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要】 目的:探討感染控制及護理在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中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03年6月-2012年2月定點醫院抽查的136例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感染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68例,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健康教育以及重癥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況及干預后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干預后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5.92、6.12,P<0.01)。且觀察組干預后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8.24、8.31,P<0.01)。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健康知識知曉率、具有自我保護意識及養成健康習慣的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結論:發生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時,如果及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并向患者提供科學的優質護理服務,可以促進患者康復,降低死亡率,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感染控制; 健康教育; 心理護理; 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包括近年來出現的SARS、禽流感以及甲型H1N1流感等[1-2]。由于這些疾病均為新發,常常容易誤診而被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轉為重癥。重癥患者會出現呼吸衰竭以及多器官損傷,最終可能導致死亡[3]。本文選取2003年6月-2012年2月在定點醫院抽查的136例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感染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3年6月-2012年2月在定點醫院抽查的136例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感染者(包括SARS、禽流感以及甲型H1N1流感),其中男16例,女120例;其中男性全部為幼兒,年齡1~3歲,平均(1.4±0.3)歲,女性均為婦科產科患者,年齡21~66歲,平均(35.1±9.8)歲;住院時間2~44 d,平均住院時間(25.7±7.9)d;最后確診64例,疑似患者72例,136例患者中134例有發熱癥狀,體溫38.3~40.6 ℃;呼吸急促72例,咳嗽28例,嘔吐18例,腹瀉18例;重癥患者16例。本組各病例的診斷均符合衛生部所頒發的確診或是疑似病例診斷標準。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患病程度及住院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主要是提供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提供重癥護理以及健康教育。
1.2.1 健康教育方法 所有患者由于均處于隔離狀態,他們無法與親朋好友見面,內心感到十分寂寞、恐懼,心理狀況較差。護理工作人員工作中發現,96%以上的患者對自己的病情十分擔憂和恐懼、情緒低落、食欲不振。疑似患者擔心在住院期間會被已經確診的病例感染,也有人擔心在出院之后會影響到家人與朋友。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了心理疏導與健康教育[4-5]。包括真誠地接待患者,向患者介紹醫院完整的治療體系以及醫院隔離區域消毒隔離的情況,向患者提供關于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方面的書籍,讓每位患者了解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的治療、預防方法;同時加強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加強衛生宣傳教育;通過各種方式動員全社會給予患者物質上以及精神上的支持與幫助。
1.2.2 重癥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的脈搏、體溫、心率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持續進行心電監護,監測血氧飽和度[6]。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注意保持電解質、水以及酸堿平衡。患者體溫如果超過38.5 ℃時,用溫水或者酒精對患者進行擦洗,如果物理降溫不成功,可給予解熱止痛藥物?;颊甙l生低氧血癥或呼吸衰竭時,應及時采取氧療、無創通氣或機械通氣,使患者保持呼吸道通暢,可進行吸痰,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進行機械通氣時要注意固定人工氣道,定時監測氣囊壓力,避免氣道損傷;做好氣道濕化,維護呼吸道正常生理需求,預防痰痂的形成。
1.2.3 基礎護理 多給患者飲水,及時為患者更換衣被,保持皮膚清潔,給予溫水洗臉、擦浴,高熱者應給予物理或藥物降溫;定時幫助患者翻身,避免褥瘡或感染;用生理鹽水為患者進行口腔護理;腹瀉者要注意肛周護理,預防感染;重視營養支持,進食易消化的、富含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不能經口進食者給予鼻胃管小量持續注入營養物質;囑咐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捂住口鼻;注意病室換氣通風,有條件的可收住負壓病房。
1.2.4 緩解期護理 繼續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注意脈搏、血壓、呼吸頻率、節律的變化以及有無呼吸困難指征等。對患者進行胸部物理治療,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鍛煉等。加強營養,給予患者高熱量、富含維生素、高蛋白質、易消化的飲食。護士不僅要熟悉各種藥物的作用,還要熟悉其不良反應,注意觀察并詳細記錄用藥反應。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確定是護理問題還是患者心理問題,并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護理措施的整體護理方法[7]。
1.2.5 康復期護理 康復期是指機體器官和組織的器質性變化已基本消除,進入了康復階段。在這段時間內,若護理不當,可使患者由將愈的急性病轉為慢性病,或在慢性病緩解期間引起復發,甚至出現后遺癥。因此不能把康復期視為痊愈,而仍應重視這一階段的護理使患者順利地渡過康復期。心理護理對操之過急、要求恢復工作的患者,既要理解其心情,又要解釋為何需逐步增加活動。而對膽小多慮的患者,則應消除其顧慮,說明活動可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利于恢復健康。飲食護理康復期患者食欲大增,仍應注意飲食的質和量,維持足夠的營養,但應避免暴飲過食,適量補充增強免疫力的藥物,積極調節心理狀態。根據不同對象進行出院指導,包括如何加強個人衛生、維護健康、提高防病能力、防止已愈疾病復發等。
1.2.6 醫院感染控制 本院根據國家相關要求制定了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應急預案,并對整個救治流程進行多次演練,對全院職工進行培訓考核。設立專門傳染病病區,病區分確診區、疑似病區,疑似患者設單間,確診患者可幾個人同住,床間距>1 m[8-9]。醫務人員和患者應各自設立專用通道。患者必須戴外科口罩,活動和相關診療活動不能離開隔離病室。嚴格探視制度,不得有家屬及其他人員陪護。凡進入隔離病室、接觸患者標本、處理污染物品及醫療廢物的醫務人員、轉運患者的醫務人員和司機均執行二級防護標準。加強手的清潔與消毒,為醫務人員配備合格的防護用品。每天進行空氣消毒,包括開窗通風,對通風不好的病室安裝換氣扇等;選用含氯消毒劑溶液對物體表面、地面的清潔和消毒,做好終末消毒。接觸患者的精密儀器設備表面使用75%乙醇擦拭消毒。每次使用血壓計、聽診器后均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10]。隔離病室設置密閉式污物裝置,所有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均按醫療廢物處理,必須有專人收集,規范處置。endprint
