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
摘 要:旅游業正在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和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四川省阿壩州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厚重的人文資源吸引了眾多的旅游者前來觀光旅游。其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及發展策略雖在某種程度上推進和擴展了其旅游市場,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從阿壩州旅游資源現狀及旅游的條件策略入手,深入分析了其優勢和不足,并探討促進阿壩州旅游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阿壩州;旅游產業;產業發展;優劣勢分析;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2-0159-02
旅游產業是指旅游業和為旅游業提供物質、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務和支持的行業。旅游產業是由許多相關行業組成的產業群體,即人們經常說的“大產業”。旅游產業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其增長不僅與眾多國民經濟相關產業密切聯系,而且其發展也對其他相關產業具有明顯的關聯帶動作用。其綜合性、牽動性使旅游業對交通、運輸、商業、金融、保險乃至物流業的發展發揮著助推和粘合作用,是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
一、阿壩州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旅游業是阿壩州的主導產業。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及大熊貓故鄉臥龍自然保護區等世界級旅游景區聞名遐邇,馬爾康卓克基土司官寨等四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軍長征留下的眾多革命遺跡以及獨特的藏、羌民族風情、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旅游產業的發展直接促進了阿壩州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成為阿壩州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剩余勞動力轉移,并成為阿壩州轉移剩余勞動力的主要途徑。旅游產業的發展成為拉動地方消費的強大動力:一方面發展旅游業促進當地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游客到阿壩州旅游,促進了當地餐飲業、批發零售業發展。旅游產業已成為全州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的行業,成為拉動阿壩州地方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旅游產業對全州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是其他行業無法替代的。
二、阿壩州旅游產業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1.自然環境優勢。(1)區位獨特。阿壩州位居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南緣,其北通絲綢之路,西進雪域圣地,南連天府之國,是西南、西北兩大經濟區域之間的人流、物流、財流和信息流的便捷走廊。四川與青海、甘肅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立體旅游圈的形成,還將賦予阿壩州更特殊更重要的區位優勢。同時它可依托成渝地區的游客市場成為成渝游客的日常休閑度假地。(2)得天獨厚的地質地貌條件。阿壩州是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資源品位高,特色強,充滿新奇與神秘,原始與粗獷,瑰麗與雄渾的特點。擁有國家五A級風景名勝區的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黃龍國級自然保護區以及眾多的省級旅游風景區。旅游資源豐富多樣,氣候類型多樣,生態環境條件優越,自然條件差異顯著,并且旅游資源在空間分布上特色各異,可選擇的旅游項目很多,能滿足不同群體游客的需求。
2.人文環境優勢。(1)燦爛的民族文化。阿壩州的藏羌族占全州的總人口的80%以上,鮮明的民族特色對于普通游客依然是比較陌生的,而陌生則代表著無窮的吸引力。他們以獨特的方式進行著文化傳承和歷史沿革、民居、生活民俗、服裝、手工藝品、食品等都彰顯著濃郁的民族特征,都洋溢著濃厚的藏羌風情。(2)光輝的紅色(紅軍長征)文化。紅軍在阿壩州境內留駐達16個月之久,創造出了無數驚天動地的人間奇跡,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光輝事跡和寶貴的紅軍文化遺產。藏羌文化走廊上的卓克基官寨、松崗竹木碉等都記錄著紅軍長征時代的那一段艱難而光輝的歲月。(3)悲壯的黑色旅游(地震遺址)文化。汶川大地震形成的災難性景觀,以及大量的遺物和救援遺存等,無不反映著災難的深重和救援的艱辛,作為重大地震災害發生地,災區的許多地方對廣大游客都有很強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地震發生后媒體高密度的報道,使得汶川、北川、映秀等地名,甚至一些救援場地和倒塌建筑的名稱幾乎無人不曉,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因而能對游客產生強烈的吸引力。(4)神秘的宗教文化。與西藏相比這里的佛教文化雖比不上其深厚,卻多了幾分親切。特別是與當地人們生活聯系緊密的“釋比”文化又有幾分神秘和詭異,這些都將成為旅游的文化線索。
(二)不利因素
