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強
摘 要:高中數學在現實生活和科學技術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社會各個層面釋放出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正能量。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質已成為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高中數學教學必須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基本的數學知識和一定的數學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學情,要認識到大多數學生處于認知的中等水平,僅能跟隨教師的思路接受訓練,達到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掌握的要求,而有一部分較突出的學生,可以達到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水平,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每個高中數學教師都應該深刻地認識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結合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個性差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意義——均衡發展
高中數學課程具有基礎性,它包括兩方面的含義:(1)繼義務教育階段之后,為我國公民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供更高水
平的數學基礎,使他們獲得更高的數學素養;(2)為進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生提供必要的數學準備。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理應受到教師的高度關注。落實素質教育思想,就是要承認學生個體差異,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學生整體性特征,又要顧及學生個性化特
點,使全體學生能夠做到均衡性發展。
二、因材施教的方式——分層教學
因材施教是實施差異性教學的核心,而分層教學是實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要做好因材施教,首先,對學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分層次教學是將同一班級學生按一定的標準分成各個不同小組,進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各組學生分別實施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分層教學,我們可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實施。
1.教學對象分層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學各因其材,墨子也主張教學要照顧學生的實際水平,做到“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 認真研究全班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綜合考慮全班每個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將全班學生相對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即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個組。
2.教學目標分層
與義務教育階段不同,高中數學課程應具有多樣性與選擇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根據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及分層教學的基本思想,針對每層學生的自身特征,將教學目標分解到每個層面上,根據“最近發展區域”原理,各層學生的教學目標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目標分層不是減少目標,分層是手段,是通過多途徑、多方式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時,教師應該以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秀生“吃得飽”為原則,既要有統一的教學活動,又要對學困生個別輔導,還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優秀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嶄露頭角。同時教師還要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
3.教學過程分層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靈活應用教學方法,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時,課堂教學的分層可作如下設計。
(1)課題情景的引入做到分層設計
①圖片展示:身邊的橢圓,所有學生觀察圖片,從實際問題引入,使學生了解數學來源于實際,激發學生探求實際問題的興趣。
②提出問題:如何畫出橢圓呢?教師用課件動態演示橢圓的形成過程,同時指點歸納橢圓定義時可類比圓的定義,并注意定義中常量與變量的關系,即哪些量發生了變化,哪些量沒有變?中等生和優秀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并畫圖,調動這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③通過畫橢圓,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一部分優秀生回答歸納“兩定點間的距離沒變,繩子的長度沒變,點在運動。”優秀生可以通過自己觀察、討論,歸納、概括出橢圓的定義,對于學困生和中等生,主要是深刻理解橢圓定義以及定義中的條件。
(2)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做到分層設計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習和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提問是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主要途徑。要真正做好分層提問,教師在設計問題上必須認真研究。要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循序漸進地掌握新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應構建并運用“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
①設疑自探:是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設置具體問題,放手讓所有學生自學自探。
②解疑合探:是指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檢查自探情況,共同解決自探中難以解決的問題。
③質疑再探:是指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針對所學知識,再提出新的更高層次的疑難問題,誘發學生深入探究。
4.教學訓練分層
課堂練習以及課后作業是強化知識和技能,提高應用知識能力的有效方式,是數學學習和應用的必要環節。由于學生存在著差異性,教師在練習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例如,在學完《橢圓及其標準方程》內容后,教師可以設計一組漸進性的練習題,包括三種練習。
(1)模仿性練習。判斷下列各橢圓的焦點位置,并說出焦點坐標、焦距。
(3)綜合性練習。平面內兩定點距離之和等于8,一個動點到這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和等于10,建立適當坐標系寫出動點的軌跡方程。
類似這樣的練習分層,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差異,做到輔導分層、作業分層、評價分層,從而達到教學訓練分層的目的。
高中數學教師要正確看待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努力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使自己的教學在水平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對客觀事物中蘊涵的數學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斷,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真正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和均衡發展。
