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世帆
摘 要 教師教育政策優劣對國家的教育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深遠意義。本文站在歷史的視角梳理了我國教師教育政策的歷史過程,并為完善教師教育體系做了思考。
關鍵詞 教師教育政策 歷史發展 完善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s on Teacher and Education Policy
YE Shifa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 Pros and cons of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 have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pivot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tanding historical process of teacher education policies and thinks to improve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inking
縱觀歷史,中國的教師教育政策正走著一條從無到有,從零散到系統,從片面到全面的艱難曲折道路。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站在國際視野下研究比較國外先進的教師教育政策并有所取舍地為我所用,以構建一個健康有序的教師教育新體系。
1 對中國教師教育政策的歷史回顧
1.1 近代我國教師教育政策
19世紀下半葉的洋務運動拉開了我國近代教育的帷幕。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的南洋學院并設師范院成為我國教師教育的開端。1902年正式成立了師范館開啟了我國高等教師教育的先河。1912年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來先后頒布《師范教育令》、《師范學校規程》、《師范學校課程標準》等一系列文件,聲明將初級師范學堂和優級師范學堂改為師范學校和高等師范學校,同時實行師范學校分區設立制度。規定師范學校校長除了要管理本學校工作外還要監督本學區的教育工作,這種推進當時的基礎教育的初衷是好的,可惜沒有嚴格執行。
這一時期的教師教育政策的主要特點是突出了師范特色,重視師范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尤其到民國時期,還通過講習會和校際交流的形式開展教育研究,重視師資的培養,同時其中不少政策還含有了男女平等、學生自治以及民主管理等先進思想。①這一時期,大部分政策都由“師范教育”代替我們現在所說的“教師教育”,但過去所說的“師范教育”是一種比較局部的“小教育”活動,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教師教育”則是系統的整體的“大教育”。
1.2 現代我國教師教育政策
五四運動以后,以杜威為代表的美國實用主義教育使中國教育思想深受西方教育制度的影響。1922年北洋政府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雖然此文件在教師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做了一定改革,但由于當時整個社會輕視教師教育的風氣,獨立設置的相關機構越來越少,教師教育的地位下降,該文件最終也未能起到實質性的改變。隨之而來20年代鄉村教育運動發展起來,教師教育下鄉成為大潮,陶行知先生更成為“師范教育下鄉運動”的發起者,②這一運動從外部推動了教師教育的重新發展。1940年成立的江西省實驗幼稚師范學校,標志著我國幼兒師范教育自成體系。在1927年至1949年期間,我國除了國民政府外,還有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這一時期的邊區教育基礎薄弱但發展很快,共產黨也尤為重視邊區教育。
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教師教育發展較快,主要是通過深化訓育制度和管理來強化政治意識、注重社會實踐、重視研究教育實際問題。③同時期的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更重視基礎教育,強調男女平等,實行民主管理,重視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1.3 當代我國教師教育政策
自建國初期以來,為了應對教師教育基礎薄弱、結構失衡等問題,教育領域把恢復發展國民教育作為首要目標。1950年教育部頒發了新中國第一個有關教師教育的政策文件,即《關于改革北京師范大學的決定》,同年還頒布了《北京師范大學暫行規程》,這兩項法規性文件構建了新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基本框架。④
1951年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初等教育和教師教育會議,通過了《師范學校暫行規程(草案)》和《關于高等師范學校的規定(草案)》,從而奠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政策的錯誤引導,我國教師教育事業達到了舉步維艱的困境。自1966年到1971年以來,全國師范教育院校連續數年沒有招生。⑤許多學校被迫停止閉校,教師教育及其法制建設基本停滯。
改革開放后國家越來越重視教師教育政策的法制建設。 1978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和發展師范教育的意見》,強調興盛教師教育這一百年大計。同年還頒布了《關于評選特級教師的暫行規定》,進一步落實教師教育政策。⑥1980年召開了全國師范教育會議,正視文化大革命期間師范教育的雜亂局面,總結30年來我國教師教育建設經驗,并通過行動進一步闡明各級師范院校培養目標。