1.自然旅游產品結構比較單一。阿壩州主要以自然景觀為主,很多景區地形地貌差不多,開發的方式也千篇一律。一般是以高山峽谷、溪流、海子為主,輔以藏羌各族文化。
2.交通可達性差。區內僅有都汶高速,還有許多地方不通公路或公路等級太低,不少景區公路為斷頭路或季節性公路,不構成旅游環路,且常因泥石流滑坡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道路阻塞,造成旅客出行難回程難,影響游客的興致。距中心城市和當地城鎮較遠,游客花在路上的時間比在景區的時間長。加之地形地貌極為復雜,缺乏比較便捷、暢通的旅游交通與通訊網絡,致使旅游阻抗增大,游客進入量有限。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了阿壩州旅游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制約了阿壩州旅游業的整體發展速度。
3.對民族文化挖掘、開發不夠,缺乏具有轟動效應的文化旅游精品牽引客源市場。阿壩州文化旅游產品的種類較繁雜,精品卻不突出。對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的旅游價值缺乏認識,發掘不夠,資源優勢未能充分轉化為旅游優勢。
4.文化旅游產品附加值低,產品開發層次較低、品位較次,特色產品開發開發利用深度和廣度不夠,旅游市場可供游客購買的具有地方特色、有紀念保存價值的名特新奇商品和民族傳統工藝品甚少。旅游業特色資源(如文化、生態、傳統、民族、歷史等)挖掘不深,游客可參與的旅游活動嚴重不足。不管是文物古跡參觀、博物館旅游,還是文化節活動,大都是展示、表演給游客看,除了跳鍋莊、火把狂歡游客能參與外,其余活動他們都是旁觀者,不能充分滿足現代游客的自我表現欲。
5.旅游季節性太明顯。一般州內的景區在遇到黃金周和寒暑兩假時會出現游客爆滿的景象,一天的人流量將會是淡季時的好幾倍甚至更多,但是從11月到次年2月時阿壩州處于冬季氣溫會明顯偏低并時常伴有大雪,時間長一點就會在路面積雪成冰,車輛行駛時就會特別危險。每年七八月份,震后山體滑坡,泥石流現象突出,嚴重阻礙游客的進出。endprint
三、阿壩州旅游產業發展途徑探索
對于阿壩州這樣一個旅游資源很豐富的地區,如何對阿壩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升級,如何提高阿壩州旅游的知名度美譽度,如何使阿壩州變成西部旅游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提高旅游產品的級別,以豐富的旅游資源為基礎,在觀光旅游的基礎上增加能刺激旅游者需求的娛樂型、觀光型項目。同時順應國際旅游業發展的新潮流,積極發展融娛樂性、知識性、參與性為一體的多樣化的旅游項目,同時適當增加特種旅游與專項旅游的比重。
2.加快主要旅游干線交通、通信等硬件建設,為旅游業發展創造必要條件。以九寨溝旅游環形公路建設改造為龍頭,建成以國、省道干線與九寨溝旅游環形公路為主骨架構成的公路網絡,實現交通運輸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
3.切實搞好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要利用人文景觀優勢,將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服飾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民俗風情相結合,形成旅游文化優勢,促使潛在的旅游文化產品優勢轉變為現實的商品優勢。集中精力,開發、包裝和推出一批新、特、奇、趣、美的旅游拳頭產品,并挖掘民族工藝產品開發利用潛力,擴大旅游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質量檔次。
4.細分旅游市場,根據不同的人群,制定出旅游市場細分的詳細方案。在方案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阿壩州旅游的實際情況。比如,針對一些海拔較高的風景區,可以開發適宜青壯年的探險旅游;針對一些宗教文化旅游資源可以開發與其對應的宗教界人士的研究型會議旅游。
5.打好災后重建這張牌,“5·12”汶川地震引起的世界對中國汶川的關注度,增加了阿壩州旅游產業的知名度。到國內外主要客源地尤其是對口援建我州重災縣的省市推介阿壩旅游產品,加強災后重建項目的進展情況通報,展現災后重建成果,提高援建對口省市群眾的關注度,從而拓展對口援建省市的客源市場。
6.認真搞好旅游總體規劃,突出旅游精品,充分發揮旅游產業的先導、關聯、帶動功能和對內對外的窗口作用。一方面要確立開發方向和開發次序,突出旅游景區與景點的新奇性和典型性,按照客源的流量、客源的結構以及不同層次和內容的需求來選擇開發吸引力強、經濟效益好的資源,合理優化配置旅游項目,開辟更多的景區景點,建設更多的設施;另一方面要搞好旅游種類的搭配、景觀的交叉、線路的流暢與科學、景區的銜接與互補。
7.加強宣傳促銷,做好旅游網絡營銷。擴大宣傳范圍,改變宣傳方式,為海內外游客開啟一扇扇透視長期埋藏于雪山草地中鮮為人知的旅游勝地的窗口,激發他們來阿壩州旅游觀光度假。同時逐步實現區域旅游網上查詢、虛擬景區游覽、票務、食宿預訂和網上電子商務服務。通過網上服務平臺的建立,實現景區、商業、交通、金融、保險、物流等行業的綜合服務效應,促進旅游及相關服務行業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瑞華,李書劍.旅游景區容量管理新舉措——以阿壩州旅游景區為例[J].太原大學學報,2007.
[2] 阿壩州2009—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
[3] 蔡建波.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分析與路徑選擇[J].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78-80.
[4] 莊春輝.論阿壩州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化整合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
[責任編輯 王玉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