(作者單位 平遙縣第三中學校)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
摘 要:高中數學在現實生活和科學技術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社會各個層面釋放出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正能量。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質已成為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高中數學教學必須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基本的數學知識和一定的數學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學情,要認識到大多數學生處于認知的中等水平,僅能跟隨教師的思路接受訓練,達到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掌握的要求,而有一部分較突出的學生,可以達到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水平,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每個高中數學教師都應該深刻地認識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結合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個性差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意義——均衡發展
高中數學課程具有基礎性,它包括兩方面的含義:(1)繼義務教育階段之后,為我國公民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供更高水
平的數學基礎,使他們獲得更高的數學素養;(2)為進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生提供必要的數學準備。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理應受到教師的高度關注。落實素質教育思想,就是要承認學生個體差異,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學生整體性特征,又要顧及學生個性化特
點,使全體學生能夠做到均衡性發展。
二、因材施教的方式——分層教學
因材施教是實施差異性教學的核心,而分層教學是實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要做好因材施教,首先,對學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分層次教學是將同一班級學生按一定的標準分成各個不同小組,進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各組學生分別實施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分層教學,我們可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實施。
1.教學對象分層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學各因其材,墨子也主張教學要照顧學生的實際水平,做到“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 認真研究全班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綜合考慮全班每個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將全班學生相對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即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個組。
2.教學目標分層
與義務教育階段不同,高中數學課程應具有多樣性與選擇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根據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及分層教學的基本思想,針對每層學生的自身特征,將教學目標分解到每個層面上,根據“最近發展區域”原理,各層學生的教學目標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目標分層不是減少目標,分層是手段,是通過多途徑、多方式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時,教師應該以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秀生“吃得飽”為原則,既要有統一的教學活動,又要對學困生個別輔導,還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優秀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嶄露頭角。同時教師還要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
3.教學過程分層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靈活應用教學方法,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時,課堂教學的分層可作如下設計。
(1)課題情景的引入做到分層設計
①圖片展示:身邊的橢圓,所有學生觀察圖片,從實際問題引入,使學生了解數學來源于實際,激發學生探求實際問題的興趣。
②提出問題:如何畫出橢圓呢?教師用課件動態演示橢圓的形成過程,同時指點歸納橢圓定義時可類比圓的定義,并注意定義中常量與變量的關系,即哪些量發生了變化,哪些量沒有變?中等生和優秀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并畫圖,調動這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③通過畫橢圓,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一部分優秀生回答歸納“兩定點間的距離沒變,繩子的長度沒變,點在運動。”優秀生可以通過自己觀察、討論,歸納、概括出橢圓的定義,對于學困生和中等生,主要是深刻理解橢圓定義以及定義中的條件。
(2)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做到分層設計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習和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提問是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主要途徑。要真正做好分層提問,教師在設計問題上必須認真研究。要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循序漸進地掌握新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應構建并運用“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
①設疑自探:是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設置具體問題,放手讓所有學生自學自探。
②解疑合探:是指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檢查自探情況,共同解決自探中難以解決的問題。
③質疑再探:是指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針對所學知識,再提出新的更高層次的疑難問題,誘發學生深入探究。
4.教學訓練分層
課堂練習以及課后作業是強化知識和技能,提高應用知識能力的有效方式,是數學學習和應用的必要環節。由于學生存在著差異性,教師在練習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例如,在學完《橢圓及其標準方程》內容后,教師可以設計一組漸進性的練習題,包括三種練習。
(1)模仿性練習。判斷下列各橢圓的焦點位置,并說出焦點坐標、焦距。
(3)綜合性練習。平面內兩定點距離之和等于8,一個動點到這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和等于10,建立適當坐標系寫出動點的軌跡方程。
類似這樣的練習分層,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差異,做到輔導分層、作業分層、評價分層,從而達到教學訓練分層的目的。
高中數學教師要正確看待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努力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使自己的教學在水平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對客觀事物中蘊涵的數學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斷,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真正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和均衡發展。
(作者單位 平遙縣第三中學校)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
