動手操作,直觀分析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高年級的學生根據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可熟練掌握一些數量關系。如速度、時間、路程、單價、數量、總價、單產量、數量、總產量等。
總之,解答應用題解答是目的,審題是基礎,理解是關鍵。要從基礎入手,從關鍵抓起,達到解答之目的。
(作者單位 吉林省敦化市翰章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