1.3 觀察指標 根據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況,同時對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的比較(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具有自我保護意識及養成健康習慣的比例)進行觀察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心理狀況的比較 對照組護理干預前后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9,P>0.05),而觀察組干預后的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5.92、6.12,P<0.01)。而對照組干預前后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3,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8.24、8.31,P<0.01),見表1。
2.2 兩組護理效果的比較 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健康知識知曉率、具有自我保護意識及養成健康習慣的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效果的比較 例(%)
組別 健康知識知曉
情況 具有自我保護
意識 養成健康
習慣
對照組(n=68) 26(38.24) 28(41.18) 31(45.59)
觀察組(n=68) 41(60.29) 47(69.12) 59(86.76)
字2值 6.62 10.73 25.76
P值 <0.05 <0.01 <0.01
3 討論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應該加強對感染進行控制及預防,進入隔離病室、處理污染物品、接觸患者標本、及醫療廢物的醫務人員、轉運患者的醫務人員和司機均執行二級防護標準,為患者實施可引發氣溶膠操作的醫務人員在二級防護的基礎上加戴面罩[11-12]。合理安排醫務人員工作、休息和膳食搭配;隔離病區的工作人員每日監測體溫,出現異常及時報告院感科。
本組資料中,觀察組干預后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5.92、6.12,P<0.01)。且觀察組干預后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8.24、8.31,P<0.01)。由此可見,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健康教育以及重癥護理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發生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時,如果及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向患者提供科學的優質護理服務,可以促進患者康復,降低死亡率,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解婭玲,關平華.呼吸道傳染病的安全防護[J].家庭護士:下旬,2007,5(8):63-64.
[2]陳科娟.慢性傳染病患者心理特征及護理體會[J].健康天地:學術版,2010,4(1):78.
[3]錢黎勤,王軍.醫科大學在甲型HlNl流感防控中的應有作為[J].醫學與社會,2010,23(5):10-12.
[4]劉隆平,張曉均,張余.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控制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6):540-541.
[5]金偉斌,盧建華,吳建國.基于健康管理的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社區防控策略[J].醫學與社會,2011,24(2):49-51.
[6]孫曉冬,王海銀.新發傳染病流行現狀及防治策略[J].上海預防醫學,2009,21(9):461-465.
[7]李星明,王建立,張玉珍.傳染病流行的社會因素及社會控制策略芻議[J].醫學與社會,2004,17(2):5-8.
[8]劉鈺,馮志英.隔離病區SARS及疑似患者的整體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7):527-529.
[9]朱雪莉.非典型性肺炎護理人員心理狀態分析與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7):4-5.
[10]鞏玉秀,李六億.國內醫院感染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0,16(9):522-525.
[11]霍永韜.如何應對臨床實踐中發生的醫院感染[J].職業與健康,2009,25(7):762-764.
[12]李曉燕.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956例防治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9):78-80.
(收稿日期:2014-02-12) (本文編輯:歐麗)endprint
1.3 觀察指標 根據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況,同時對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的比較(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具有自我保護意識及養成健康習慣的比例)進行觀察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心理狀況的比較 對照組護理干預前后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9,P>0.05),而觀察組干預后的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5.92、6.12,P<0.01)。而對照組干預前后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3,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8.24、8.31,P<0.01),見表1。
2.2 兩組護理效果的比較 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健康知識知曉率、具有自我保護意識及養成健康習慣的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效果的比較 例(%)
組別 健康知識知曉
情況 具有自我保護
意識 養成健康
習慣
對照組(n=68) 26(38.24) 28(41.18) 31(45.59)
觀察組(n=68) 41(60.29) 47(69.12) 59(86.76)
字2值 6.62 10.73 25.76
P值 <0.05 <0.01 <0.01
3 討論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應該加強對感染進行控制及預防,進入隔離病室、處理污染物品、接觸患者標本、及醫療廢物的醫務人員、轉運患者的醫務人員和司機均執行二級防護標準,為患者實施可引發氣溶膠操作的醫務人員在二級防護的基礎上加戴面罩[11-12]。合理安排醫務人員工作、休息和膳食搭配;隔離病區的工作人員每日監測體溫,出現異常及時報告院感科。
本組資料中,觀察組干預后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5.92、6.12,P<0.01)。且觀察組干預后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8.24、8.31,P<0.01)。由此可見,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健康教育以及重癥護理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發生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時,如果及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向患者提供科學的優質護理服務,可以促進患者康復,降低死亡率,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解婭玲,關平華.呼吸道傳染病的安全防護[J].家庭護士:下旬,2007,5(8):63-64.