摘 要:高中數學在現實生活和科學技術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社會各個層面釋放出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正能量。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質已成為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高中數學教學必須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基本的數學知識和一定的數學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學情,要認識到大多數學生處于認知的中等水平,僅能跟隨教師的思路接受訓練,達到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掌握的要求,而有一部分較突出的學生,可以達到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水平,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每個高中數學教師都應該深刻地認識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結合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個性差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意義——均衡發展
高中數學課程具有基礎性,它包括兩方面的含義:(1)繼義務教育階段之后,為我國公民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供更高水
平的數學基礎,使他們獲得更高的數學素養;(2)為進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生提供必要的數學準備。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理應受到教師的高度關注。落實素質教育思想,就是要承認學生個體差異,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學生整體性特征,又要顧及學生個性化特
點,使全體學生能夠做到均衡性發展。
二、因材施教的方式——分層教學
因材施教是實施差異性教學的核心,而分層教學是實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要做好因材施教,首先,對學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分層次教學是將同一班級學生按一定的標準分成各個不同小組,進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各組學生分別實施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分層教學,我們可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實施。
1.教學對象分層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學各因其材,墨子也主張教學要照顧學生的實際水平,做到“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 認真研究全班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綜合考慮全班每個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將全班學生相對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即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個組。
2.教學目標分層
與義務教育階段不同,高中數學課程應具有多樣性與選擇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根據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及分層教學的基本思想,針對每層學生的自身特征,將教學目標分解到每個層面上,根據“最近發展區域”原理,各層學生的教學目標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目標分層不是減少目標,分層是手段,是通過多途徑、多方式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時,教師應該以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秀生“吃得飽”為原則,既要有統一的教學活動,又要對學困生個別輔導,還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優秀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嶄露頭角。同時教師還要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
3.教學過程分層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靈活應用教學方法,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時,課堂教學的分層可作如下設計。
(1)課題情景的引入做到分層設計
①圖片展示:身邊的橢圓,所有學生觀察圖片,從實際問題引入,使學生了解數學來源于實際,激發學生探求實際問題的興趣。
②提出問題:如何畫出橢圓呢?教師用課件動態演示橢圓的形成過程,同時指點歸納橢圓定義時可類比圓的定義,并注意定義中常量與變量的關系,即哪些量發生了變化,哪些量沒有變?中等生和優秀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并畫圖,調動這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③通過畫橢圓,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一部分優秀生回答歸納“兩定點間的距離沒變,繩子的長度沒變,點在運動。”優秀生可以通過自己觀察、討論,歸納、概括出橢圓的定義,對于學困生和中等生,主要是深刻理解橢圓定義以及定義中的條件。
(2)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做到分層設計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習和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提問是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主要途徑。要真正做好分層提問,教師在設計問題上必須認真研究。要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循序漸進地掌握新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應構建并運用“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
①設疑自探:是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設置具體問題,放手讓所有學生自學自探。
②解疑合探:是指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檢查自探情況,共同解決自探中難以解決的問題。
③質疑再探:是指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針對所學知識,再提出新的更高層次的疑難問題,誘發學生深入探究。
4.教學訓練分層
課堂練習以及課后作業是強化知識和技能,提高應用知識能力的有效方式,是數學學習和應用的必要環節。由于學生存在著差異性,教師在練習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例如,在學完《橢圓及其標準方程》內容后,教師可以設計一組漸進性的練習題,包括三種練習。
(1)模仿性練習。判斷下列各橢圓的焦點位置,并說出焦點坐標、焦距。
(3)綜合性練習。平面內兩定點距離之和等于8,一個動點到這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和等于10,建立適當坐標系寫出動點的軌跡方程。
類似這樣的練習分層,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差異,做到輔導分層、作業分層、評價分層,從而達到教學訓練分層的目的。
高中數學教師要正確看待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努力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使自己的教學在水平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對客觀事物中蘊涵的數學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斷,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真正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和均衡發展。
(作者單位 平遙縣第三中學校)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