1985年原國家教委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的改革》是我國教師教育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決定》規定“把發展師范教育和培訓在職教師作為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性措施”⑦由此我國的教師教育政策逐漸走向成熟,甚至上升到法律法規的高度。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使得我國教師有了自己的專門法律。隨即1995年頒布實施的《教師資格條例》以行政法規的形式保障了教師資格制度在全國的大范圍推行。
2 完善教師教育體系的思考
2.1 完善教師資格制度和教師聘任制度
當代世界關于教師資格制度的形式主要有雙軌式、單軌式和混合式三種。雙軌式主要指畢業于教師教育機構的學生一畢業就可拿到教師資格證,非師范院校的畢業生要經過一系列嚴格的考核后方可獲得教師資格證。單軌式下的教師資格制度規定了更為嚴格的教師資格認定標準,無論是否師范院校畢業,所有想進入教師行業的人員都必須經過考核才能拿到教師資格證書,一旦獲取這一資質便可任教。這一方面鼓勵了社會上所有愿意并且有能力的人從事教師職業,另一方面又對師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培養要求。混合式即為兩者相融合的方式。
針對我國當前國情,從數量上來說我國并不缺少教師,但相對優秀教師比較稀缺,這就需要引進多元化人才來提高教師質量。雙軌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腳步。但是單純采用單軌式會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因而采取混合式較為合理有效。在當下教師聘任進程中,不僅要強大具有教師資格的畢業生數量,更要積極面向社會招聘教師,實現師資更有效的更多元的補充,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
2.2 樹立“終身教育”的教師教育理念,尤其注重教師職后培訓
為全面貫徹“終身教育”的理念,國家有必要制定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的在職培訓的相關法律法規,以進一步把教師教育的職后培訓納入法制化軌道。當前阻礙我國教師資格制度深化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國教師資格證書的分化程度較低,劃分層次較為單一。
放眼全球,教師培養制度在德國已經形成包含職前教育、入職教育和職后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教師教育體系。在美國,大部分州將教師資格證分為臨時教師證和永久教師證,永久證書要求教師在取得臨時證書后一定期限內通過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方式獲得相關學科碩士學位后才能真正獲得,并且只有取得永久教師證才能終身任教。這就保證了教師職前職后培訓的有效銜接。⑧而日本的教師在職進修是與教師資格證書升級相關聯,只有通過在職進修修滿規定學分,方可取得更高一級教師許可證。⑨這大大激發了教師積極投入在職培訓的熱情,從而提高了教師隊伍的素質。在我國,教師職后培訓方面做得不盡如人意,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的進修更是流于形式。一方面,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鮮少為教師提供教育進修的機會,并且沒有將職后進修同聘任、升職、加薪等工作掛鉤,挫傷了教師進一步深造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也安于現狀,不愿主動申請職后培訓。
2.3 教師教育可向網絡教育開放
隨著網絡科技時代的發展,網絡化教師教育已在很多發達國家得到了實踐。這里所說的開放是指最大限度利用教師教育機構、院、校所形成的人網,衛星電視教育媒體形成的天網,國際互聯網和校園局域網形成的地網來進行教師教育。⑩加拿大建立的安大略教育網絡以一線教師為服務對象,致力于教育改革。隨著時代發展,我國也已出現越來越多的網校,運用遠程手段來培訓教師是一種開放式的培養方式,節省了時間和人力物力,方便快捷,并且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信息素養。
注釋
① 吳定初等.中國師范教育簡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② 宋嗣廉,韓力學.中國師范教育通覽[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③ 劉捷.經驗與啟示:高師教育百年回眸[J].課程教材教法,2001.
④ 毛永正,王麗紅.我國教師教育政策法規建設的反思與前瞻.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2.
⑤ 袁振國.中國教育政策評論2002[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⑥ 陳永明.教師教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⑦ 張樂天.教育政策法規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⑧ 原國家教委.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EB/OL].http//ezsm.fj cninfo net/jw/jyfg/form04.htm.2005-12-29.
⑨ 魏登尖,賀紅風.中美教師教育政策比較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2.5.28(3).
⑩ 韓清林.21世紀初中國教師教育的基本走向及對策建議第三篇:建立發展型教師教育體系,積極推進師范教育轉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