[2]陳科娟.慢性傳染病患者心理特征及護理體會[J].健康天地:學術版,2010,4(1):78.
[3]錢黎勤,王軍.醫科大學在甲型HlNl流感防控中的應有作為[J].醫學與社會,2010,23(5):10-12.
[4]劉隆平,張曉均,張余.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控制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6):540-541.
[5]金偉斌,盧建華,吳建國.基于健康管理的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社區防控策略[J].醫學與社會,2011,24(2):49-51.
[6]孫曉冬,王海銀.新發傳染病流行現狀及防治策略[J].上海預防醫學,2009,21(9):461-465.
[7]李星明,王建立,張玉珍.傳染病流行的社會因素及社會控制策略芻議[J].醫學與社會,2004,17(2):5-8.
[8]劉鈺,馮志英.隔離病區SARS及疑似患者的整體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7):527-529.
[9]朱雪莉.非典型性肺炎護理人員心理狀態分析與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7):4-5.
[10]鞏玉秀,李六億.國內醫院感染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0,16(9):522-525.
[11]霍永韜.如何應對臨床實踐中發生的醫院感染[J].職業與健康,2009,25(7):762-764.
[12]李曉燕.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956例防治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9):78-80.
(收稿日期:2014-02-12) (本文編輯:歐麗)endprint
1.3 觀察指標 根據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況,同時對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的比較(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具有自我保護意識及養成健康習慣的比例)進行觀察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心理狀況的比較 對照組護理干預前后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9,P>0.05),而觀察組干預后的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5.92、6.12,P<0.01)。而對照組干預前后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3,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8.24、8.31,P<0.01),見表1。
2.2 兩組護理效果的比較 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健康知識知曉率、具有自我保護意識及養成健康習慣的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效果的比較 例(%)
組別 健康知識知曉
情況 具有自我保護
意識 養成健康
習慣
對照組(n=68) 26(38.24) 28(41.18) 31(45.59)
觀察組(n=68) 41(60.29) 47(69.12) 59(86.76)
字2值 6.62 10.73 25.76
P值 <0.05 <0.01 <0.01
3 討論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應該加強對感染進行控制及預防,進入隔離病室、處理污染物品、接觸患者標本、及醫療廢物的醫務人員、轉運患者的醫務人員和司機均執行二級防護標準,為患者實施可引發氣溶膠操作的醫務人員在二級防護的基礎上加戴面罩[11-12]。合理安排醫務人員工作、休息和膳食搭配;隔離病區的工作人員每日監測體溫,出現異常及時報告院感科。
本組資料中,觀察組干預后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5.92、6.12,P<0.01)。且觀察組干預后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8.24、8.31,P<0.01)。由此可見,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健康教育以及重癥護理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發生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時,如果及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向患者提供科學的優質護理服務,可以促進患者康復,降低死亡率,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解婭玲,關平華.呼吸道傳染病的安全防護[J].家庭護士:下旬,2007,5(8):63-64.
[2]陳科娟.慢性傳染病患者心理特征及護理體會[J].健康天地:學術版,2010,4(1):78.
[3]錢黎勤,王軍.醫科大學在甲型HlNl流感防控中的應有作為[J].醫學與社會,2010,23(5):10-12.
[4]劉隆平,張曉均,張余.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控制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6):540-541.
[5]金偉斌,盧建華,吳建國.基于健康管理的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社區防控策略[J].醫學與社會,2011,24(2):49-51.
[6]孫曉冬,王海銀.新發傳染病流行現狀及防治策略[J].上海預防醫學,2009,21(9):461-465.
[7]李星明,王建立,張玉珍.傳染病流行的社會因素及社會控制策略芻議[J].醫學與社會,2004,17(2):5-8.
[8]劉鈺,馮志英.隔離病區SARS及疑似患者的整體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7):527-529.
[9]朱雪莉.非典型性肺炎護理人員心理狀態分析與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7):4-5.
[10]鞏玉秀,李六億.國內醫院感染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0,16(9):522-525.
[11]霍永韜.如何應對臨床實踐中發生的醫院感染[J].職業與健康,2009,25(7):762-764.
[12]李曉燕.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956例防治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9):78-80.
(收稿日期:2014-02-12) (本文編輯:歐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